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壳村”的“破壳”路

刊发时间:2017-07-17 A1版  作者:刘东祥

  近年来,我市坚持党建对接脱贫、引领脱贫,把基层党建的重心放在找“贫”根、寻“困”源上,积极探索群众脱贫和村级集体经济增收的契合点,采取强基惠农“股份合作”的形式,实现党建与脱贫“无缝对接”,努力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破解贫困村无钱办事的难题——

“空壳村”的“破壳”路

  何谓“空壳村”?村集体经济结余为零,甚至入不敷出的村庄,就是空壳村。
  空壳村在部分农村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在我市,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为空壳村“破壳”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实践。
  如何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带领百姓致富,我市积极寻找出群众脱贫和村级集体经济增收的契合点。永德县创新推行“党组织+合作社+农开公司+企业+贫困户”的“五加”运作模式,把分散的资金捆在一起,把分散的贫困户抱成一团,结成“脱贫搭档”,形成“攻坚堡垒”,发挥了乘法效应,打破了村级集体经济“空壳”困局,解决了企业融资难题,带动了村干部和群众发展产业、增收致富,开创了多方共赢的新局面。
  “人人当老板,户户是股东”,2016年实现分红收益740.61万元,每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通过入股产业发展专业合作社实现人均增收230元以上,永德县116个行政村每村可实现400至6000元的年集体经济收入。
  在党建牵引下,永德县发展集体经济如火如荼,建成的永德县崇岗乡大红山坚(果)咖(啡)文化产业园,“坚果+咖啡+山地鸡”模式,昔日荒山荒坡变 “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经过近七年发展,崇岗乡南汀河流域形成了以线串点、以点带面的绿色产业发展经济示范带。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全市广大农村立足实际、因地制宜,积极探寻破解空壳村的“破壳”路径,各地集体经济日益发展壮大。
  凤庆县小湾镇小湾村,坚持以党建带扶贫、扶贫促党建,积极探索“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精准“孵化”贫困户的“333”模式,力助贫困群众实现“资源变资金、贫困变小康”的完美蜕变。在镇、村党组织和合作社党支部的带动下,小湾村及周边农户以土地入股,农户、贫困户入社,开展特色林果种植、生态养殖、特色产品供销等业务及电厂保洁服务。2015年以来,贫困户务工共7000多人次,增加贫困户务工收入共56万元,户均增加1万余元。
  凤庆县新华乡沙帽村立足优势,选准路子,坚持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原则,抢抓机遇,成立了先锋农业综合开发服务中心,依托建设起集休闲、旅游、观光、渡假、养生为一体的漾江码头生态文化产业园区,以“党支部+服务中心+文化园区+农户”的形式,通过土地、劳动力入股的方式,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2016年,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突破1440万元大关,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近万元,实现了企业、集体、农户互利共赢。
  如今,以基层党建为引领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已在全市全面展开,通过建强战斗堡垒,催生党建脱贫“双推进”新动力,打基础固根本,把党的力量挺在脱贫攻坚的前沿阵地,用党的组织功能、组织优势、组织力量推动精准扶贫,壮大发展集体经济。目前,全市890个村中已有集体经济收入的达720个,力争2019年,所有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1万元以上,50%以上的村年经营性收入达3万元以上,30%以上的村年经营性收入达5万元以上。

 

返回
2025年07月07日  第7639期 往期报纸>>
新闻热线:0883-2143727 广告热线:0883-2143722
在线投稿:ynlcrbs@126.com

“空壳村”的“破壳”路

刊发时间:2017-07-17 A1版  作者:刘东祥 【字体:大 中 小】

  近年来,我市坚持党建对接脱贫、引领脱贫,把基层党建的重心放在找“贫”根、寻“困”源上,积极探索群众脱贫和村级集体经济增收的契合点,采取强基惠农“股份合作”的形式,实现党建与脱贫“无缝对接”,努力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破解贫困村无钱办事的难题——

“空壳村”的“破壳”路

  何谓“空壳村”?村集体经济结余为零,甚至入不敷出的村庄,就是空壳村。
  空壳村在部分农村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在我市,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为空壳村“破壳”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实践。
  如何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带领百姓致富,我市积极寻找出群众脱贫和村级集体经济增收的契合点。永德县创新推行“党组织+合作社+农开公司+企业+贫困户”的“五加”运作模式,把分散的资金捆在一起,把分散的贫困户抱成一团,结成“脱贫搭档”,形成“攻坚堡垒”,发挥了乘法效应,打破了村级集体经济“空壳”困局,解决了企业融资难题,带动了村干部和群众发展产业、增收致富,开创了多方共赢的新局面。
  “人人当老板,户户是股东”,2016年实现分红收益740.61万元,每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通过入股产业发展专业合作社实现人均增收230元以上,永德县116个行政村每村可实现400至6000元的年集体经济收入。
  在党建牵引下,永德县发展集体经济如火如荼,建成的永德县崇岗乡大红山坚(果)咖(啡)文化产业园,“坚果+咖啡+山地鸡”模式,昔日荒山荒坡变 “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经过近七年发展,崇岗乡南汀河流域形成了以线串点、以点带面的绿色产业发展经济示范带。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全市广大农村立足实际、因地制宜,积极探寻破解空壳村的“破壳”路径,各地集体经济日益发展壮大。
  凤庆县小湾镇小湾村,坚持以党建带扶贫、扶贫促党建,积极探索“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精准“孵化”贫困户的“333”模式,力助贫困群众实现“资源变资金、贫困变小康”的完美蜕变。在镇、村党组织和合作社党支部的带动下,小湾村及周边农户以土地入股,农户、贫困户入社,开展特色林果种植、生态养殖、特色产品供销等业务及电厂保洁服务。2015年以来,贫困户务工共7000多人次,增加贫困户务工收入共56万元,户均增加1万余元。
  凤庆县新华乡沙帽村立足优势,选准路子,坚持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原则,抢抓机遇,成立了先锋农业综合开发服务中心,依托建设起集休闲、旅游、观光、渡假、养生为一体的漾江码头生态文化产业园区,以“党支部+服务中心+文化园区+农户”的形式,通过土地、劳动力入股的方式,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2016年,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突破1440万元大关,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近万元,实现了企业、集体、农户互利共赢。
  如今,以基层党建为引领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已在全市全面展开,通过建强战斗堡垒,催生党建脱贫“双推进”新动力,打基础固根本,把党的力量挺在脱贫攻坚的前沿阵地,用党的组织功能、组织优势、组织力量推动精准扶贫,壮大发展集体经济。目前,全市890个村中已有集体经济收入的达720个,力争2019年,所有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1万元以上,50%以上的村年经营性收入达3万元以上,30%以上的村年经营性收入达5万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