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屋见证生活的变迁

刊发时间:2017-09-03 A3版  作者:庄文勤

  人是离不开房子的,因为每个人都需要遮风避雨、安身立命。我原先是在乡下工作的,房屋对我来说并没有太多的意义,住在父母建盖的四合院里,要不是听别人把房价议论得天花乱坠,我几乎忽视了房屋的存在。后来调到县城工作,在别人为我祝福的时候,我却在为租一个落脚的地点而奔走。
  城里的房子不仅是用来居住、生子、传代,它还象征着财富、身份、地位、追求和品位。贫穷的人只图遮风避雨,房屋极其简单;工薪阶层倾其所有图个舒适,住上两室一厅、三室一厅;富人们住的房子富丽堂皇、金碧辉煌。而像我这样刚从乡下来到城里的,能有个暂时的栖身之所也就成了一种奢望。在朋友、同事的多方帮忙之下,总算找到一个落脚点,付了一年的房租,悬着的心总算落了下来。此时,我突然间才明白,为什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房子的话题是那么丰富。“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寄人篱下”,这些都是我当时生存困境的真实写照。
  住了三个月,房屋主人的儿子从外地回来结婚,我不得不另寻住所,如此三回五转,游击队一样的租房生活让我苦不堪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的感慨竟然成了我心中深深的慨叹。在这个县城中拥有一套住房,成了全家人的梦想……
  人离不开房子这是谁也改变不了的事实,因此,为了拥有属于自己的房子,我与家人倾其所有,加上贷款,终于在小区买了一套房,欢欢喜喜地搬了进去,从此结束了“忧其屋”的状况。
  房子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栖息地,是见证人们生活变迁的重要物证。60多年来,凤庆县住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土木房到水泥房、从平房到楼房、从福利房到商品房,从一家三代人蜗居在不到20平米的斗室里,到现在一家人享受着上百平米的居室,人们的住房越来越大,设施越来越全……这就是党的光辉给我们带来的住房变化。
  回顾凤庆百姓不同时期的住房,我们真切地感受到,60多年来让我们告别了曾经住房紧张的局面,住房从忧其屋至有其屋再到优其屋,房子已不单单是人们的居所,更是凤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拥挤不堪是每一个城镇居民最真实的居住体验,安居成了当时市民的迫切希望。在那时,一家三代挤在一间房子里并不是一件罕见的事情,年轻人结婚几年没房子都很正常。由于住房处于“统建、统配、低房租、高补贴”的状态,人们的住房观念是“等、靠、要”。但是福利分房很难做到普遍性,很难满足人们的需要,居民住房形势越来越严峻。进入90年代,城市住房制度改革后,居民住房面积开始大幅上升。一些单位开始向职工出售公产住房,开始集资建房,人们的住房观念也发生了改变,愿意出钱购买房子。凤庆县同全国一样,逐步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住房分配货币化主要包括为职工建立住房公积金和建立经济适用房等。同时,允许住房困难的企事业单位职工利用自有土地集资建房。特别是商品房走入市场后,大量商品房如雨后春笋从平地崛起,人们选择的余地更大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购房目的也正从“有其屋”向“优其屋”过渡,居住条件不断改善,人们对住房的需求升级为精神追求与视觉享受。
  房改政策的实行,实现了让居者“住”其房到“有”其房的转变。房改政策让人们吃了定心丸,人们购买了其全部产权后,又投入资金进行装饰、装修,居住环境大为改善。
  如今,统一规划、环境优美、服务设施配套的迎春小区、阳光花园、园丁小区、滇红国际、龙翔花园等已逐渐成为人们居住的场所;社会化、企业化、专业化的“物业管理”越来越强。从房改房到豪华商品房,从几十平方米到上百平方米,平面的、复式的,别墅式的,令人眼花缭乱。而随着住房公积金政策、银行按揭政策的逐渐灵活,让市民有了更多的选择。人们对住房的要求不再是简单的能住就行,楼房面积大、布局合理、光照好、物业管理好等条件,逐渐成为人们选择楼房的重要指标。而房地产开发商也在琢磨着市场需要什么样的房子,根据市民不同的经济条件和心理需求,建成不同层次的商品房以供选择。
  从等着分房到自己选房、挑房,从“忧其居”到“有其居”再到“优其居”,居住条件有了飞跃提升,这无疑是60多年来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

返回
2025年07月09日  第7687期 往期报纸>>
新闻热线:0883-2143727 广告热线:0883-2143722
在线投稿:ynlcrbs@126.com

房屋见证生活的变迁

刊发时间:2017-09-03 A3版  作者:庄文勤 【字体:大 中 小】

  人是离不开房子的,因为每个人都需要遮风避雨、安身立命。我原先是在乡下工作的,房屋对我来说并没有太多的意义,住在父母建盖的四合院里,要不是听别人把房价议论得天花乱坠,我几乎忽视了房屋的存在。后来调到县城工作,在别人为我祝福的时候,我却在为租一个落脚的地点而奔走。
  城里的房子不仅是用来居住、生子、传代,它还象征着财富、身份、地位、追求和品位。贫穷的人只图遮风避雨,房屋极其简单;工薪阶层倾其所有图个舒适,住上两室一厅、三室一厅;富人们住的房子富丽堂皇、金碧辉煌。而像我这样刚从乡下来到城里的,能有个暂时的栖身之所也就成了一种奢望。在朋友、同事的多方帮忙之下,总算找到一个落脚点,付了一年的房租,悬着的心总算落了下来。此时,我突然间才明白,为什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房子的话题是那么丰富。“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寄人篱下”,这些都是我当时生存困境的真实写照。
  住了三个月,房屋主人的儿子从外地回来结婚,我不得不另寻住所,如此三回五转,游击队一样的租房生活让我苦不堪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的感慨竟然成了我心中深深的慨叹。在这个县城中拥有一套住房,成了全家人的梦想……
  人离不开房子这是谁也改变不了的事实,因此,为了拥有属于自己的房子,我与家人倾其所有,加上贷款,终于在小区买了一套房,欢欢喜喜地搬了进去,从此结束了“忧其屋”的状况。
  房子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栖息地,是见证人们生活变迁的重要物证。60多年来,凤庆县住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土木房到水泥房、从平房到楼房、从福利房到商品房,从一家三代人蜗居在不到20平米的斗室里,到现在一家人享受着上百平米的居室,人们的住房越来越大,设施越来越全……这就是党的光辉给我们带来的住房变化。
  回顾凤庆百姓不同时期的住房,我们真切地感受到,60多年来让我们告别了曾经住房紧张的局面,住房从忧其屋至有其屋再到优其屋,房子已不单单是人们的居所,更是凤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拥挤不堪是每一个城镇居民最真实的居住体验,安居成了当时市民的迫切希望。在那时,一家三代挤在一间房子里并不是一件罕见的事情,年轻人结婚几年没房子都很正常。由于住房处于“统建、统配、低房租、高补贴”的状态,人们的住房观念是“等、靠、要”。但是福利分房很难做到普遍性,很难满足人们的需要,居民住房形势越来越严峻。进入90年代,城市住房制度改革后,居民住房面积开始大幅上升。一些单位开始向职工出售公产住房,开始集资建房,人们的住房观念也发生了改变,愿意出钱购买房子。凤庆县同全国一样,逐步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住房分配货币化主要包括为职工建立住房公积金和建立经济适用房等。同时,允许住房困难的企事业单位职工利用自有土地集资建房。特别是商品房走入市场后,大量商品房如雨后春笋从平地崛起,人们选择的余地更大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购房目的也正从“有其屋”向“优其屋”过渡,居住条件不断改善,人们对住房的需求升级为精神追求与视觉享受。
  房改政策的实行,实现了让居者“住”其房到“有”其房的转变。房改政策让人们吃了定心丸,人们购买了其全部产权后,又投入资金进行装饰、装修,居住环境大为改善。
  如今,统一规划、环境优美、服务设施配套的迎春小区、阳光花园、园丁小区、滇红国际、龙翔花园等已逐渐成为人们居住的场所;社会化、企业化、专业化的“物业管理”越来越强。从房改房到豪华商品房,从几十平方米到上百平方米,平面的、复式的,别墅式的,令人眼花缭乱。而随着住房公积金政策、银行按揭政策的逐渐灵活,让市民有了更多的选择。人们对住房的要求不再是简单的能住就行,楼房面积大、布局合理、光照好、物业管理好等条件,逐渐成为人们选择楼房的重要指标。而房地产开发商也在琢磨着市场需要什么样的房子,根据市民不同的经济条件和心理需求,建成不同层次的商品房以供选择。
  从等着分房到自己选房、挑房,从“忧其居”到“有其居”再到“优其居”,居住条件有了飞跃提升,这无疑是60多年来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