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撑临沧跨越式发展的“四梁八柱”已落地

——新华网专访临沧市委书记杨浩东
刊发时间:2017-09-16 A1版  作者:

  新华网:请您介绍一下,党的十八大以来临沧市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
  杨浩东:过去五年,是临沧全市各族干部群众凝心聚力、砥砺奋进,不断开创发展新局面的五年,是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是党领导我们迎难而上、赶超跨越,向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阔步前进的五年。在全市各族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支撑临沧跨越式发展的“四梁八柱”已经落地,发展的大框架、大格局基本形成。
  五年来,临沧经济实力明显增强。2016年,全市经济总量由2012年的352.98亿元增加到552.35亿元,年均增长11.2%;人均GDP迈过2万元大关,由2012年的14375元增加到21967元,年均增长10.6%;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3072元,年均增长9.9%;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8914元,年均增长13.6%。
  “三驾马车”协同拉动经济增长。2016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达917.04亿元,年均增长31.9%;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3.65亿元,年均增长14.2%,消费升级态势明显;进出口总额达45.85亿元,年均增长20.9%,对外贸易规模进一步扩大。
  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定不移走“两型三化”产业发展路子,加快三产融合发展。一是农业提质增效。截止2016年底,全市共有143户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累计建成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化基地2151万亩,以坚果、核桃、茶叶、甘蔗等为重点的生物资源开发利用取得重大突破。二是工业强市战略深入实施。五年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5.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164户,全部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7%。工业向集约集聚集群方向发展,工业园区实现“一县一园”全覆盖。三是第三产业成为新引擎。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2016年提高到38.1%。旅游业总收入年均增长47.8%。
  新华网:临沧有3个县与缅甸接壤,区位优势独特,在云南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重大机遇下,临沧如何抢抓机遇,以大开放引领大发展?
  杨浩东:临沧优势在区位、出路在开放。近年来临沧市委、市政府抢抓机遇,找准位置,围绕“把临沧建设成为辐射中心的主要通道、基地和平台,成为云南、西南乃至全国面向印度洋开放的重要通道、枢纽和节点”的目标,以企业先行、民心先行、文化先行、地方先行“四个先行”为抓手,强力推进以对缅为主的沿边开发开放,曾经的“开放末梢”如今活力迸发。
  首先是政策沟通得到加强。建立健全了中缅地方政府领导互访、商贸考察等合作机制,临沧驻缅甸腊戌、内比都商务代表处正式成立,政府间的交流和沟通不断加强。孟定清水河口岸中缅两国公民持护照通行获国家批准,中缅边境3条国际旅游线路开通运营。
  设施联通步伐也不断加快。临沧边境经济合作区获批为国家级边合区,并与孟定国家级口岸一同被国务院纳入沿边重点地区支持名录。孟定综合交通枢纽示范城市建设工作有序推进,“岸城一体化”发展格局稳步推进,清水河至缅甸登尼二级公路建成通车,缅甸滚弄大桥援建工作顺利推进,临沧正打造成为面向南亚东南亚和印度洋周边经济圈的关键枢纽。
  同时,有效促进资金融通。全力推进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大额人民币现钞出入境携带制度、“惠农支付服务业务”境外运行、跨境个人银行结算账户等金融改革试点稳步推进,设置了跨境金融支付便民服务点19个,居全省首位。
  另外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大力推进贸易畅通。我们连续举办了六届临沧边境经济贸易交易会,全力搭建贸易畅通平台。全市有38户企业“走出去”在缅北地区投资经商,与缅北地区合作建成特色产业基地116万亩。
  民心相通也在不断增进。在教育、文化、卫生、警务、民间交往等领域广泛开展合作,大力实施民心工程,民间交流合作更加紧密。
  新华网:在脱贫攻坚方面,临沧有哪些主要做法?成效如何?
  杨浩东:临沧历来高度重视扶贫工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市委、市政府把脱贫攻坚作为全市最紧迫、最重大的政治任务和最大的民生工程来抓,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目标,牢牢把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全面实施了“27241”脱贫攻坚工程,深入开展“挂包帮”“转走访”,认真实施产业扶贫、易地搬迁、教育扶贫、生态补偿、劳动力转移就业等精准脱贫工程,在全省率先建立常态化督查巡查机制,探索形成了“六个共同”、扶贫党建“双推进”等一批成功经验。2012年以来,累计减少贫困人口46.13万人。
  在工作中,临沧坚持“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理念,大力推进少数民族地区扶贫开发,深入实施了“兴边富民”“改善沿边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等工程,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工作稳步推进。
  新华网:交通一直是制约临沧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瓶颈,过去五年临沧在交通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哪些重大突破?
  杨浩东:五年来,我们坚定不移树立临沧“大交通”概念,全力构建以航空为先导、铁路和高速公路为主骨架、水运为补充的立体综合交通网络,以昆明(玉溪)至清水河铁路和高速公路为燕躯,大理至临沧铁路和高速公路、临沧至普洱铁路为燕翼,沿边铁路和高等级公路为燕首,由昆明向着南亚东南亚地区和印度洋沿岸国家展翅飞翔的“燕型”综合交通网络框架基本形成。
  具体而言,航空网建设方面,沧源机场建成通航,临沧成为继保山、丽江后云南省第三个“一市两场”的城市,凤庆通用机场开工建设,临沧机场改扩建一期工程进展顺利,永德通用机场前期工作推进顺利,孟定支线机场选址工作有序推进。
  铁路建设方面,大理至临沧铁路开工建设,临沧至清水河铁路、临沧至普洱铁路、临沧至芒市铁路进入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
  高速公路建设方面,规划了“218”高速公路网,即2条高速公路进临沧、1条高速公路达边境、8个县(区)通高速公路,玉临高速公路、临清高速公路开工建设,临沧机场高速公路年内可建成通车,“县县通高速”规划稳步实施。截至2017年6月底乡(镇)公路通畅率达100%,建制村公路通畅率达97.1%。2016年全市公路里程达到16432公里,比2012年增加1806公里。其中,二级以上公路1074公里,境内3个国家级口岸和8县(区)通二级公路。
  (转自新华网)

返回
2025年07月09日  第7700期 往期报纸>>
新闻热线:0883-2143727 广告热线:0883-2143722
在线投稿:ynlcrbs@126.com

支撑临沧跨越式发展的“四梁八柱”已落地

——新华网专访临沧市委书记杨浩东

刊发时间:2017-09-16 A1版  作者: 【字体:大 中 小】

  新华网:请您介绍一下,党的十八大以来临沧市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
  杨浩东:过去五年,是临沧全市各族干部群众凝心聚力、砥砺奋进,不断开创发展新局面的五年,是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是党领导我们迎难而上、赶超跨越,向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阔步前进的五年。在全市各族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支撑临沧跨越式发展的“四梁八柱”已经落地,发展的大框架、大格局基本形成。
  五年来,临沧经济实力明显增强。2016年,全市经济总量由2012年的352.98亿元增加到552.35亿元,年均增长11.2%;人均GDP迈过2万元大关,由2012年的14375元增加到21967元,年均增长10.6%;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3072元,年均增长9.9%;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8914元,年均增长13.6%。
  “三驾马车”协同拉动经济增长。2016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达917.04亿元,年均增长31.9%;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3.65亿元,年均增长14.2%,消费升级态势明显;进出口总额达45.85亿元,年均增长20.9%,对外贸易规模进一步扩大。
  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定不移走“两型三化”产业发展路子,加快三产融合发展。一是农业提质增效。截止2016年底,全市共有143户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累计建成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化基地2151万亩,以坚果、核桃、茶叶、甘蔗等为重点的生物资源开发利用取得重大突破。二是工业强市战略深入实施。五年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5.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164户,全部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7%。工业向集约集聚集群方向发展,工业园区实现“一县一园”全覆盖。三是第三产业成为新引擎。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2016年提高到38.1%。旅游业总收入年均增长47.8%。
  新华网:临沧有3个县与缅甸接壤,区位优势独特,在云南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重大机遇下,临沧如何抢抓机遇,以大开放引领大发展?
  杨浩东:临沧优势在区位、出路在开放。近年来临沧市委、市政府抢抓机遇,找准位置,围绕“把临沧建设成为辐射中心的主要通道、基地和平台,成为云南、西南乃至全国面向印度洋开放的重要通道、枢纽和节点”的目标,以企业先行、民心先行、文化先行、地方先行“四个先行”为抓手,强力推进以对缅为主的沿边开发开放,曾经的“开放末梢”如今活力迸发。
  首先是政策沟通得到加强。建立健全了中缅地方政府领导互访、商贸考察等合作机制,临沧驻缅甸腊戌、内比都商务代表处正式成立,政府间的交流和沟通不断加强。孟定清水河口岸中缅两国公民持护照通行获国家批准,中缅边境3条国际旅游线路开通运营。
  设施联通步伐也不断加快。临沧边境经济合作区获批为国家级边合区,并与孟定国家级口岸一同被国务院纳入沿边重点地区支持名录。孟定综合交通枢纽示范城市建设工作有序推进,“岸城一体化”发展格局稳步推进,清水河至缅甸登尼二级公路建成通车,缅甸滚弄大桥援建工作顺利推进,临沧正打造成为面向南亚东南亚和印度洋周边经济圈的关键枢纽。
  同时,有效促进资金融通。全力推进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大额人民币现钞出入境携带制度、“惠农支付服务业务”境外运行、跨境个人银行结算账户等金融改革试点稳步推进,设置了跨境金融支付便民服务点19个,居全省首位。
  另外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大力推进贸易畅通。我们连续举办了六届临沧边境经济贸易交易会,全力搭建贸易畅通平台。全市有38户企业“走出去”在缅北地区投资经商,与缅北地区合作建成特色产业基地116万亩。
  民心相通也在不断增进。在教育、文化、卫生、警务、民间交往等领域广泛开展合作,大力实施民心工程,民间交流合作更加紧密。
  新华网:在脱贫攻坚方面,临沧有哪些主要做法?成效如何?
  杨浩东:临沧历来高度重视扶贫工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市委、市政府把脱贫攻坚作为全市最紧迫、最重大的政治任务和最大的民生工程来抓,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目标,牢牢把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全面实施了“27241”脱贫攻坚工程,深入开展“挂包帮”“转走访”,认真实施产业扶贫、易地搬迁、教育扶贫、生态补偿、劳动力转移就业等精准脱贫工程,在全省率先建立常态化督查巡查机制,探索形成了“六个共同”、扶贫党建“双推进”等一批成功经验。2012年以来,累计减少贫困人口46.13万人。
  在工作中,临沧坚持“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理念,大力推进少数民族地区扶贫开发,深入实施了“兴边富民”“改善沿边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等工程,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工作稳步推进。
  新华网:交通一直是制约临沧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瓶颈,过去五年临沧在交通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哪些重大突破?
  杨浩东:五年来,我们坚定不移树立临沧“大交通”概念,全力构建以航空为先导、铁路和高速公路为主骨架、水运为补充的立体综合交通网络,以昆明(玉溪)至清水河铁路和高速公路为燕躯,大理至临沧铁路和高速公路、临沧至普洱铁路为燕翼,沿边铁路和高等级公路为燕首,由昆明向着南亚东南亚地区和印度洋沿岸国家展翅飞翔的“燕型”综合交通网络框架基本形成。
  具体而言,航空网建设方面,沧源机场建成通航,临沧成为继保山、丽江后云南省第三个“一市两场”的城市,凤庆通用机场开工建设,临沧机场改扩建一期工程进展顺利,永德通用机场前期工作推进顺利,孟定支线机场选址工作有序推进。
  铁路建设方面,大理至临沧铁路开工建设,临沧至清水河铁路、临沧至普洱铁路、临沧至芒市铁路进入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
  高速公路建设方面,规划了“218”高速公路网,即2条高速公路进临沧、1条高速公路达边境、8个县(区)通高速公路,玉临高速公路、临清高速公路开工建设,临沧机场高速公路年内可建成通车,“县县通高速”规划稳步实施。截至2017年6月底乡(镇)公路通畅率达100%,建制村公路通畅率达97.1%。2016年全市公路里程达到16432公里,比2012年增加1806公里。其中,二级以上公路1074公里,境内3个国家级口岸和8县(区)通二级公路。
  (转自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