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做梦又何妨
我的睡眠质量至今不错,往往脑袋挨上枕头,很快就睡着了。有时,躺上床,拿本书,想装模作样的看几页,很遗憾,往往第二天早上醒来发现书倒是还捏在手上,就是一页也没有翻动。睡眠好是好事,但是我不喜欢自己睡眠“好”得一年半载也不做一次梦。有朋友开我玩笑——梦都没有的人,活着真没劲。我查过资料,也问过做医生的朋友,都认为我这样的情况是属于“平衡型”典型特质,做梦少,睡眠质量就好,是好事。还说这类人,不是没有梦,也不是很少做梦,而是做的梦有百分之九十九自己根本没有印象,或印象不完整。他们认为对梦没有记忆的人欲求较少,压抑也比较少,因为不渴望从梦中得到精神的慰藉,是最能从睡眠中得到好处的人。
这样解释,看起来是我占了大便宜,但实际上我并不太认同。我承认自己睡眠还算可以,但由此推断欲求、压抑和烦恼少,似乎有些牵强。实际上,我自小就不是一个性格开朗的人。上周我弟弟还郑重其事地对我儿子讲,“你爸小时候,牛踩都不出声,你不能学他,要开朗些,多找人玩。”以前,曾有几个好朋友知道我容易莫名其妙闷闷不乐,一度担心我得忧郁症。后来,他们见我表面上虽然不太开朗,但是好像也还没患上此症,也就放心了,现在都放心得懒理我为什么容易闷闷不乐了。他们放心的理由是“那些看起来病殃殃的人一个个活上百岁”。按说,睡眠质量如此这般,我理应每天过得开心快乐才是,但是为什么自己并没有觉得兴高采烈呢?我知道自己心里蓄存着很多不开心,蓄存着不少不为人知的烦恼。可见,很多事情并非别人看到和认为的那样。事实往往不见得是我们看到的“真相”。所谓“甘苦自知”“自己知道自己的事”,大概就是这吧。
既然不做梦不代表没烦恼,那么做梦也一定代表烦恼。这样想之后,有时便想,做做梦又何妨?说不定做做梦真的可以让想象多些烦恼少些,让笑声多些压抑少些,让轻快多些压力少些。
讲到做梦,不能不联想到与梦有关的词。比如:梦想、美梦、梦幻、浮生若梦、醉生梦死等。“梦想”固定是一个好词,“浮生若梦”也不见得不好。至少意识到浮生若梦,时间易逝,而珍惜光阴。
因睡觉做梦少,我愿意认为梦不一定在睡觉时做,在白天和清醒时也会做梦。小时候老师总教导我们“人要有梦想,长大了……”有梦想,人活得就有方向,带劲,有动力。小时候,我们是有梦想的,没有梦想是长大之后的事。小时候,我曾梦想当一名叱咤风云的将军,觉得当将军可以指挥千军万马,纵横江湖,威风!然而,事实上我连一名士兵都没当上。
长大之后,为什么就没有梦想了呢?面对生活的压力、现实的残酷,遇到打击,被泼冷水,努力无果……久而久之,心就淡了,梦想就没有了。没有了梦想之后的日子,一天过一天,天天差不多。如此而已,如此甚好?可能还是不太好。
虽然少年梦想毫无疑问被残酷的现实击碎了,但我自己却因此爱上了带“军事”的东西,喜欢读各种军事刊物,读古今将帅传记,喜欢看军事节目,甚至爱看战争片、枪战片,军人的一些性格还是潜移默化中影响了我。这使我对不少事情,尤其是一些不顺心的、解决不了的事情能够看得开,想得通,放得下。
少年时的梦想虽然没能实现,幸好后来又有了别的想法和梦想,虽然不为人知,但是自己能清楚地感觉到。在无趣的日子里,它们给了我莫大的安慰和鼓励,在它们的陪伴下得以一步一步往前走。
人做做梦又何妨?不管能不能实现,不管是年少还是老了,否则人生着实有些无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