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稳中向好
上半年,农业总产值143.43亿元,同比增长6.9%,完成目标任务268.57亿元的53.4%;实现农业增加值82.09亿元,同比增长7.3%,完成目标任务163.95亿元的50.1%
本报讯 (通讯员 杨振宇) 今年以来,我市以“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为根本,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发展产业促农增收脱贫为统领,以深化农业农村改革为动力,以提质增效、扶强龙头、做大品牌为重点,以工业化的理念经营农业,切实落实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措施,上半年,农业工作基本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农业农村经济保持总体平稳、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全市农业总产值143.43亿元,同比增长6.9%,完成目标任务268.57亿元的53.4%;实现农业增加值82.09亿元,同比增长7.3%,完成目标任务163.95亿元的50.1%。
粮食生产完成较好。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在优化粮食区域布局、优化品种结构、提升粮食品质、提高粮食单产、稳定粮食总量上着力。共完成夏粮播种面积141.01万亩,比上年调减1.75万亩;实现夏粮总产量16.11万吨,比上年增加114吨,夏收粮油继续丰收,夏粮生产实现“七连增”。完成冬季农业开发面积175.11万亩,同比增加2.8万亩;冬季农业总产量85.35万吨,同比增加4.62万吨,冬农开发面积、产量、产值稳步提升。秋粮种植进展顺利,完成秋收粮豆栽种227.88万亩,同比增2.2万亩。秋粮能保证在有效节令内完成栽种,秋粮长势总体好于上年,全年粮食总产量达106万吨的目标有望实现。
累计建成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化基地2155.38万亩。以重管护提产量、强科技提品质、拓市场增效益为重点,不断延伸产业链,进一步优化区域布局和品种布局,做大做强特色经作产业。新增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化基地3.38万亩,累计建成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化基地2155.38万亩。新增甘蔗面积19.31万亩,累计达130万亩。完成糖料蔗核心基地75832亩。2016/2017年榨季,全市甘蔗入榨面积120.52万亩;甘蔗农业产量506.56万吨;食糖产量56.82万吨。新增茶叶面积3.81万亩,累计达143.35万亩,其中采摘面积达132.19万亩;春茶产量5.61万吨。橡胶开割面积42万亩,橡胶产量1.8万吨。落实新增咖啡面积1.69万亩,累计达61.5万亩,咖啡龙头企业收购鲜果12.22万吨;生产咖啡豆2.36万吨。新增蔬菜面积3.43万亩,累计达42.02万亩;蔬菜产量50万吨。新增水果面积0.2万亩,累计达39万亩;水果产量10.2万吨。蚕桑面积5.52万亩,春蚕发种3125张,春茧产量133.55吨。木薯种植0.72万亩;烤烟种植33.05万亩。油料、生物药材、香料等新兴产业全面走好,产量均比上年增加。
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态势良好。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招商模式,调结构、壮基地、强龙头、培主体、兴科技、拓市场,着力发展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经营及农产品加工业总体运行平稳。共引进招商引资项目133户,协议总投资380.43亿元,实际到位资金58.07亿元,其中:省外到位资金30.55亿元。新增农业产业化组织13个,农业产业化组织累计达784个,其中: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43户,实现销售收入93.5亿元。实现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107亿元。大力发展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和乡村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全市65个现代农业庄园建设加快推进,已初建成现代农业庄园42个,新增投资1.2亿元,累计完成投资35.8亿元,现代农业庄园实现销售收入17.8亿元,带动农民48.2万人(次)。新发展休闲农业经营主体8户,累计达1196户,从业人员10183人。
积极抓好农产品品牌建设。坚持把农产品品牌创建作为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不断提升临沧品牌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着力打造一批“临系”“临农”绿色生态优质特色农产品品牌。共组织23家农业企业、20多个农产品参加南亚东南亚国家商品展暨投资贸易洽谈会,企业现场成交额达118.6万元,协议金额为11.2亿元。共组织15家企业(单位)22个农产品开展申报“三品一标”认证登记工作,其中2户企业申报2个绿色食品、5户企业申报7个无公害农产品、7户企业申报12个有机食品,1个单位申报1个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登记。累计通过“三品一标”认证登记143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42个、绿色食品4个、有机食品96个,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1个,认定基地面积586.3万亩。累计有23家企业31个产品被认定为云南名牌农产品,已形成一村一品专业村94个、专业乡(镇)2个,其中:凤庆县凤山镇安石村、沧源自治县勐董镇芒摆村分别被国家农业部认定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