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呼吸 共命运 心连心

——临沧“地方拥军优属,军队拥政爱民”工作纪实
刊发时间:2017-08-01 A1版  作者:王朝宇

  临沧军粮供应站热情为兵服务,被官兵称为“第二后勤部”;市邮政局开展邮政上门服务,被官兵亲切地称为“自己人”;全市共结成双拥共建对子286个,通过开展共建活动,让军地军民更加团结和谐……这是部队与地方共建,军民共浇“双拥花”的生动实践。
  作为一座连续三届被命名为“全国双拥模范城”的城市,我市党政军民始终坚持以推进军民融合式深度发展为核心,按照“标准更高、特色更优、品牌更亮”的要求,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搭台、全社会参与”的运行机制,健全拥军服务体系,创新拥军载体途径,打造拥军特色亮点,书写了一幅幅“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和谐双拥画卷。

拥军优属的“临沧样本”

  2014年,作为随军家属的陈爽参加了我市定向招录驻临部队干部未就业随军家属的事业单位公开招考,成为耿马自治县勐简乡产业发展中心的一名编制内事业人员。她告诉记者,“多一份收入,我的生活变得更加充实,为家里减轻了一些负担,丈夫也能全身心投入到部队工作中去。”
  2012年,我市结合实际制定了《临沧市人民政府   临沧军分区关于进一步做好驻临部队干部随军家属就业和子女入学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和《军人子女教育优待办法实施细则》,持续推行每年在全市事业单位公开招考中划出5%的专项名额,定向招录驻临部队干部未就业随军家属,先后有127名军嫂走上工作岗位,被《解放军报》称为“临沧样本”。
  我市历来高度重视拥军优属工作,全面加强各项政策落实,扎实做好干部转业安置工作,全面落实各项双拥优抚安置政策,全力支持部队建设,把拥军优属工作做细做实,全心解决官兵后顾之忧,让驻地官兵感受到了家的温暖,更加全心全意投入到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中去。

服务驻地勇担重任

  今年7月20日晚10点我市出现大雨局部暴雨天气,持续11个多小时的降雨导致临翔区万森建材市场和部分居民受灾,接到市民报警后,临翔区公安消防大队消防中队立即出动车辆和官兵赶赴水灾现场,全力抢险。战士袁晓刚介绍:“接到警情以后,我们中队迅速出动了3车16人,火速赶到受灾现场,及时挽救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
  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官兵的身影;哪里有危险,哪里就会有驻临军警部队官兵冲在第一线。
  2014年,临沧在不到6个月的时间里,先后经受了景谷“10·7”地震和沧源“3·01”地震灾害。面对突如其来的灾情,临翔区民兵跨区增援第一家到达震中现场,临沧军分区机关直属队第一家到达临沧重灾区平村乡搭起第一顶帐篷,全市各级各部门和驻临军警部队,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的指示要求和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部署,齐心协力奋战在救灾一线,出色完成了紧急驰援、抢险救人、安置灾民、灾后重建等任务,最大限度降低了地震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危害和影响。
  多年来,驻临军警部队始终立足于服务地方建设,支援地方发展。驻临军警部队官兵先后圆满完成抢险救灾、消除和预防火灾,完成亚洲微电影节、第十一届民族运动会等安全保卫等临时勤务,积极参与脱贫攻坚、美丽乡村建设,充分体现了文明之师、威武之师的良好形象,体现了广大官兵对第二故乡的深情厚谊。

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一时拥军靠感情,长效拥军靠机制。
  我市始终坚持把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同步策划、共同推进、协调发展,全面推进经济、科技、人才等各个领域的深度融合。
  为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我市不断健全发展机制,市、县(区)均成立了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领导小组,明确了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工作的职能部门,配备了具体人员,为开展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提供了组织保障,同时建立了军地协调机制、需求对接机制、资源共享机制和“党政军警民、市县乡村组、师团营连排、团营连排班”四个“五位一体”联合管边控边机制,健全完善了党委议军会议制度、双拥工作会议制度、挂钩联系制度、双拥工作责任制度、走访慰问制度等五项制度。以落实五项制度为重点,军地双方不断加强融合发展,做到了对双拥工作的制度规划共同研究部署,重要活动共同组织实施,工作落实共同督促检查,完成任务情况共同总结讲评,先进典型共同表彰奖励,出现的纠纷共同协商处理等“六个共同”,即形成了领导高度重视、部门积极配合、群众广泛参与的双拥工作新格局。
  “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随着我市双拥工作的深入推进,一幅幅拥军画面,一个个饱含鱼水情、军民亲的精彩故事正在临沧大地感人演绎。

返回
2025年07月08日  第7654期 往期报纸>>
新闻热线:0883-2143727 广告热线:0883-2143722
在线投稿:ynlcrbs@126.com

同呼吸 共命运 心连心

——临沧“地方拥军优属,军队拥政爱民”工作纪实

刊发时间:2017-08-01 A1版  作者:王朝宇 【字体:大 中 小】

  临沧军粮供应站热情为兵服务,被官兵称为“第二后勤部”;市邮政局开展邮政上门服务,被官兵亲切地称为“自己人”;全市共结成双拥共建对子286个,通过开展共建活动,让军地军民更加团结和谐……这是部队与地方共建,军民共浇“双拥花”的生动实践。
  作为一座连续三届被命名为“全国双拥模范城”的城市,我市党政军民始终坚持以推进军民融合式深度发展为核心,按照“标准更高、特色更优、品牌更亮”的要求,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搭台、全社会参与”的运行机制,健全拥军服务体系,创新拥军载体途径,打造拥军特色亮点,书写了一幅幅“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和谐双拥画卷。

拥军优属的“临沧样本”

  2014年,作为随军家属的陈爽参加了我市定向招录驻临部队干部未就业随军家属的事业单位公开招考,成为耿马自治县勐简乡产业发展中心的一名编制内事业人员。她告诉记者,“多一份收入,我的生活变得更加充实,为家里减轻了一些负担,丈夫也能全身心投入到部队工作中去。”
  2012年,我市结合实际制定了《临沧市人民政府   临沧军分区关于进一步做好驻临部队干部随军家属就业和子女入学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和《军人子女教育优待办法实施细则》,持续推行每年在全市事业单位公开招考中划出5%的专项名额,定向招录驻临部队干部未就业随军家属,先后有127名军嫂走上工作岗位,被《解放军报》称为“临沧样本”。
  我市历来高度重视拥军优属工作,全面加强各项政策落实,扎实做好干部转业安置工作,全面落实各项双拥优抚安置政策,全力支持部队建设,把拥军优属工作做细做实,全心解决官兵后顾之忧,让驻地官兵感受到了家的温暖,更加全心全意投入到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中去。

服务驻地勇担重任

  今年7月20日晚10点我市出现大雨局部暴雨天气,持续11个多小时的降雨导致临翔区万森建材市场和部分居民受灾,接到市民报警后,临翔区公安消防大队消防中队立即出动车辆和官兵赶赴水灾现场,全力抢险。战士袁晓刚介绍:“接到警情以后,我们中队迅速出动了3车16人,火速赶到受灾现场,及时挽救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
  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官兵的身影;哪里有危险,哪里就会有驻临军警部队官兵冲在第一线。
  2014年,临沧在不到6个月的时间里,先后经受了景谷“10·7”地震和沧源“3·01”地震灾害。面对突如其来的灾情,临翔区民兵跨区增援第一家到达震中现场,临沧军分区机关直属队第一家到达临沧重灾区平村乡搭起第一顶帐篷,全市各级各部门和驻临军警部队,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的指示要求和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部署,齐心协力奋战在救灾一线,出色完成了紧急驰援、抢险救人、安置灾民、灾后重建等任务,最大限度降低了地震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危害和影响。
  多年来,驻临军警部队始终立足于服务地方建设,支援地方发展。驻临军警部队官兵先后圆满完成抢险救灾、消除和预防火灾,完成亚洲微电影节、第十一届民族运动会等安全保卫等临时勤务,积极参与脱贫攻坚、美丽乡村建设,充分体现了文明之师、威武之师的良好形象,体现了广大官兵对第二故乡的深情厚谊。

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一时拥军靠感情,长效拥军靠机制。
  我市始终坚持把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同步策划、共同推进、协调发展,全面推进经济、科技、人才等各个领域的深度融合。
  为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我市不断健全发展机制,市、县(区)均成立了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领导小组,明确了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工作的职能部门,配备了具体人员,为开展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提供了组织保障,同时建立了军地协调机制、需求对接机制、资源共享机制和“党政军警民、市县乡村组、师团营连排、团营连排班”四个“五位一体”联合管边控边机制,健全完善了党委议军会议制度、双拥工作会议制度、挂钩联系制度、双拥工作责任制度、走访慰问制度等五项制度。以落实五项制度为重点,军地双方不断加强融合发展,做到了对双拥工作的制度规划共同研究部署,重要活动共同组织实施,工作落实共同督促检查,完成任务情况共同总结讲评,先进典型共同表彰奖励,出现的纠纷共同协商处理等“六个共同”,即形成了领导高度重视、部门积极配合、群众广泛参与的双拥工作新格局。
  “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随着我市双拥工作的深入推进,一幅幅拥军画面,一个个饱含鱼水情、军民亲的精彩故事正在临沧大地感人演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