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江:多民族奏响和谐最强音

刊发时间:2017-09-08 A1版  作者:杨 维 马云梅

  8月,“太阳转身的地方”双江,到处是一派丰收的景象。踏进这片璀璨多姿的少数民族融合聚居地,感受到扑面而来的热烈气息,这份热烈,来自各少数民族群众团结一家亲大干发展的精神风貌。自“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双江自治县用足用好党和国家向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倾斜的好政策,携手共建美好新家园。
  如今,各少数民族村村寨寨已经告别土冲墙、杈杈房、茅草屋、泥土路,一栋栋漂亮的小洋楼鳞次栉比,水路、电路、道路、网络畅通便捷,家家户户日子赛着红火,人人脸上洋溢着幸福——
  镜头一:傣家风情醉了游客
  沙河乡允俸村那京组,一个美丽的傣家寨。记者来到时,只见10多名村民在村主任艾蕊的带领下正在村里的“小泼水广场”打扫卫生。广场内,几百年的古榕郁郁葱葱,村史展览室古香古色,花草引蝶、虫鸣鸟语,恍若进入“桃源世界”。艾蕊介绍,以前这里杂草丛生,乱石遍地,从去年6月开始,在村委会的组织下,37户村民自发积极出工出力对周边环境、村容村貌进行整治。整治后的那京焕发着傣家特有的民风民情气息,村委会依托人少地多的自然优势,倾力打造特色生态乡村旅游业。一传十、十传百,今年3月份,与名村景亢相邻的那京组,以傣家特色的乡村旅游模式,吸引着省内外游客陆续慕名而来,品绿色美食、垂钓生态鱼、赏乡村美景,游客记住了那京这个地方,而那京的老百姓在自家门口就能增加收入。64岁的老队长何成华激动地用傣语表达着对党的感激之情:“一直想发展却找不到路子,现在好了,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带领下,建房、修路、打造休闲场所、开发旅游业,让那京从封闭落后走向开放发展。那京能有今天与党的好政策是分不开的!”
  镜头二:阿佤人民再唱新歌
  “村村寨寨嗨打起鼓,敲起锣,阿佤唱新歌……”远远地便听到激情澎湃的歌声,循着歌声,记者来到了允俸村的另一个佤族寨——忙孝组。歌声来自村口的一家名为“佤家风膳”的农家乐,只见身着佤族服饰的三姐妹正为宾客们热情地唱着祝酒歌。老板李春华说道,在党的好政策扶持下,一家人率先在允俸村忙孝组开了首家佤族农家乐,主要提供原汁原味的佤族风味美食。农家乐开张后,美食深受游客喜爱,许多游客慕名而来,为他家带来了好的经济收益。佤族是一个天生有着爽朗性格和美丽歌喉的民族,喜欢用歌声来抒发自己对好政策的感激之情。听,歌声还在继续——“毛主席光辉照边疆,山笑水笑人欢乐,民族团结紧嗨架起幸福桥……”
  镜头三:布朗人家的新希望
  “现在的政策对我们老百姓越来越好,如今家里房子建好了,家门口的路也修通了,不能只享受党给的福祉,也要报答党的恩情。”比起热情奔放的佤族,勐勐镇忙乐村这个布朗族寨子的村民罗应秀话语间略显羞涩。“今后,我一定会一心一意发展好甘蔗产业,把日子过得更幸福。”罗应秀清秀的脸上充满了自信。
  村外,只见连片的甘蔗地郁郁葱葱、绿的发亮,排列整齐的一栋栋天蓝色布朗族风格的小洋楼在阳光的照耀下愈发显得别致……
  镜头四:拉祜人感谢共产党
  谈及党的好政策给村里带来了什么?“拉呀拉祜人,拥有的一切,都是党给的,感谢共产党……”勐勐镇千福村的毕玉明及儿子毕文龙用拉祜语打着歌回答了记者,也表达了对党的感恩之心。毕玉明今年刚好60岁,荣获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拉祜族芦笙舞72路打歌传承人”称号,如今已有60多名前来拜师学艺的徒弟。目前全村共组建少数民族打歌队6支,以拉祜族、佤族为特色文艺演出团队各2支,近两年全村共组织文艺演出40余场次,在民族文化得到传承和发展的同时也进一步营造了民族团结的良好氛围。
  毕玉明感叹道:“现在村民的生活好起来,解决温饱已不是问题,追求高品质的文化生活成为村民的共识。所以,来和我学习打歌的村民越来越多,还有外村寨别的少数民族群众也都来了。平时哪家有喜庆的事,也会邀请我们去打歌热闹一番。”
  沐浴着党的光辉,双江县牢固树立“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信念,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民族宗教政策,围绕民族团结示范区建设目标,全面推行“用民族语言传播党的声音、用民族文字解读党的政策、用民族干部开展党的教育、用民族艺术弘扬党的文化、用民族节庆宣传党建成果”工作方法,促进民族文化与基层党建相融合,奏响“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的最强音,合力攻坚、强化措施,全力抓好全县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工作,促使全县保持民族团结进步、经济稳步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返回
2025年07月09日  第7692期 往期报纸>>
新闻热线:0883-2143727 广告热线:0883-2143722
在线投稿:ynlcrbs@126.com

双江:多民族奏响和谐最强音

刊发时间:2017-09-08 A1版  作者:杨 维 马云梅 【字体:大 中 小】

  8月,“太阳转身的地方”双江,到处是一派丰收的景象。踏进这片璀璨多姿的少数民族融合聚居地,感受到扑面而来的热烈气息,这份热烈,来自各少数民族群众团结一家亲大干发展的精神风貌。自“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双江自治县用足用好党和国家向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倾斜的好政策,携手共建美好新家园。
  如今,各少数民族村村寨寨已经告别土冲墙、杈杈房、茅草屋、泥土路,一栋栋漂亮的小洋楼鳞次栉比,水路、电路、道路、网络畅通便捷,家家户户日子赛着红火,人人脸上洋溢着幸福——
  镜头一:傣家风情醉了游客
  沙河乡允俸村那京组,一个美丽的傣家寨。记者来到时,只见10多名村民在村主任艾蕊的带领下正在村里的“小泼水广场”打扫卫生。广场内,几百年的古榕郁郁葱葱,村史展览室古香古色,花草引蝶、虫鸣鸟语,恍若进入“桃源世界”。艾蕊介绍,以前这里杂草丛生,乱石遍地,从去年6月开始,在村委会的组织下,37户村民自发积极出工出力对周边环境、村容村貌进行整治。整治后的那京焕发着傣家特有的民风民情气息,村委会依托人少地多的自然优势,倾力打造特色生态乡村旅游业。一传十、十传百,今年3月份,与名村景亢相邻的那京组,以傣家特色的乡村旅游模式,吸引着省内外游客陆续慕名而来,品绿色美食、垂钓生态鱼、赏乡村美景,游客记住了那京这个地方,而那京的老百姓在自家门口就能增加收入。64岁的老队长何成华激动地用傣语表达着对党的感激之情:“一直想发展却找不到路子,现在好了,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带领下,建房、修路、打造休闲场所、开发旅游业,让那京从封闭落后走向开放发展。那京能有今天与党的好政策是分不开的!”
  镜头二:阿佤人民再唱新歌
  “村村寨寨嗨打起鼓,敲起锣,阿佤唱新歌……”远远地便听到激情澎湃的歌声,循着歌声,记者来到了允俸村的另一个佤族寨——忙孝组。歌声来自村口的一家名为“佤家风膳”的农家乐,只见身着佤族服饰的三姐妹正为宾客们热情地唱着祝酒歌。老板李春华说道,在党的好政策扶持下,一家人率先在允俸村忙孝组开了首家佤族农家乐,主要提供原汁原味的佤族风味美食。农家乐开张后,美食深受游客喜爱,许多游客慕名而来,为他家带来了好的经济收益。佤族是一个天生有着爽朗性格和美丽歌喉的民族,喜欢用歌声来抒发自己对好政策的感激之情。听,歌声还在继续——“毛主席光辉照边疆,山笑水笑人欢乐,民族团结紧嗨架起幸福桥……”
  镜头三:布朗人家的新希望
  “现在的政策对我们老百姓越来越好,如今家里房子建好了,家门口的路也修通了,不能只享受党给的福祉,也要报答党的恩情。”比起热情奔放的佤族,勐勐镇忙乐村这个布朗族寨子的村民罗应秀话语间略显羞涩。“今后,我一定会一心一意发展好甘蔗产业,把日子过得更幸福。”罗应秀清秀的脸上充满了自信。
  村外,只见连片的甘蔗地郁郁葱葱、绿的发亮,排列整齐的一栋栋天蓝色布朗族风格的小洋楼在阳光的照耀下愈发显得别致……
  镜头四:拉祜人感谢共产党
  谈及党的好政策给村里带来了什么?“拉呀拉祜人,拥有的一切,都是党给的,感谢共产党……”勐勐镇千福村的毕玉明及儿子毕文龙用拉祜语打着歌回答了记者,也表达了对党的感恩之心。毕玉明今年刚好60岁,荣获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拉祜族芦笙舞72路打歌传承人”称号,如今已有60多名前来拜师学艺的徒弟。目前全村共组建少数民族打歌队6支,以拉祜族、佤族为特色文艺演出团队各2支,近两年全村共组织文艺演出40余场次,在民族文化得到传承和发展的同时也进一步营造了民族团结的良好氛围。
  毕玉明感叹道:“现在村民的生活好起来,解决温饱已不是问题,追求高品质的文化生活成为村民的共识。所以,来和我学习打歌的村民越来越多,还有外村寨别的少数民族群众也都来了。平时哪家有喜庆的事,也会邀请我们去打歌热闹一番。”
  沐浴着党的光辉,双江县牢固树立“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信念,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民族宗教政策,围绕民族团结示范区建设目标,全面推行“用民族语言传播党的声音、用民族文字解读党的政策、用民族干部开展党的教育、用民族艺术弘扬党的文化、用民族节庆宣传党建成果”工作方法,促进民族文化与基层党建相融合,奏响“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的最强音,合力攻坚、强化措施,全力抓好全县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工作,促使全县保持民族团结进步、经济稳步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