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家村:幸福生活党领路

刊发时间:2017-09-12 A1版  作者:马云梅 杨 维

  乘车从彝家村村委会出发,上了一条宽敞的水泥硬板路,20多分钟后,一片崭新而整齐有序的新房出现在眼前,在淅淅沥沥的小雨中,这片新居显得更加洁净清新,富有生机。
  这是双江自治县勐勐镇彝家村上平掌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在安置点文化活动小广场,有一面画着彝族群众围着党旗和天安门载歌载舞图案的文化墙,墙项上,红色的“吃水不忘挖井人,幸福不忘共产党”14个大字异常醒目。
  在文化墙的右边,两层高的村文化活动室即将建成,在这里,我们见到了正在和几个村民一起施工的李阿四。李阿四动作娴熟地用石灰刷着墙,听说我们要采访他,他拘谨地放下手中的工具。“这些建筑活都是我在村委会开办的农民夜校学到的。我家建房的时候,很多技术活都是我自己完成,省下了一笔工钱。”李阿四家的新房建在文化活动室背后,院内干净整洁,花儿灿烂。站在自家的小楼前,拘谨的李阿四笑开了,“感谢党的好政策,让我家过上了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好日子。我做梦都想不到,有一天能住上宽敞漂亮的新楼房,大路会通到家门口。”
  李阿四家有6亩烤烟、4亩甘蔗、3亩玉米,5亩豆类和油菜,年收入3万多元,发展种植业是他搬进新家后的打算。李阿四说,作为一名党员,要报答党的恩情,就是要努力脱贫致富,让日子越过越好。现在安置点还在建设中,只要有需要,他会教授村民建筑技术,带动村民自己建房修路,积极发挥党员的带头作用。
  上平掌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是从交通不便、狭窄拥挤、有滑坡隐患的地质灾害点大寨组搬迁而来,7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已建好20户,10月30日前要全部入住新房。村民们感激党的好政策,积极上农民夜校学习种植、养殖、建筑技术,发展产业勤劳致富。
  为让党组织的作用得到及时发挥,彝家村在搬迁不久就成立了上平掌党支部,党支部书记李老二与14名党员经常开会研究,帮助群众解决在建房和发展产业上遇到的困难,与每家每户探讨发展的前景。“在搬迁过程中,党员们积极性很高,带领群众激发内生动力、发展产业脱贫致富的模范带头作用凸显。”李老二欣慰地说。
  脱贫攻坚开展到哪里,基层党组织建设就跟进到哪里。在彝家村,党员带头发展产业致富,做发展经济的领路人已经蔚然成风,这得益于彝家村党总支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以及推动科学发展、带领农民致富的领导核心作用。为进一步强化党组织的政治引领和服务群众的功能,彝家村把党组织建到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协会等产业链上,促进了脱贫攻坚和农村基层党建的良性互动。
  评选党员产业示范基地和党员经营示范户、开办农民夜校、发放基层党员带领群众创业致富贷款、开展强基惠农股份合作经济,走“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这些措施的先后实施,大大增强了党员的“双带”能力,让基层党组织焕发着无限生机,激励着基层党员在“边疆人民心向党”中自觉地履行责任和使命。
  有着10多年党龄的彝家村一组村民李小岩是当地的种植能手,随着村里其它产业的蓬勃发展,他在已有12亩烤烟、20亩甘蔗的基础上,定下了准备发展养殖业的目标。他一期不落地参加农民夜校培训,学习种植和养殖技术,并常常把自己通过实践后总结出的经验教授给其他村民。鼓励大家利用好政策共同致富,是这名基层老党员朴实的希望。
  沐浴着党的光辉,村党总支书记王顺斌对彝家村的未来充满信心。“党和政府对群众发展产业扶持力度很大,目前全村种植蔬菜1000亩、烤烟1400亩,甘蔗500亩,产业发展上去了,群众增收有了希望,对党组织也越来越信任,我们有信心,让大家得吃得穿得用,生活一年比一年好。”
  今后,彝家村将继续巩固好核桃、甘蔗等传统产业,推进烤烟、高价值林木坚果等新兴产业,打造党员产业示范基地,依托彝家村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项目,扎实开展强基惠农股份合作经济工作,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不断提高党组织为民服务的实力和水平。
  采访结束的时候,彝家村四组61岁的老党员李文华对我们说:“水通了,电通了,道路处处都通了,我们老百姓的日子是一天比一天好过啊!”

返回
2025年07月09日  第7696期 往期报纸>>
新闻热线:0883-2143727 广告热线:0883-2143722
在线投稿:ynlcrbs@126.com

彝家村:幸福生活党领路

刊发时间:2017-09-12 A1版  作者:马云梅 杨 维 【字体:大 中 小】

  乘车从彝家村村委会出发,上了一条宽敞的水泥硬板路,20多分钟后,一片崭新而整齐有序的新房出现在眼前,在淅淅沥沥的小雨中,这片新居显得更加洁净清新,富有生机。
  这是双江自治县勐勐镇彝家村上平掌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在安置点文化活动小广场,有一面画着彝族群众围着党旗和天安门载歌载舞图案的文化墙,墙项上,红色的“吃水不忘挖井人,幸福不忘共产党”14个大字异常醒目。
  在文化墙的右边,两层高的村文化活动室即将建成,在这里,我们见到了正在和几个村民一起施工的李阿四。李阿四动作娴熟地用石灰刷着墙,听说我们要采访他,他拘谨地放下手中的工具。“这些建筑活都是我在村委会开办的农民夜校学到的。我家建房的时候,很多技术活都是我自己完成,省下了一笔工钱。”李阿四家的新房建在文化活动室背后,院内干净整洁,花儿灿烂。站在自家的小楼前,拘谨的李阿四笑开了,“感谢党的好政策,让我家过上了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好日子。我做梦都想不到,有一天能住上宽敞漂亮的新楼房,大路会通到家门口。”
  李阿四家有6亩烤烟、4亩甘蔗、3亩玉米,5亩豆类和油菜,年收入3万多元,发展种植业是他搬进新家后的打算。李阿四说,作为一名党员,要报答党的恩情,就是要努力脱贫致富,让日子越过越好。现在安置点还在建设中,只要有需要,他会教授村民建筑技术,带动村民自己建房修路,积极发挥党员的带头作用。
  上平掌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是从交通不便、狭窄拥挤、有滑坡隐患的地质灾害点大寨组搬迁而来,7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已建好20户,10月30日前要全部入住新房。村民们感激党的好政策,积极上农民夜校学习种植、养殖、建筑技术,发展产业勤劳致富。
  为让党组织的作用得到及时发挥,彝家村在搬迁不久就成立了上平掌党支部,党支部书记李老二与14名党员经常开会研究,帮助群众解决在建房和发展产业上遇到的困难,与每家每户探讨发展的前景。“在搬迁过程中,党员们积极性很高,带领群众激发内生动力、发展产业脱贫致富的模范带头作用凸显。”李老二欣慰地说。
  脱贫攻坚开展到哪里,基层党组织建设就跟进到哪里。在彝家村,党员带头发展产业致富,做发展经济的领路人已经蔚然成风,这得益于彝家村党总支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以及推动科学发展、带领农民致富的领导核心作用。为进一步强化党组织的政治引领和服务群众的功能,彝家村把党组织建到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协会等产业链上,促进了脱贫攻坚和农村基层党建的良性互动。
  评选党员产业示范基地和党员经营示范户、开办农民夜校、发放基层党员带领群众创业致富贷款、开展强基惠农股份合作经济,走“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这些措施的先后实施,大大增强了党员的“双带”能力,让基层党组织焕发着无限生机,激励着基层党员在“边疆人民心向党”中自觉地履行责任和使命。
  有着10多年党龄的彝家村一组村民李小岩是当地的种植能手,随着村里其它产业的蓬勃发展,他在已有12亩烤烟、20亩甘蔗的基础上,定下了准备发展养殖业的目标。他一期不落地参加农民夜校培训,学习种植和养殖技术,并常常把自己通过实践后总结出的经验教授给其他村民。鼓励大家利用好政策共同致富,是这名基层老党员朴实的希望。
  沐浴着党的光辉,村党总支书记王顺斌对彝家村的未来充满信心。“党和政府对群众发展产业扶持力度很大,目前全村种植蔬菜1000亩、烤烟1400亩,甘蔗500亩,产业发展上去了,群众增收有了希望,对党组织也越来越信任,我们有信心,让大家得吃得穿得用,生活一年比一年好。”
  今后,彝家村将继续巩固好核桃、甘蔗等传统产业,推进烤烟、高价值林木坚果等新兴产业,打造党员产业示范基地,依托彝家村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项目,扎实开展强基惠农股份合作经济工作,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不断提高党组织为民服务的实力和水平。
  采访结束的时候,彝家村四组61岁的老党员李文华对我们说:“水通了,电通了,道路处处都通了,我们老百姓的日子是一天比一天好过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