脱贫攻坚要在“扶智”上下功夫
近年来,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深入开展,在全国上下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但随着这项工作渐渐向深层次推进,一个很明显的制约因素日益凸显,那就是少数民族地区的人口素质问题。
笔者所挂钩的扶贫点整个组青壮年村民的文化程度不高。据查阅相关资料显示,全国少数民族地区这样的情况不同程度的存在。为此,本人认为,脱贫攻坚最重要的应该在“扶智”上下功夫。要把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工作重点放在智力扶持上,“扶智”既要加大义务教育阶段的工作力度,也要加强对青壮年劳动力的实用技术的培训,更要做好群众的思想引领工作。只有扎实抓好这三个方面的工作,少数民族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才有希望,也才能长期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首先,抓好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教育工作要克服“三难”。一是克服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留住教师难的问题;二是克服控辍保学难的问题;三是上学难的问题。据调查了解,大多数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教师编制不足,再加之近年来的整合教育资源合并校点所带来的影响,少数村组离学校太远,导致学生辍学现象不同程度存在。要克服上述困难,一是科学合理配置这些地区教师资源和恢复教学点,可通过增加补贴或定时委派优秀支教教师的方式解决。对人口相对集中,离村集中办学点较远的村寨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流动办学。二是建立相关控辍保学机制,建立县、乡、村三级控辍保学制度,并将此项工作纳入脱贫攻坚工作范畴一起考核。三是对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家庭困难学生应给予更多扶持。
其次是要抓好青壮年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群众的致贫原因错综复杂,但文化素质偏低却是关键因素之一。所以,脱贫攻坚不能单靠“输血”给钱或者建好房子来解决。事实上,部分群众缺乏劳动技能,长期单一的劳作方式已形成定式,通过低保等方式的扶持只能让贫困群众一时脱贫,却难以真正意义上摘掉贫困的帽子,时间一长或突遇天灾人祸就有可能返贫。只有对他们加强针对性的劳动技能培训,让他们获得一技之长,才能标本兼治。因此,相关职能部门应长期采取送政策和知识下乡、送技能上门等方式,提高他们发展生产、适应就业市场的能力。应结合贫困地区实际需求,通过科学引导群众,多为他们创造条件,不断提升他们的“造血”功能。通过统筹使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农业、教育、扶贫等部门培训资源,坚持以就业创业为导向,通过加大培训做好劳动力向外输出,让贫困地区青壮年劳动力至少掌握一项劳动技能。
最后是要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群众思想教育引领。首先要有思想,才会有行动。致使少数民族贫困地区长期贫困的主要原因就是部分贫困群众长期以来形成了“等、靠、要”,以及得过且过,不思进取的思想。这种狭隘的思想使他们长期形成一种简单的劳作模式,只想到眼前,而不考虑长远。只求吃得饱,不思过得好。克服这种思想,一是要通过劳务输出的方式,引导和鼓励当地群众走出去务工,让群众接受内地城市发展的新思想、新观念,从而改变思想意识;二是开展知党恩感党恩教育实践活动,让群众从思想上彻底摒弃“等、靠、要”和满足于现状的思想惰性,培养群众接受新生活的思想意识,树立自立更生的思想观念;三是要把思想宣传教育作为一项长期的基础性工作来抓,村两委班子、驻村工作队员和党员要经常与群众进行思想沟通和交流,可采取文艺演出下乡活动和组织村组干部、群众代表走出去参观等方式进行,通过群众亲眼所见所闻,亲身经历体验新生活方式,最终从思想上融入到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热潮中。
总之,房子建好了,村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但群众的思想意识跟不上,仍然是制约全面推进脱贫攻坚的主要因素。要使贫困地区的少数民族群众真正脱贫致富,就得从思想上抓起,从“智力”扶贫上抓起,只有贫困地区的适龄少年儿童的教育得到保障,青壮年技能培训跟上,群众的思想意识得到全面提升,贫困群众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