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恩师
看到网上有些人在回忆老师们喜欢说的口头禅,我也想起了几个老师的话。虽然时隔多年,我还是能够清晰地记起那时的情景。
初中的班主任赵老师和高中教语文的闫老师在我的中学学生生涯里影响最大。至今我仍记得他们两个的很多教诲,一如还在当初的课堂,认真听,低头想。
记得初三毕业前,赵勇老师送给全班同学一句话“六根清净,带发修行”,希望青春浮躁的我们,能够好好复习备考。曾经,这句话被我写在小纸条,贴在我座位旁的墙上,伴着我度过初三那段焦虑、孤独和郁闷的日子。毕业20年后的初中同学聚会,说起这句话,居然好几个人都和我一样记得。当年赵老师的一句话,伴随我们毕业,其实,这话现在很多时候还是可以用到呢。人生无常,很多时候都面临考验和挫折,都需要我们在孤独和苦闷中“六根清净,带发修行”,赵老师的这句话,将会时时鼓励我和我的同学们,给我们人生勇敢前行的力量。
闫老师是个性情中人,在我看来,他非常适合教语文。他带有几分的傲气、不羁,也有文人的清高,当年的我们,就是在他的描述中了解了什么是朦胧美。那个时候,为了鼓励我们写好作文,他规定一个学期作文得到几个“优”以后,就可以不写作文了。我有幸达到这个标准,然后骄傲的小火苗开始被点燃,作文课上我自己不写就去和周围的同学讲话,结果被闫老师批评了。曾经喜欢读书,喜欢写作,闫老师当时也希望我走一条文学的道路,可惜,现在我走着走着就走偏了,毕竟现实很骨感。但是,当年他的教诲,我会铭记,有些梦想,我也会一直埋在心底。
在大理师专中文系读书的时候,班主任纳老师是著名的少数民族作家。说实话,他的讲课内容几乎都已经记不得了,但是,他给我们讲现代文学作品的时候,激情高昂地朗诵:“梳妆台,梳妆台,黄河儿女梳妆来!”那种气势,那铿锵的语调,言犹在耳。当然,他不太标准的普通话,“屡屡得手”之类的,当年就成为了我们宿舍开门的暗号。毕业后有次纳老师来临沧,居然还能叫出我们的名字,居然风采依旧,倒是我们,再见他的时候,都有点惭愧于被岁月过早地摧残了,灰暗无光。如今,纳老师仍在写作的道路上大步前进,从不松懈,他的新作品发表和每一次获奖,都成为同学群里迅速传播的最大正能量,激励着我们每一名学生都和老师一样,不忘初心,坚持理想,永不止步。
我的老师们,正所谓“如师如父”。多年后,回首,那熟悉的讲台上,依旧有你们慈爱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