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党建 强产业 谋福祉
——凤庆县凤山镇水箐村做好“三篇文章”助力脱贫攻坚
伴着砂糖般细雨,从凤庆县城沿着蜿蜒的水泥路,驱车直上10公里便来到凤山镇水箐村。八月的水箐村,秋意渐浓,青山绿水,恍如一幅浓墨重彩的山水画卷。一路上,总能看到好多牌匾——“听党话 跟党走 享党福 报党恩”“扶贫先扶智 治穷先治愚”“党建带扶贫 扶贫促党建”……这些标语振奋人心,蕴含着当地干部群众在党的光辉指引下,决胜脱贫攻坚的信心和决心。
2015年底,水箐村共有518户2057人,贫困人口达93户297人,是凤庆县2016年脱贫出列的23个贫困村之一。为增加群众收入,摘掉“贫困帽”,水箐村两委和驻村帮扶工作组针对基础设施薄弱、交通条件差、产业发展步伐缓慢等“穷根”,通过采取支部领富、党员带富、干部帮富、产业致富、文化促富的“五富”工作法,以做好抓支部建设、产业提质增效、基础设施改善“三篇文章”为抓手,不断调整产业结构,探索出具有水箐特色的产业综合脱贫致富模式。如今,全村村容村貌、生产生活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6年底,水箐村生产总值从3310万元提高到3773.4万元;贫困户从93户减少到19户,贫困人口从297人减少至52人;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0519元提高到12202元。
抓支部建设 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
“核桃挂果率高不高?茶叶价格如何?娃娃什么时候回去学校?学费上有没有困难……”水箐村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张贵贤来到杨天富家,亲切地询问着生产生活情况及需求。走村串户、走访贫困户、开展座谈、宣传政策等已经是张贵贤和其他队员的日常工作。
8月11日傍晚,位于杨天富家二楼的“农村家庭党校”已经收拾整齐,也备足茶叶、烧好开水,等候其他党员的到来。杨天富一边泡茶一边说道,平日党员们聚在一起就是讨论村里的大小问题,最近的话题多是找准贫困群众致贫原因和精准脱贫办法,带领贫困户增收致富。
“有时候大伙在一起也说说家长里短,课堂气氛活跃热闹。”杨天富笑着说,农村家庭党校这种形式挺好的,在交流中可以最快地获知村民的情况,村民们也乐意来,因为上这样的实用党课,信息量很大。
“给钱给物,更要给个好支部”。水箐村开展扶贫工作时坚持扶贫先扶本,着力抓好干部队伍建设,通过思想引导、知识培训、政策扶持等措施,充分发挥村党组织带头人、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工作队的骨干作用,实现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班子,着力提升村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打造出一支强有力的扶贫工作队伍。同时,按照“场所共建、一室多用”的原则,积极配套完善农村公共服务设施,根据活动场所大小,设立便民服务大厅、矛盾纠纷调解室、农家书屋、青年之家等,着力提高村级活动场所利用率,使其在脱贫攻坚中充分发挥服务阵地作用。
产业提质增效 增加贫困户收入
见到李荟香时,她正和女儿在房屋旁的茶园里采茶,茶树长得郁郁葱葱。“我家有7亩茶,今年雨水好,茶树也长得好。近期采的茶叶价格还不错,直接拿去村里成立的国富茶叶专业合作社销售,茶芽每公斤可以卖50元,‘二道’老茶叶每公斤可以卖2.5元。”李荟香抖了抖背篓里的茶叶笑着说。
产业扶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基础、关键和重点。水箐村有核桃11029亩,茶叶6407亩,人均拥有经济林果面积4.8亩。在这样的产业基础上,为了让茶叶、核桃两个支柱产业取得突破性发展,村两委和驻村帮扶工作队围绕贫困户增收这一中心,紧紧抓住水箐村的传统产业优势,对茶叶和核桃进行提质增效,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同时,在巩固茶叶、核桃等产业基础上,因地制宜推广种植中药滇黄精、高价值经济林木红豆杉、“生命之果”车厘子、高原特色蔬菜树头菜等特色产业,并免费为贫困户提供种苗。目前,全村种植滇黄精420亩、红豆杉2000多株、车厘子300亩、树头菜100亩,大部分已显现经济效益,特色产业的推广为贫困户增收致富开辟了更多路径。
“我家种了1亩树头菜,这久以来每天都可以采摘些拿去县城卖。每公斤可以卖30元钱,价格好不说,还相当好卖。”村民王学芳拿起刚采摘的树头菜,笑呵呵地说道,“去年单是树头菜就卖得5000元呢,感谢党的好政策帮助我们找到了新的致富办法。”
基础设施改善 提升人居环境质量
雨季深入村寨采访,记者对出行问题总会有些许顾虑——“路好不好走?”“车子能不能通过?”村支书杨国富一番话证实了我们的担心是多余的。“党和国家给了我们农村一系列好政策,如今村委会到各村民小组的路都修好了,晴天下雨都好走。路虽然不宽,但是一般的车辆可以轻松过。”杨国富告诉记者。
“要想富先修路”,水箐村深知这个道理。村“两委”和驻村扶贫工作队积极向上争取补助资金,截至目前,已完成水箐村至安石村连村公路“骑马线”四级公路7.2公里及延长段5.5公里建设。通过国家“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群众投工投劳共同完成了羊看坟自然村道路硬化3.4公里;完成村委会至董扁村5.5公里的产业路毛路开挖。
路修好了,产业发展起来了,有了一定经济基础的村民建新房如同比赛般展开。
全村有9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需要进行危房改造的86户贫困户中有61户为原址重建。面对贫困户建房的实际困难,水箐村按照“分类施策,分步推进”原则,实行“政府兜底改造深度贫困户D级危房,动员鼓励一般贫困户危房改造”的政策,采取“6+2+2+N”的资金补助方式,即在协调每户6万元农发行贴息建房贷款基础上,在贫困户主房完工后给予2万元补助、在2016年12月底前入住给予2000元奖励、如遇建房资金严重困难时还可以向村资金互助社申请2500元至5000元的建房借款。其他25户深度贫困户D级危房改造,按照人均32平方米的标准由政府兜底建设。
同时,还以农村危房改造为切入点,通过加快推进水电路基础设施建设、环境综合整治等重点工作让水箐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如今水箐村整洁、优美、文明的乡村人居环境令人身心舒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