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刊发时间:2017-09-10 A1版  作者:周 权 罗开华

凝心聚力   改革创新   提升质量

我市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本报讯   (通讯员   周  权   罗开华)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临沧市委、市政府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深化教育改革发展的政策措施。全市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凝心聚力、改革创新、攻坚克难,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
  各类教育健康协调发展。通过大力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学前教育普及程度大幅提高。截至2016年,全市共有幼儿园372所,比2012年增加300所。在园幼儿55267人,比2012年增加 8819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57.81%,比2012年增加33.73个百分点。义务教育进入均衡发展新阶段。截至2016 年,小学、初中毛入学率分别为113.77%、103.48%,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2.09 %,比2012年提高1.57个百分点;有4 个县(区)通过国家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评估认定。大力实施薄弱普高建设、中职基础能力建设等工程,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程度大幅提高。截至2016 年,全市有完全中学19所,在校生33174人,比2012年增加5952人;中专学校3所,在校生11578人;职业高中8所,在校生4939人;高级技工学校1所,在校生2439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74.15%,比2012年提高16.2个百分点,高考质量逐年稳步提高。高等教育办学水平进一步提升。临沧师专“转型升本”为滇西科技师范学院,在校生7155人,比2012年增加1438人。全市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0.3年,较2012年增加2.7年。特殊教育稳步发展。有特殊教育学校4所,特殊教育在校生1654人,比2012年增加555人。
  办学条件得到根本改善。全市新建校舍建筑面积达204万平方米,校舍总建筑面积达387万平方米,基本消除农村学校危旧校舍,计算机生机比初中14:1、完全小学29:1,生均图书中学23.38册、小学17.27册,高中通用技术专用教室价值增加了553万元,达598万元,建成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200所。
  队伍素质大幅提升。认真实施国培、省培、市培计划,通过特岗、特聘教师招聘、紧缺人才招聘、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等优化教师资源配置。全市共有教职工25343人,其中,专任教师23623人,专任教师总量增加了1217人,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增加了127人,省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增加了168人;有正高级职称教师7名,副高级职称教师2942人;专任教师学历基本实现了小学专科化、初中和高中本科化。
  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国家教育体制七项改革试点、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人才培养体制改革、办学体制改革、管理体制改革顺利推进,学区制改革全面推开;组建了工业职业教育集团、卫生职业教育集团和茶叶职业教育集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取得了新突破;积极引进优质民办教育资源,公办、民办共同发展的办学体制改革有了新发展。
  办学质量稳步提高。坚持立德树人,学校现代管理进一步加强,普通高考质量连续多年居全省前列。建成一级示范幼儿园14所、省一级高完中6所、省普通高中特色发展实验学校2所、中等职业教育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1所、高级技工学校1所、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3所、省部级重点职业学校5所、省级示范性职业学校3所。特殊教育实现从义务教育向学前教育和职业教育延伸。
  民族教育有了新发展。实施了民族教育建设工程和边境县义务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在省一级完中开设民族高中班,建设了一批“双语”幼儿园,加强对民族地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和对人口较少民族教育的支持,开展民族团结和双语教育,重视民族地区高层次人才培养,建设民族文化教育特色学校,缩小了边境民族自治县与其他县(区)的教育差距,促进了民族教育的新发展。
  教育对外交流有了新突破。围绕“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教育对外交流合作平台”的目标,依托“国门学校”、“汉语中小学推广基地”、“华文教育基地”和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加强教育对外交流。实施“美丽中国”教育项目,与缅甸的教育交流逐步扩大,与北京语言大学、云南师范大学、云南大学、云南民族大学等高校合作有效推进。
  教育公平迈出了新步伐。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和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实现“全覆盖”,率先在全省启动实施农村学前教育幼儿营养改善计划,民族自治县基本实现了高中阶段免学费教育,积极开展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关心关注农村留守儿童,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农转城子女和残疾人子女平等接受教育机制不断完善。镇康、耿马、沧源3个边境县实施了14年免费教育。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全市职业学校每年输送0.7万名左右技术技能人才,开展各类技术培训30万人次。滇西科技师范学院每年输送近千名各类专业人才,开展了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服务临沧跨越式发展的科学研究,取得了明显成效。

返回
2025年07月09日  第7694期 往期报纸>>
新闻热线:0883-2143727 广告热线:0883-2143722
在线投稿:ynlcrbs@126.com

我市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刊发时间:2017-09-10 A1版  作者:周 权 罗开华 【字体:大 中 小】

凝心聚力   改革创新   提升质量

我市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本报讯   (通讯员   周  权   罗开华)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临沧市委、市政府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深化教育改革发展的政策措施。全市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凝心聚力、改革创新、攻坚克难,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
  各类教育健康协调发展。通过大力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学前教育普及程度大幅提高。截至2016年,全市共有幼儿园372所,比2012年增加300所。在园幼儿55267人,比2012年增加 8819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57.81%,比2012年增加33.73个百分点。义务教育进入均衡发展新阶段。截至2016 年,小学、初中毛入学率分别为113.77%、103.48%,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2.09 %,比2012年提高1.57个百分点;有4 个县(区)通过国家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评估认定。大力实施薄弱普高建设、中职基础能力建设等工程,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程度大幅提高。截至2016 年,全市有完全中学19所,在校生33174人,比2012年增加5952人;中专学校3所,在校生11578人;职业高中8所,在校生4939人;高级技工学校1所,在校生2439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74.15%,比2012年提高16.2个百分点,高考质量逐年稳步提高。高等教育办学水平进一步提升。临沧师专“转型升本”为滇西科技师范学院,在校生7155人,比2012年增加1438人。全市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0.3年,较2012年增加2.7年。特殊教育稳步发展。有特殊教育学校4所,特殊教育在校生1654人,比2012年增加555人。
  办学条件得到根本改善。全市新建校舍建筑面积达204万平方米,校舍总建筑面积达387万平方米,基本消除农村学校危旧校舍,计算机生机比初中14:1、完全小学29:1,生均图书中学23.38册、小学17.27册,高中通用技术专用教室价值增加了553万元,达598万元,建成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200所。
  队伍素质大幅提升。认真实施国培、省培、市培计划,通过特岗、特聘教师招聘、紧缺人才招聘、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等优化教师资源配置。全市共有教职工25343人,其中,专任教师23623人,专任教师总量增加了1217人,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增加了127人,省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增加了168人;有正高级职称教师7名,副高级职称教师2942人;专任教师学历基本实现了小学专科化、初中和高中本科化。
  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国家教育体制七项改革试点、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人才培养体制改革、办学体制改革、管理体制改革顺利推进,学区制改革全面推开;组建了工业职业教育集团、卫生职业教育集团和茶叶职业教育集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取得了新突破;积极引进优质民办教育资源,公办、民办共同发展的办学体制改革有了新发展。
  办学质量稳步提高。坚持立德树人,学校现代管理进一步加强,普通高考质量连续多年居全省前列。建成一级示范幼儿园14所、省一级高完中6所、省普通高中特色发展实验学校2所、中等职业教育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1所、高级技工学校1所、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3所、省部级重点职业学校5所、省级示范性职业学校3所。特殊教育实现从义务教育向学前教育和职业教育延伸。
  民族教育有了新发展。实施了民族教育建设工程和边境县义务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在省一级完中开设民族高中班,建设了一批“双语”幼儿园,加强对民族地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和对人口较少民族教育的支持,开展民族团结和双语教育,重视民族地区高层次人才培养,建设民族文化教育特色学校,缩小了边境民族自治县与其他县(区)的教育差距,促进了民族教育的新发展。
  教育对外交流有了新突破。围绕“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教育对外交流合作平台”的目标,依托“国门学校”、“汉语中小学推广基地”、“华文教育基地”和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加强教育对外交流。实施“美丽中国”教育项目,与缅甸的教育交流逐步扩大,与北京语言大学、云南师范大学、云南大学、云南民族大学等高校合作有效推进。
  教育公平迈出了新步伐。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和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实现“全覆盖”,率先在全省启动实施农村学前教育幼儿营养改善计划,民族自治县基本实现了高中阶段免学费教育,积极开展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关心关注农村留守儿童,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农转城子女和残疾人子女平等接受教育机制不断完善。镇康、耿马、沧源3个边境县实施了14年免费教育。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全市职业学校每年输送0.7万名左右技术技能人才,开展各类技术培训30万人次。滇西科技师范学院每年输送近千名各类专业人才,开展了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服务临沧跨越式发展的科学研究,取得了明显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