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源村:特色产业助脱贫
仲夏,凤庆县腰街乡星源村仍然有些凉意,但青翠欲滴、绿色盎然的茶叶核桃等特色产业显得格外生机勃勃。
走进箐口小组,村民杨建强正忙着扩建自家猪圈,他说:“我家要扩大养殖规模,年内计划突破养猪数量500头,带动更多贫困户走活养殖致富新路子。”
“过去有一定的养殖经验,但只能满足养猪为过年的实际。2014年我投资3万多元,建盖60多平米的猪圈,饲养了10头母猪,去年实现销售收入30多万元。”杨建强说,“我家的养殖饲料主要来源于酿酒,虽然酿酒不能增加更多的收入,可是酒糟是最好的猪饲料。今年我又投资50多万元,正在建设800多平米的圈舍,想进一步壮大养殖规模。”
位于腰街彝族乡西南方向的星源村,距县城54公里,距乡政府所在 地22公里,是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村之一。
气候冷凉、传统产业增收难、新兴产业发展慢,群众科技意识不强、致富思路单一是该村的发展现状。
星源村有385户农户1342人,10个自然村13个村民小组,大部分群众居住在海拔2000米左右的半山腰。以“输血和造血”相结合的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星源村按照高海拔地带发展红花油茶、中海拔地带发展茶叶核桃、畜牧烤烟产业布局思路,立足气候优势和资源条件,以提升传统产业为主、发展新兴产业为补充的方式,做大特色产业,调动贫困群众的积极性,发扬“宁愿苦干、不再苦熬”的精神,带动和帮助贫困农户增收致富。
以党支部为核心,充分调动党员积极性,听取贫困群众意见,谋划特色产业发展,引导群众加快茶叶、核桃、畜牧等传统产业提质增效步伐,大力发展烤烟、魔芋、草果为主的林下产业,实行养殖大户、致富能手与贫困群众“一帮一”“一帮多”的致富思路,加大信息、技术等方面帮扶力度,定期不定期开展种养殖技术培训。通过特色产业扶贫的实施,每年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不断增长,产业基础不断夯实,基础设施显著改善,基本素质明显提高,基本保障初步建立,每年人均有1头以上大牲畜出栏或1头以上商品畜出售,使群众喝上安全卫生饮用水,群众生活提倡用上沼气、太阳能为主的洁净能源,户均有1名科技致富明白人,实现青壮年劳动力掌握1门以上的实用技术。目前,已开展种养殖培训200人次,劳动力转移引导性培训100人次。
发展新兴产业,根据烤烟生长习性,因地制宜发动农户种植烤烟,搞好核桃产业抚育管护,做好茶园修剪、施肥、除草、病虫害防治等管护,合理适度开发古茶树资源,保护古茶树群。大力发展以草果、刺梨、甜脆豌豆、魔芋为主的新兴产业,目前已种植草果1万株,实现105户259人建档立卡贫困户全覆盖。
成立种植养殖合作社,培育技术人才,在种植和养殖深加工上寻求新突破,努力形成特色化、市场化、品牌化发展路子,提高产品效益,拓宽增收渠道。
目前全村共有核桃面积8962亩,2016年,核桃产量402吨,收入200多万元;有茶叶1600亩,产量101吨,产值达到100万元,其中大山茶产值30多万元;畜牧业产值达202万元。
“我们村共有300多户农户靠发展养殖业促增收,目前已发展黑山羊3000多只,最多养殖农户达60多只,少的也有10多只,预计产值达100多万元。”村主任杨国琴说:“全村共有160多户农户住上了砖混结构的洋楼,家家户户有摩托车,20多户农户用上了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