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源抓实边疆民族教育

刊发时间:2017-09-10 A1版  作者:昱 赵淑芳 杨佳权

加大投入    改善条件

沧源抓实边疆民族教育

  本报讯  (记者 毕昱   特约记者赵淑芳   通讯员 杨佳权)  近年来,在党的光辉照耀下,沧源自治县以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为宗旨,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不动摇,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以实施脱贫攻坚工作为载体,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大力改善办学条件和环境,走出一条贫困县办大教育的教育优先发展之路,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8.4年。
  该县按照普及学前教育、巩固义务教育、振兴高中教育、壮大职业教育、发展继续教育、重视特殊教育的发展思路,促进教育的速度、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有机统一和协调发展,大力实施“科教兴沧”和“人才兴沧”战略。健全保障教育优先发展的领导体制和决策机制,明确各级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对教育优先发展、科学发展负总责,建立教育优先发展问责制和党政领导班子成员挂钩联系学校制度,把落实责任情况纳入党委、政府成绩考核范围,并层层签订责任书,明确政府、学校、学生及学生家长的职责,形成社会与学校共同抓教育的良好局面。该县于2012年实现村村开办学前班的目标,目前,幼儿在园(班)人数达4286人,毛入园(班)率达到85.38%;小学在校生12824人,入学率99.57%;初中在校生6130人,毛入学率99.24%;普通高中在校生2453人;2017年全县中考实考人数1843人;高考上线率达93.81%。
  推进教育创新,整合优化资源,探索出一条“穷财政、小地方办大教育”的民族特色教育发展之路。该县秉持“再穷不能穷教育”的理念,抓住实施“全面改薄”、义务教育学校建设中央基建投资等建设项目的有利机遇,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努力改善办学条件。据统计,全县教育事业经费从2011年的2.14亿元提高到2016年的3.78亿元,年均增长15.34%,真正做到了“有钱先给教育花,事紧先为教育办”,有力保障了全县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现在党和国家政策好,孩子不用交学费,在学校免费吃早餐和午饭,营养又有保障,身体越来越好,我们做父母的也不用担心孩子吃不饱、不够吃,希望他用功读书,以后考上重点学校,有个好的出路。”勐省镇班奈小学李海俊同学的妈妈激动的话语,道出了党的惠民政策给边疆百姓带来的巨大效益。
  沧源在实施好“两免一补”政策的同时,从2011年秋季学期起,实施覆盖所有在校生的营养早餐工程,当年12月,又率先在全省启动实施并实现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全覆盖。近年来,累计拨付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资金达4091万元,受益学生163187人(次)。扎实推进实施边境县14年免费教育,将免费范围扩大至学前教育中班、大班(学前班)和高中阶段教育,享受免费教育的学生增加了6059人。以“政府主导、教育主办、金融机构支持”为保障,从2014年起实施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和大学新生入学资助政策,实现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应贷尽贷,避免高中毕业后因贫困影响继续接受大学或高等职业教育的发生。认真落实教育扶贫各项惠民政策,鼓励和支持更多民族学生接受教育和高等教育,提高民族素质。2017年春季学期共有724名学前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受资助,资助面约占幼儿园在园儿童的17%;2017年春季学期共拨付普通高中学生资助金148.915万元,691人享受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助学金并修完学业,867人享受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补助。
  始终坚持把师资队伍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按照开放办学、包容吸纳的原则,大力实施人才引进工程,2012年以来,共招录招聘教师463名,后勤保障人员349名。实施教师素质提高、专业成长培训工程,广泛开展英特尔、校本研训、学科教学等技能培训,形成县、乡、村三级教师因需培训、定期培训、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网络培训,并鼓励全县中小学教师积极参加学历教育提高培训,不断提高学历层次和专业水平。以中央电化教育馆帮扶为契机,继续抓好中远海运慈善基金会“远航·追梦”沧源基础教育捐助项目,与云南财经大学等高等院校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着力培养、培训一批专业过硬、业务熟练的教育骨干,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

返回
2025年07月09日  第7694期 往期报纸>>
新闻热线:0883-2143727 广告热线:0883-2143722
在线投稿:ynlcrbs@126.com

沧源抓实边疆民族教育

刊发时间:2017-09-10 A1版  作者:昱 赵淑芳 杨佳权 【字体:大 中 小】

加大投入    改善条件

沧源抓实边疆民族教育

  本报讯  (记者 毕昱   特约记者赵淑芳   通讯员 杨佳权)  近年来,在党的光辉照耀下,沧源自治县以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为宗旨,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不动摇,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以实施脱贫攻坚工作为载体,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大力改善办学条件和环境,走出一条贫困县办大教育的教育优先发展之路,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8.4年。
  该县按照普及学前教育、巩固义务教育、振兴高中教育、壮大职业教育、发展继续教育、重视特殊教育的发展思路,促进教育的速度、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有机统一和协调发展,大力实施“科教兴沧”和“人才兴沧”战略。健全保障教育优先发展的领导体制和决策机制,明确各级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对教育优先发展、科学发展负总责,建立教育优先发展问责制和党政领导班子成员挂钩联系学校制度,把落实责任情况纳入党委、政府成绩考核范围,并层层签订责任书,明确政府、学校、学生及学生家长的职责,形成社会与学校共同抓教育的良好局面。该县于2012年实现村村开办学前班的目标,目前,幼儿在园(班)人数达4286人,毛入园(班)率达到85.38%;小学在校生12824人,入学率99.57%;初中在校生6130人,毛入学率99.24%;普通高中在校生2453人;2017年全县中考实考人数1843人;高考上线率达93.81%。
  推进教育创新,整合优化资源,探索出一条“穷财政、小地方办大教育”的民族特色教育发展之路。该县秉持“再穷不能穷教育”的理念,抓住实施“全面改薄”、义务教育学校建设中央基建投资等建设项目的有利机遇,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努力改善办学条件。据统计,全县教育事业经费从2011年的2.14亿元提高到2016年的3.78亿元,年均增长15.34%,真正做到了“有钱先给教育花,事紧先为教育办”,有力保障了全县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现在党和国家政策好,孩子不用交学费,在学校免费吃早餐和午饭,营养又有保障,身体越来越好,我们做父母的也不用担心孩子吃不饱、不够吃,希望他用功读书,以后考上重点学校,有个好的出路。”勐省镇班奈小学李海俊同学的妈妈激动的话语,道出了党的惠民政策给边疆百姓带来的巨大效益。
  沧源在实施好“两免一补”政策的同时,从2011年秋季学期起,实施覆盖所有在校生的营养早餐工程,当年12月,又率先在全省启动实施并实现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全覆盖。近年来,累计拨付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资金达4091万元,受益学生163187人(次)。扎实推进实施边境县14年免费教育,将免费范围扩大至学前教育中班、大班(学前班)和高中阶段教育,享受免费教育的学生增加了6059人。以“政府主导、教育主办、金融机构支持”为保障,从2014年起实施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和大学新生入学资助政策,实现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应贷尽贷,避免高中毕业后因贫困影响继续接受大学或高等职业教育的发生。认真落实教育扶贫各项惠民政策,鼓励和支持更多民族学生接受教育和高等教育,提高民族素质。2017年春季学期共有724名学前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受资助,资助面约占幼儿园在园儿童的17%;2017年春季学期共拨付普通高中学生资助金148.915万元,691人享受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助学金并修完学业,867人享受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补助。
  始终坚持把师资队伍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按照开放办学、包容吸纳的原则,大力实施人才引进工程,2012年以来,共招录招聘教师463名,后勤保障人员349名。实施教师素质提高、专业成长培训工程,广泛开展英特尔、校本研训、学科教学等技能培训,形成县、乡、村三级教师因需培训、定期培训、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网络培训,并鼓励全县中小学教师积极参加学历教育提高培训,不断提高学历层次和专业水平。以中央电化教育馆帮扶为契机,继续抓好中远海运慈善基金会“远航·追梦”沧源基础教育捐助项目,与云南财经大学等高等院校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着力培养、培训一批专业过硬、业务熟练的教育骨干,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