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珪、李元庆对云南民族经济和文化研究的贡献

刊发时间:2017-09-24 A3版  作者:马跃华

  当云县友人转来李珪老先生亲自题名赠我的《经济学者——李珪文选》一书时,我不禁热泪盈眶。李珪是云县人,大学学历,离休干部,副研究员,云南经济学者。1946年6月,组织上决定派李珪到云县开辟新区工作。1949年7月,他带领一批“民青”成员,先乘车到下关,后再从下关步行到云县;其中有云县籍在昆学生程光锦、俸光顺、杨执中、张国文、罗开庆等,另有昆明籍学生罗志中、张展英(女)。这批人到达云县后,先以文映(今晓街乡)丹山(今大寨镇)茶房中小学校为据点,以教书作掩护,开展地下革命活动。由此,李珪成了云县地下共产党第一任党支部书记。新中国成立后,曾长期从事党政工作并在云南省政治学校和云南大学担任马列主义教学的李珪,1979年调入云南省经济研究所专事云南近代经济史研究,先后出版专著《云南地方官僚资本简史》和《云南近代经济史》(主编),均被誉为是填补空白的成功之作。李珪的多篇论文,因理论联系实际,观点新颖独到,首刊后即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资料中的《经济史》和《中国历史学年鉴》等权威刊物转载或报道。送到我手中这本书中的“云南经济研究”;即是其主要学术成果的汇集,兼与其余部分相辅相成,更可让读者对作为革命者兼学者的李珪,有一个全面,更鲜为人知的了解。
  在“云南经济研究”的篇目中,“关于昆明集体所有制工业的调查研究报告”“从商办云南耀龙电灯公司的历史看旧中国民族资本的软弱性”“云南富滇银行——富滇新银行史略”“云南地方官僚资本简史”“云南近代资本主义工交企业的发展概况”“自收自支的云南地方财政”等章节目的论述,使他成了研究云南经济独辟蹊径多有建树的治学者。
  李珪研究云南经济科学的主要特点,据该书主编李元庆在《李珪论》一文中介绍,首先,是始终贯穿着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和知识自主的创新精神;其次,研究理论的开拓性和学术观点的独到性,是李珪经济学研究的又一显著特点;其三,具体课题的关联性和总体成果的系统性,是李珪经济学研究的另一重要特点;最后,李珪的经济学研究,主要特点表现在学术成果的领先性和成果意义的现实性。总之,从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学科建设的角度看,李珪的经济学研究,不仅具有可供交流和借鉴的学术价值,而且验证了现实是历史的继续,也是未来的历史。从而证明李珪是对云南近代经济史作系统全面论述的第一人。
  《李珪文选》主编李元庆,也是云县当年文映乡(今晓街)人,而且是李珪的侄子。值得一提的是,李元庆也是从云县大山中走出去求学成才的一位知名人士。作为同生长于云县的老乡,由于年龄的差距,李元庆在我读小学时就从涌宝中学毕业走上了人生奋发求学之路。勤学多才的李元庆音乐天赋的崭露头角,使他就业后找了一个云县籍在省歌舞团工作的妻子张世贤。在中缅划界的60年代,张世贤随团到缅甸表演,返回途中在云县省亲,时涌宝中学教师张国文给大家介绍了她,使我们这些当时的初中生顶礼膜拜,因为她是云县老乡,是省歌舞团著名演员,但不知道她是李元庆的妻子。李元庆在红河州工作的数十年间,音乐的才华使他成绩斐然。1997年12月23日,他在云县送我一本由时任红河州长李先猷作序、省民族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云南红河哈尼族民歌》一书时,面对数百万字的文字、歌谱,我才知道,李元庆也是云县走出去自身奋斗成才的一位学子。
  在《李珪文选》这本书上,选了一张1988年5月他回乡省亲探友,与县委领导合影的照片,当时我刚从省委党校毕业回县,任县地方志办主任,恰有幸参加了合影。但是,从尊敬长辈和老革命出发,我也以县地方志办名誉,邀请1949年他手下“民青”成员、时任云县教育工会主席王继候作陪,我是个粗心人,当天也请人拍了一张照片,后印在我个人专集《云县史海一粟》的封二上。对李元庆先生,这里也罗嗦上几句,2000年他回乡参加母校涌宝中学50周年校庆之际,我特安排镇康县广电局接待他们夫妇到镇康一游,因为李元庆有一妹在镇康工作,同时还想请他为广电系统创作几支曲子。世事沧桑,弹指一挥间又是近10年,接到李元庆作主编的《李珪文选》,感叹万千遂写了此文。李元庆之女在北京工作,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有几次开场节目的音乐为她所作,这足以充分说明,云县籍贯的李家三代,在云南民族经济和文化的研究上作出了贡献。

返回
2025年07月09日  第7708期 往期报纸>>
新闻热线:0883-2143727 广告热线:0883-2143722
在线投稿:ynlcrbs@126.com

李珪、李元庆对云南民族经济和文化研究的贡献

刊发时间:2017-09-24 A3版  作者:马跃华 【字体:大 中 小】

  当云县友人转来李珪老先生亲自题名赠我的《经济学者——李珪文选》一书时,我不禁热泪盈眶。李珪是云县人,大学学历,离休干部,副研究员,云南经济学者。1946年6月,组织上决定派李珪到云县开辟新区工作。1949年7月,他带领一批“民青”成员,先乘车到下关,后再从下关步行到云县;其中有云县籍在昆学生程光锦、俸光顺、杨执中、张国文、罗开庆等,另有昆明籍学生罗志中、张展英(女)。这批人到达云县后,先以文映(今晓街乡)丹山(今大寨镇)茶房中小学校为据点,以教书作掩护,开展地下革命活动。由此,李珪成了云县地下共产党第一任党支部书记。新中国成立后,曾长期从事党政工作并在云南省政治学校和云南大学担任马列主义教学的李珪,1979年调入云南省经济研究所专事云南近代经济史研究,先后出版专著《云南地方官僚资本简史》和《云南近代经济史》(主编),均被誉为是填补空白的成功之作。李珪的多篇论文,因理论联系实际,观点新颖独到,首刊后即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资料中的《经济史》和《中国历史学年鉴》等权威刊物转载或报道。送到我手中这本书中的“云南经济研究”;即是其主要学术成果的汇集,兼与其余部分相辅相成,更可让读者对作为革命者兼学者的李珪,有一个全面,更鲜为人知的了解。
  在“云南经济研究”的篇目中,“关于昆明集体所有制工业的调查研究报告”“从商办云南耀龙电灯公司的历史看旧中国民族资本的软弱性”“云南富滇银行——富滇新银行史略”“云南地方官僚资本简史”“云南近代资本主义工交企业的发展概况”“自收自支的云南地方财政”等章节目的论述,使他成了研究云南经济独辟蹊径多有建树的治学者。
  李珪研究云南经济科学的主要特点,据该书主编李元庆在《李珪论》一文中介绍,首先,是始终贯穿着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和知识自主的创新精神;其次,研究理论的开拓性和学术观点的独到性,是李珪经济学研究的又一显著特点;其三,具体课题的关联性和总体成果的系统性,是李珪经济学研究的另一重要特点;最后,李珪的经济学研究,主要特点表现在学术成果的领先性和成果意义的现实性。总之,从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学科建设的角度看,李珪的经济学研究,不仅具有可供交流和借鉴的学术价值,而且验证了现实是历史的继续,也是未来的历史。从而证明李珪是对云南近代经济史作系统全面论述的第一人。
  《李珪文选》主编李元庆,也是云县当年文映乡(今晓街)人,而且是李珪的侄子。值得一提的是,李元庆也是从云县大山中走出去求学成才的一位知名人士。作为同生长于云县的老乡,由于年龄的差距,李元庆在我读小学时就从涌宝中学毕业走上了人生奋发求学之路。勤学多才的李元庆音乐天赋的崭露头角,使他就业后找了一个云县籍在省歌舞团工作的妻子张世贤。在中缅划界的60年代,张世贤随团到缅甸表演,返回途中在云县省亲,时涌宝中学教师张国文给大家介绍了她,使我们这些当时的初中生顶礼膜拜,因为她是云县老乡,是省歌舞团著名演员,但不知道她是李元庆的妻子。李元庆在红河州工作的数十年间,音乐的才华使他成绩斐然。1997年12月23日,他在云县送我一本由时任红河州长李先猷作序、省民族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云南红河哈尼族民歌》一书时,面对数百万字的文字、歌谱,我才知道,李元庆也是云县走出去自身奋斗成才的一位学子。
  在《李珪文选》这本书上,选了一张1988年5月他回乡省亲探友,与县委领导合影的照片,当时我刚从省委党校毕业回县,任县地方志办主任,恰有幸参加了合影。但是,从尊敬长辈和老革命出发,我也以县地方志办名誉,邀请1949年他手下“民青”成员、时任云县教育工会主席王继候作陪,我是个粗心人,当天也请人拍了一张照片,后印在我个人专集《云县史海一粟》的封二上。对李元庆先生,这里也罗嗦上几句,2000年他回乡参加母校涌宝中学50周年校庆之际,我特安排镇康县广电局接待他们夫妇到镇康一游,因为李元庆有一妹在镇康工作,同时还想请他为广电系统创作几支曲子。世事沧桑,弹指一挥间又是近10年,接到李元庆作主编的《李珪文选》,感叹万千遂写了此文。李元庆之女在北京工作,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有几次开场节目的音乐为她所作,这足以充分说明,云县籍贯的李家三代,在云南民族经济和文化的研究上作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