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源自治县精准脱贫迈步走
围绕大格局 建立新机制 增强原动力
沧源自治县精准脱贫迈步走
本报讯 (通讯员 关汪武) “通过精准脱贫减少贫困人口17065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由2013年末的11149户39398人减少到2016年末的6942户23467人,贫困发生率由2013年末的22.35%下降到2016年末的16.38%。”这是沧源自治县的一组脱贫数据。
沧源县立足于“老、少、边、山、穷”为一体的基本县情,着力提高脱贫攻坚工作的创造力、执行力,苦干实干,精准脱贫,为与全市全省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全社会扶贫大格局基本建成。充分发挥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的作用,以脱贫攻坚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协调行政区域的扶贫资源,推进涉农资金整合配置,积极引导相关部门资金向贫困乡(镇)、贫困村聚集,工作重点向建档立卡贫困户集中,切实推动脱贫攻坚。坚持政府主导、群众主体、部门帮扶、社会参与的原则,通过宣传发动群众,让建档立卡贫困群众明白脱贫攻坚的目的意义、任务目标、方法步骤,让佤山群众充分感受到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市各级党委、政府的关怀,切实发挥群众主体作用,把中央和各级党委、政府的关爱转化为脱贫攻坚的动力,充分调动贫困群众脱贫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唱响“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的主旋律。加强农村党组织建设,不断完善村规民约等各项制度,提高群众自我管理能力。同时,因地制宜扶持农民组建各种专业合作组织,培训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增强了村民自我服务、自我发展能力。
挂钩帮扶长效机制初步建成。不断建立和完善脱贫攻坚挂钩帮扶工作机制。建立健全督查问责机制,建立脱贫攻坚工作推进情况周报告通报制度,畅通信息渠道,推进各乡(镇)、村和挂钩单位脱贫攻坚工作“比、学、赶、帮、超”,同时制定《脱贫攻坚工作督查问责办法》,县处级领导直接挂钩到建档立卡贫困村,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有力推进脱贫攻坚工作的开展。建立健全驻村帮扶机制,落实“领导挂点、部门包村、干部帮户”长效机制,扎实开展“转走访”工作,确保驻村干部沉得下去、驻得下来,真正按照“不脱贫不脱钩”要求发挥帮扶引领作用。建立健全考核激励机制,把领导干部脱贫工作实绩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对脱贫攻坚工作中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对工作推进滞后、完不成任务和工作存在严重问题的进行惩处。
群众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全县共投入项目资金22097.0326万元。其中,中央、省、市专项扶贫资金21926.1476万元,部门帮扶资金170.885万元。实施整乡推进、整村推进、扶贫安居、易地搬迁、革命老区开发建设等11类142个项目,完成扶贫安居2217户,易地搬迁户240户1624人,新建人饮工程9件,安装太阳能热水器1050套,硬化村内道路108条24.5万平方米,修建机耕路43条162公里,新建文化活动室52幢、公厕112幢、垃圾池122口;扶持生猪养殖8520头,林下家畜养殖12800羽;扶持龙胆草种植8500亩,澳洲坚果种植1.2万亩,茶园生态化改造7800亩,发展樱桃、蓝莓、火龙果等特色水果3300亩,种植烤烟、茶叶、草果、砂仁、无筋豆、魔芋等经济作物51359.5亩。2016年末,已收益4634.644万元,23228户农户受益,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7403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