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祜人民感党恩

刊发时间:2017-08-24 A3版  作者:李 春

  一个周末,我在南美发现一位老人,他坐在我旁边,一坐就一个多小时,不言不语,表情略带沧桑,眼神中又满是抑制不住的欢悦,偶尔流露出不易让人觉察的微笑。正当我起身离开时,看到老人流泪,我给他递过去一块纸巾。问到:“老人家,您身体不舒服吗?还是怎么了?需要帮忙吗?”老人边擦泪边对我说:“小同志,没事的,谢谢你了。”老人用手示意我坐下。
  我在老人旁边坐下,好奇地问道:“老人家,您是哪里人?”老人看了我一眼说道:“小同志,不瞒你,我叫李发炳,祖籍是临沧博尚碗窑村,从台湾回来临沧探亲。今天,我让侄儿带我来南美,是替跟我一起去台湾的罗兄来看望他的家乡的。罗兄生病时牵挂着故土南美,前几年因病在台湾去世。去世前,他曾拉着我的手,叮嘱我回临沧时,一定要替他到家乡南美看一看。如今,我带着他的照片回来了。”说完老人双手颤抖地从衣袋里掏出一张罗老穿着军装的遗像。“老朋友我带你回来看南美啰!”李老说:“我和罗兄于1949年去台湾,光阴似箭,一转眼就过去50多年了。尽管我经历多年的海外漂泊生活,但我说的仍然是地道的临沧话。1989年阔别40多年后,我和罗兄第一次从台湾回到临沧。我们转经香港,乘飞机到昆明,又从昆明坐班车回到临沧。终于回到日思夜想的故乡,越是走进故乡,真正体会到古人‘近乡情更怯’的复杂情绪,没有经过漂泊流浪的人根本理解不了。90年代初,南美并不通车。罗兄是靠双脚走回南美老家的。从城里到南美和从南美到城里要走六、七个小时的山路,回来的时候罗兄的脚都磨出血。那以后,罗兄也回来过几次,但当时南美变化并不大。罗兄曾多次感叹到 ‘难美’何时才会变美!罗兄去世之前一直念叨着故乡南美。这次我从台湾回来,发现临沧变化大,想不到罗兄的故乡变化更大,这让我很欣慰。”我接过李老话茬说:沐浴党的光辉,2013年8月,各级党委政府抓住南美拉祜族乡被列为扶贫开发与基层党建“双推进”试点的机遇,领导干部和村组干部走村串户,通过围火塘、进地头、拉家常等方式,不厌其烦、反复深入地与拉祜族群众“亲情化”沟通,手拉手的帮助他们算经济账、家庭收入账、产业发展账、民居房建账,拉祜群众长期存在的靠山吃山、靠天吃饭、安于现状的思想得到转变。致富路上一个少数民族都不能掉队,南美拉祜族靠着各级党委政府“背着走”,干部“牵着走,党员“带着走”,群众“跟着走”。在大家齐心协力帮助下,南美拉祜族群众脱掉穷帽子,过上了幸福的好日子。现在,省内省外各种口音的人也相约来南美旅游,外国人把南美作为了解拉祜族文化的一个窗口,常常来南美游览、探究。我带李老参观拉祜新居,拉祜族民居“别墅群”掩映在一片绿海之中。每家的别墅都画着拉祜族图腾——一只家雀和一只老鼠围着一个葫芦,特色鲜明的红瓦黄墙“小别墅”,成为南美群众幸福新生活的真实写照。在村民罗八家喝茶,当李老看到罗八家的院子上摆放着小车和摩托车,堂屋有彩电、沙发,看到他们都用手机打电话,李老笑着说:“真的是变化太大了,拉祜族人民真的过上好日子了。”罗八在为我们添茶水时激动地说:“是呀!这几年来,多亏党的富民政策让我们拉祜族群众得到实惠。原来,我们拉祜族祖祖辈辈都住在深山中的丫杈房里,煮饭、吃饭、睡觉就围一个火塘,不分男女老少睡在一起,既不文明又不卫生。现在可不一样了,党委政府为我们建设了安居房,我们住上宽敞明亮的房屋,人畜分开居住、男女老少也分开居住,是共产党教会我们文明生活。”
  参观完拉祜族的新民居,我又带李老欣赏拉祜打歌,打歌场上一位拉祜族老人正用快板说唱道:“吹起芦笙,打起歌,拉祜人民齐欢唱,感谢伟大的党,让我们拉祜族住进‘别墅楼’,从‘种一山坡、收一土锅’的传统耕种,到现在科学的机械化农作,从过去的封闭落后到现在的现代文明好生活!”
  通过亲耳听亲眼看,李老再次捧起罗老的“遗像”感慨到:“罗兄,你的故乡南美真的变美了!党的光辉照边疆,拉祜人民心向党。南美拉祜村寨从曾经的‘被小瞧’到如今的‘另眼看’。南美拉祜族和城里人一样,走路不湿鞋,吃水不用抬,煮饭不烧柴,村寨靓起来。这都是托共产党的福。你同胞兄妹的生活过得很好。他们不住木掌房了,全都住进了小别墅,他们家里有电视、电饭锅、电磁炉等家用电器,有的人家还买了农用车、拖拉机、摩托车,有些人家用上了电脑,通过电脑学习烤烟种植、烘烤技术和核桃管理技术。罗兄你可以含笑九泉了。”
  我告诉李老,南美发展的步伐没有停,南美的变化仍在继续。李老笑哈哈道:“共产党的政策就是好,拉祜族人民更有了奔头。我相信南美的明天会更加灿烂辉煌!南美拉祜族人的生活是倒吃甘蔗节节甜哟!”

返回
2025年07月10日  第7677期 往期报纸>>
新闻热线:0883-2143727 广告热线:0883-2143722
在线投稿:ynlcrbs@126.com

拉祜人民感党恩

刊发时间:2017-08-24 A3版  作者:李 春 【字体:大 中 小】

  一个周末,我在南美发现一位老人,他坐在我旁边,一坐就一个多小时,不言不语,表情略带沧桑,眼神中又满是抑制不住的欢悦,偶尔流露出不易让人觉察的微笑。正当我起身离开时,看到老人流泪,我给他递过去一块纸巾。问到:“老人家,您身体不舒服吗?还是怎么了?需要帮忙吗?”老人边擦泪边对我说:“小同志,没事的,谢谢你了。”老人用手示意我坐下。
  我在老人旁边坐下,好奇地问道:“老人家,您是哪里人?”老人看了我一眼说道:“小同志,不瞒你,我叫李发炳,祖籍是临沧博尚碗窑村,从台湾回来临沧探亲。今天,我让侄儿带我来南美,是替跟我一起去台湾的罗兄来看望他的家乡的。罗兄生病时牵挂着故土南美,前几年因病在台湾去世。去世前,他曾拉着我的手,叮嘱我回临沧时,一定要替他到家乡南美看一看。如今,我带着他的照片回来了。”说完老人双手颤抖地从衣袋里掏出一张罗老穿着军装的遗像。“老朋友我带你回来看南美啰!”李老说:“我和罗兄于1949年去台湾,光阴似箭,一转眼就过去50多年了。尽管我经历多年的海外漂泊生活,但我说的仍然是地道的临沧话。1989年阔别40多年后,我和罗兄第一次从台湾回到临沧。我们转经香港,乘飞机到昆明,又从昆明坐班车回到临沧。终于回到日思夜想的故乡,越是走进故乡,真正体会到古人‘近乡情更怯’的复杂情绪,没有经过漂泊流浪的人根本理解不了。90年代初,南美并不通车。罗兄是靠双脚走回南美老家的。从城里到南美和从南美到城里要走六、七个小时的山路,回来的时候罗兄的脚都磨出血。那以后,罗兄也回来过几次,但当时南美变化并不大。罗兄曾多次感叹到 ‘难美’何时才会变美!罗兄去世之前一直念叨着故乡南美。这次我从台湾回来,发现临沧变化大,想不到罗兄的故乡变化更大,这让我很欣慰。”我接过李老话茬说:沐浴党的光辉,2013年8月,各级党委政府抓住南美拉祜族乡被列为扶贫开发与基层党建“双推进”试点的机遇,领导干部和村组干部走村串户,通过围火塘、进地头、拉家常等方式,不厌其烦、反复深入地与拉祜族群众“亲情化”沟通,手拉手的帮助他们算经济账、家庭收入账、产业发展账、民居房建账,拉祜群众长期存在的靠山吃山、靠天吃饭、安于现状的思想得到转变。致富路上一个少数民族都不能掉队,南美拉祜族靠着各级党委政府“背着走”,干部“牵着走,党员“带着走”,群众“跟着走”。在大家齐心协力帮助下,南美拉祜族群众脱掉穷帽子,过上了幸福的好日子。现在,省内省外各种口音的人也相约来南美旅游,外国人把南美作为了解拉祜族文化的一个窗口,常常来南美游览、探究。我带李老参观拉祜新居,拉祜族民居“别墅群”掩映在一片绿海之中。每家的别墅都画着拉祜族图腾——一只家雀和一只老鼠围着一个葫芦,特色鲜明的红瓦黄墙“小别墅”,成为南美群众幸福新生活的真实写照。在村民罗八家喝茶,当李老看到罗八家的院子上摆放着小车和摩托车,堂屋有彩电、沙发,看到他们都用手机打电话,李老笑着说:“真的是变化太大了,拉祜族人民真的过上好日子了。”罗八在为我们添茶水时激动地说:“是呀!这几年来,多亏党的富民政策让我们拉祜族群众得到实惠。原来,我们拉祜族祖祖辈辈都住在深山中的丫杈房里,煮饭、吃饭、睡觉就围一个火塘,不分男女老少睡在一起,既不文明又不卫生。现在可不一样了,党委政府为我们建设了安居房,我们住上宽敞明亮的房屋,人畜分开居住、男女老少也分开居住,是共产党教会我们文明生活。”
  参观完拉祜族的新民居,我又带李老欣赏拉祜打歌,打歌场上一位拉祜族老人正用快板说唱道:“吹起芦笙,打起歌,拉祜人民齐欢唱,感谢伟大的党,让我们拉祜族住进‘别墅楼’,从‘种一山坡、收一土锅’的传统耕种,到现在科学的机械化农作,从过去的封闭落后到现在的现代文明好生活!”
  通过亲耳听亲眼看,李老再次捧起罗老的“遗像”感慨到:“罗兄,你的故乡南美真的变美了!党的光辉照边疆,拉祜人民心向党。南美拉祜村寨从曾经的‘被小瞧’到如今的‘另眼看’。南美拉祜族和城里人一样,走路不湿鞋,吃水不用抬,煮饭不烧柴,村寨靓起来。这都是托共产党的福。你同胞兄妹的生活过得很好。他们不住木掌房了,全都住进了小别墅,他们家里有电视、电饭锅、电磁炉等家用电器,有的人家还买了农用车、拖拉机、摩托车,有些人家用上了电脑,通过电脑学习烤烟种植、烘烤技术和核桃管理技术。罗兄你可以含笑九泉了。”
  我告诉李老,南美发展的步伐没有停,南美的变化仍在继续。李老笑哈哈道:“共产党的政策就是好,拉祜族人民更有了奔头。我相信南美的明天会更加灿烂辉煌!南美拉祜族人的生活是倒吃甘蔗节节甜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