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起跨越发展的大梁
——全市民营经济发展综述
翻开我市民营经济发展的成绩单,令人振奋。
2012年以来,面对经济形势严峻复杂、产业结构深度调整、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的挑战,我市民营企业勇挑重担,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经济总量规模快速扩张,质量效益不断提高,成为我市经济发展中一股强劲的新动力。
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市民营经济户数达11.3万户,民营经济规模不断壮大。
全市164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8.15亿元,实现利润总额8.69亿元。民营经济上缴税金5.7亿元,完成民营经济增加值109.5亿元,占全市GDP的44.5%。民营经济作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扩大就业的有效途径和民生改善的有力保障能力进一步凸显。
民营经济从业人员29.3万人,民营经济领域已成为全市增加就业的主渠道。
一组组数据清晰表明,民营企业正逐渐挑起临沧跨越发展的大梁。
政策发力——
全力帮扶民营企业发展壮大
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近年来,我市民营企业普遍遭遇“严冬”。不少中小微企业面临利润下滑、亏损增大、资金紧张以及债务压力大等多种问题,企业发展信心受挫。
面对种种生存困境,民营企业该何去何从?
“信心比黄金更重要。”市委、市政府主动应对、积极作为,制定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着力帮助企业解决难题,为推动民营企业尽快走出困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出台帮扶企业发展政策。我市出台了加快民营经济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抓好政策落实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通知、市级领导和部门挂钩联系重点民营企业责任分解方案等系列政策文件,通过狠抓政策落实,创新发展举措,强化挂钩帮扶,突出企业培育,加大财税扶持,优化发展环境,破解发展难题,为企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多措并举缓解融资难。五年来,共为中小企业协调解决各类资金3.3亿元。其中,完成3500户“贷免扶补”创业小额贷款的发放任务,发放贷款2.1亿元;完成413户“两个10万元”微型企业培育工程工作目标任务,兑付资金1239万元;完成27户创业担保贷款及劳动密集型小企业贷款发放任务,发放贷款5160万元。
——提升民营企业家素质。实施“民营企业家成长计划”和民营企业培训“百千万”工程,先后选派市、县(区)工商联企业家执委、新生代民营企业家139人次到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深圳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厦门大学等高校学习培训。五年来,累计开展各类培训、讲座204期,受训人数达9329人次。
改革释放红利,政策释放活力。我市民营经济发展逆势而上,基本形成了以能源、化工、房地产开发、建筑建材、农产品加工、餐饮服务、商贸流通等为主的产业发展格局。曾经被喻为“草根经济”的民营经济,在我市开发开放大潮中,以其鲜活的生命力和强劲的发展势头,正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创新有力——
助推民营企业转型升级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火热氛围中,民营企业不断孵化、壮大,渗透到全市各个领域和角落。同时,依靠科技创新,推动产品转型升级,民营企业已不是人们印象中“粗而糙”的家庭作坊,科技引领、创新驱动已成为“常态”。我市大批民营企业通过产品创新、工艺创新、营销创新等方式,苦练内功,不断研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把产品做精做专、做强做久。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助力企业创新方面,我市不遗余力推进质量兴市战略,加快推进创新型临沧建设,鼓励和支持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和新产品研发,加强科技成果的引进应用和产业化,全力加快众创空间等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增强我市科技创新能力。
目前,我市被批准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成为全省第一家州市级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成国家锗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1个,成为全省四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之一;初步建成“临沧市科技创新园”(孵化园),入住企业36户。全市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7户,认定云南省众创空间3个,云南省创新型试点企业13户,云南省农产品深加工科技型企业36户,院士专家工作站5个;全市认定云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达116户,取得各类科技成果97项,“凤”牌、“勐库”“临鑫圆”“澜沧江”“茅粮”等5件商标获得中国驰名商标认定,56件商标获云南省著名商标认定,18个产品获云南省名牌产品认定,104件商标获临沧市知名商标认定。
风劲帆满海天阔,扬帆远航正当时。随着市委、市政府全面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大财税支持力度,推进减税降费等支持和服务民营经济发展的系列政策红利的逐步释放,全省民营小巨人企业、成长型中小企业、微型企业培育“三大工程”的深入实施,以及双创基地、众创空间等创业创新平台的快速搭建,我市必将再迎来民营经济大发展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