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短平快 拓宽致富路

——云县大朝山西镇文物村积极探索群众增收新路径
刊发时间:2017-08-25 A1版  作者:杨 维 王应良

  “我都62岁了,在这个年纪还能住进大新房,真是做梦都想不到。如今,房子盖好了,政府把水、电、路都修通了,日子越来越好过了,真的很感谢党的扶贫好政策!”走进云县大朝山西镇文物村中良子组,说起去年底刚竣工入住的这栋200平方米的漂亮大房子,清瘦黝黑的李贵书满面笑容地说道。
  “盖房子花了20多万元,家里当时只有3万元,多亏了农村信用社贷给的6万元贴息贷款和易地搬迁补助款4万元,要不然盖房子这件大事这辈子也不会有指望。”听到记者说要去看一下老房子,李贵书欣然同意,他一边在前面带路,一边说道。
  来到李贵书家老房子,只见一间低矮破旧的土坯房,屋顶的石棉瓦已经炸裂变色,房屋的墙体都开裂风化,三小隔房间黑漆漆的,地面还有刚漏过雨的痕迹,眼前的老房子与如今的大新房相比,居住环境真可谓天差地别。
  “去年底我加入了村里的丰牧养殖专业合作社,合作社给我们建档立卡贫困户免费赠发了一头能繁母猪、三头仔猪,目前养的都很胖。今后把家里的核桃、茶叶、包谷、水稻这些产业管护好,加上老伴儿和儿子平时打工的收入,几年内还清贷款也不是难事。”提起还欠着的8万元贷款,李贵书话语间信心十足。
  从李贵书家出来,刚好遇上丰牧养殖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严顺值来给社员培训生猪养殖技术。小严今年刚24岁,个头不高但是看着很精干,他2010年以前在临沧农校学习畜牧兽医专业,毕业后回村里养了两年脱温鸡,但收益不大。2013年下半年,小严花费了20万元建盖了志达养殖场并购买15头能繁母猪,风风火火地发展起生猪养殖产业。随后,他与村“两委”共同组织成立了丰牧养殖专业合作社,用自家养殖场的现有资源以及自身养殖技术帮扶村民共同发展养殖产业。如今,合作社有社员94户,包括5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
  来到小严的养殖场,厂房面积约1100平方米,消毒室、妊娠室、产床、保温箱、饲料加工房等一应俱全,这些设施都是今年2月份才扩建配备的。去年,小严的养殖场出栏了360头仔猪,平均每头售价850元,纯收入达15万元。如今,养殖场还存栏50头能繁母猪,126头仔猪。
  “回想以前,路太窄了,车子无法通过,卖猪的话只能用人工赶,遇上下雨天就更糟糕了。现在国家给我们老百姓的政策好,把村组道路都修通了,还把村里网络宽带也连好,买猪卖猪都相当方便。你们瞧,这是半个月前接到的一名云县城老客户要的38头仔猪订单。”小严指着手机微信里的信息高兴地说。
  文物村下辖8个村民小组,共有农户418户1586人,属全县27个脱贫攻坚重点村之一。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文物村结合村情实际,按照“抓好特色种植业、做大传统养殖业、拓宽外出务工渠道”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产业促脱贫。在种植业上抓好优质红米、有机茶叶、烤烟核桃等传统优势产业发展,还为农户免费发放了7000余株高价值经济林木(金丝楠木、红豆杉)。在养殖业上积极争取上级循环发展资金支持,共发放84头牛、236头猪,成立了丰牧养殖专业合作社,扩大养殖规模。目前,全村生猪存栏达2200余头,羊存栏1600余只,禽存栏21000余羽。在外出务工上积极与云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云县职业教育中心、澜沧江酒业集团等单位联系合作,培训147名劳务输出人员成为技术人员,使其成为有专业技能、有劳动素养、有较高务工收入的职业劳动者。如今,文物村172户576人建档立卡贫困户,已脱贫156户521人,在档16户55人,预计2017年脱贫15户51人。
  “在党的光辉照耀下,现在的文物村从村容村貌到村民思想认知都发生了极大地改变,村里水通、电通、路通、网通,村民小组活动场所配套完善,村民逐渐克服了‘等、靠、要’的落后思想,家家户户都在积极探索增收致富路子,一心想要从‘被动输血’的弱者变成‘主动造血’的‘发动机’。”村支书赵熙武感叹地说道。

返回
2025年07月08日  第7678期 往期报纸>>
新闻热线:0883-2143727 广告热线:0883-2143722
在线投稿:ynlcrbs@126.com

立足短平快 拓宽致富路

——云县大朝山西镇文物村积极探索群众增收新路径

刊发时间:2017-08-25 A1版  作者:杨 维 王应良 【字体:大 中 小】

  “我都62岁了,在这个年纪还能住进大新房,真是做梦都想不到。如今,房子盖好了,政府把水、电、路都修通了,日子越来越好过了,真的很感谢党的扶贫好政策!”走进云县大朝山西镇文物村中良子组,说起去年底刚竣工入住的这栋200平方米的漂亮大房子,清瘦黝黑的李贵书满面笑容地说道。
  “盖房子花了20多万元,家里当时只有3万元,多亏了农村信用社贷给的6万元贴息贷款和易地搬迁补助款4万元,要不然盖房子这件大事这辈子也不会有指望。”听到记者说要去看一下老房子,李贵书欣然同意,他一边在前面带路,一边说道。
  来到李贵书家老房子,只见一间低矮破旧的土坯房,屋顶的石棉瓦已经炸裂变色,房屋的墙体都开裂风化,三小隔房间黑漆漆的,地面还有刚漏过雨的痕迹,眼前的老房子与如今的大新房相比,居住环境真可谓天差地别。
  “去年底我加入了村里的丰牧养殖专业合作社,合作社给我们建档立卡贫困户免费赠发了一头能繁母猪、三头仔猪,目前养的都很胖。今后把家里的核桃、茶叶、包谷、水稻这些产业管护好,加上老伴儿和儿子平时打工的收入,几年内还清贷款也不是难事。”提起还欠着的8万元贷款,李贵书话语间信心十足。
  从李贵书家出来,刚好遇上丰牧养殖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严顺值来给社员培训生猪养殖技术。小严今年刚24岁,个头不高但是看着很精干,他2010年以前在临沧农校学习畜牧兽医专业,毕业后回村里养了两年脱温鸡,但收益不大。2013年下半年,小严花费了20万元建盖了志达养殖场并购买15头能繁母猪,风风火火地发展起生猪养殖产业。随后,他与村“两委”共同组织成立了丰牧养殖专业合作社,用自家养殖场的现有资源以及自身养殖技术帮扶村民共同发展养殖产业。如今,合作社有社员94户,包括5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
  来到小严的养殖场,厂房面积约1100平方米,消毒室、妊娠室、产床、保温箱、饲料加工房等一应俱全,这些设施都是今年2月份才扩建配备的。去年,小严的养殖场出栏了360头仔猪,平均每头售价850元,纯收入达15万元。如今,养殖场还存栏50头能繁母猪,126头仔猪。
  “回想以前,路太窄了,车子无法通过,卖猪的话只能用人工赶,遇上下雨天就更糟糕了。现在国家给我们老百姓的政策好,把村组道路都修通了,还把村里网络宽带也连好,买猪卖猪都相当方便。你们瞧,这是半个月前接到的一名云县城老客户要的38头仔猪订单。”小严指着手机微信里的信息高兴地说。
  文物村下辖8个村民小组,共有农户418户1586人,属全县27个脱贫攻坚重点村之一。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文物村结合村情实际,按照“抓好特色种植业、做大传统养殖业、拓宽外出务工渠道”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产业促脱贫。在种植业上抓好优质红米、有机茶叶、烤烟核桃等传统优势产业发展,还为农户免费发放了7000余株高价值经济林木(金丝楠木、红豆杉)。在养殖业上积极争取上级循环发展资金支持,共发放84头牛、236头猪,成立了丰牧养殖专业合作社,扩大养殖规模。目前,全村生猪存栏达2200余头,羊存栏1600余只,禽存栏21000余羽。在外出务工上积极与云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云县职业教育中心、澜沧江酒业集团等单位联系合作,培训147名劳务输出人员成为技术人员,使其成为有专业技能、有劳动素养、有较高务工收入的职业劳动者。如今,文物村172户576人建档立卡贫困户,已脱贫156户521人,在档16户55人,预计2017年脱贫15户51人。
  “在党的光辉照耀下,现在的文物村从村容村貌到村民思想认知都发生了极大地改变,村里水通、电通、路通、网通,村民小组活动场所配套完善,村民逐渐克服了‘等、靠、要’的落后思想,家家户户都在积极探索增收致富路子,一心想要从‘被动输血’的弱者变成‘主动造血’的‘发动机’。”村支书赵熙武感叹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