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朗确
我最初订阅《民族文学》那几年,读过一个云南哈尼族作家的文章,记住了“朗确”这个名字。我不了解哈尼族,觉得这个名字有些古怪,估计百家姓当中是没有“朗”姓的。因此,我在很大程度上认为,“朗确”应该是作家的笔名。
说到哈尼族作家,我有幸认识小说家存文学先生。存老师皮肤黧黑、身材壮硕、豪情仗义、文采照人,并且很关爱和扶持文学后辈。同是哈尼族作家的朗确,和存文学先生会有些相像吗?我曾这样在心里发问。想到我们同是云南人,应该有机会见面和相识吧?我一直有这个期待。
光阴如水,岁月如梭,晃眼近10年时间就过去了。只是后来的几年中,朗确的文章很少在报刊抛头露面,我很少能读到朗确的文章了。但我相信,朗确这个名字还停留在我的记忆深处。只要有唤醒的时机来到,这个名字就会鲜活起来。
今年8月中下旬,省作协在楚雄州举办首届长篇小说培训班,我有幸成为培训班学员。到楚雄当晚,已经是晚上20时。在州宾馆报到后登记住宿,知道学员都是两人合住一室的。想到主办方也不容易,既要邀请名家授课,又要提供学员食宿,加之我对吃住条件不太讲究,拿到房卡,二话没说就直奔住房了。
打开房门,走进卧室,一个衣着朴素、身体微胖的老人正坐在床上看电视。见我风尘仆仆地进来,老人笑微微地和我打招呼:“你到啦?我们两个住一个房间呢。”
我回答说:“老师好。我是临沧来的学员。”
老人关切地说:“食堂是六点钟开饭,我们早吃了,估计现在食堂吃不到饭了,你还没吃饭吧?”
我回答说:“我所在的县没有楚雄的直达车,我坐上昆明的高快,在楚雄东站下车后,搭车进来的,还没有来得及吃饭。”
老人说:“噢。是这样子。那你肯定饿了,把行李放下,赶快到附近找点吃的吧。”
近500公里旅途劳顿,在途中仅吃了包里带的两个面包,我确实感觉饥肠辘辘了。出了宾馆,想到同住一室的老人,觉得他真的很热情、和蔼和可爱。
填饱肚子,心情愉快,精神倍爽。轻轻走进房门,老人还保持着坐姿看电视,见我回来,老人微笑地问我:“吃好啦?”
我回答老人后,作了自我介绍,又问老人来自哪个州市?叫什么名字?
老人依旧微笑着回答我:“我来自西双版纳勐海县,叫郎确。”
郎确?!那个拥有着藏在我记忆深处名字的人,此时此刻,远在天边,近在眼前!是的,我和朗确不期而遇了!而且同住一室,而且都是云南省首届长篇小说培训班的学员!人生旅途里,最终见到早就期待相见的人我坚信,我和朗确真是有缘份!
我告诉朗确,我读过他的中篇小说《太阳女》《阿耶》《情韵》等,知道他获过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等奖项,是著名的哈尼族作家。
朗确依旧微笑着,笑得很平静,笑得很友爱。当晚,我们谈兴很浓,谈得很欢。交谈中,了解到朗确已退休10多年,在乡下购买30多亩土地,盖了200多平方米的高楼。朗确和夫人一起,在地里种茶、种板栗、种桃子、种桔子、种苞谷、养蜜蜂、养猪鸡,朋友来了有茶喝、有水果吃、有蜂蜜尝、有美食品。著作成果颇丰的朗确,进行着小说、散文等文学创作的同时,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儿童文学创作上。一直是体力和脑力劳动交替进行,在属于他的生活世界里颐养天年、自得其乐、不亦乐乎。
朗确生于1946年,已经年逾古稀。这让我很吃惊,说真话,朗确头发黑亮,眼睛不花,耳朵好使,思维敏捷,虽然脸上有岁月的痕迹,但精神矍铄、身体硬朗,怎么看也就60多岁的样子。我想,这应该是朗确热爱生活、热爱写作、热爱劳作的原因使然吧。朗确还告诉我,朗确不是笔名,是他的真实名字,朗字取用其父名中的一个字,哈尼族在给孩子取名的时候,往往都有这个习惯。
此后几天时间里,我和朗确一起熄灯睡觉,一起揭被起床,一起吃早点,一起听名家授课,一起共餐,一起到街上闲逛。我们形影不离,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几天时间相处下来,我对朗确加深了了解。我发现朗确是一个守时的人。每天吃早点以及早、晚餐时间还差几分钟,朗确就会拿好餐票,邀我去餐厅进餐;上课时间往往会提前几分钟就在座位坐好,每节课都坚持到最后,从来没有出现课间早退现象;朗确也是一个认真的人,对人认真,对学习认真,对写作认真。见到学员,认识的不认识的,都会主动热情打招呼。尤其是对我这样初出茅庐的文学后辈,会主动把我介绍给他的作家朋友,会细心询问我的创作情况,会耐心给予指导帮助。上课的时候,朗确始终以学生心态,认真听讲,认真记笔记。朗确把自己生活环境和圈子作为近年文学创作的“场”,一直在文学的领地笔耕不辍;朗确还是一个爱家顾家的人。出门在外的朗确,每天会给夫人打电话互致问候。逛街的时候,会记着给自己的孙子买衣服,会结合夫人的喜好给夫人买裙子;朗确更是一个重友情的人。我8月22日中午返回临沧,朗确要到次日早上才回版纳。我即将走向车站的时候,朗确坚持把我送到楼下,直到我消失在他的视线里才返回。我坐着高快返回的途中,朗确来电话关切地问我到哪儿了?有没有吃饭了?有没有晕车?我回到工作地后,第一时间报朗确已经平安到家,朗确在电话那头说,回到家就好了,有空来版纳玩记得联系!朗确回到版纳后,也给我来电告知……
虽然我所工作和生活的地方,与朗确生活的勐海,有近500公里的距离,我们之间也有近30岁的年龄差距,但是因为此次相遇,彼此间建立的友情,让我们没有距离感。我想,一旦时间允许,我一定会前往勐海拜访朗确,品品他亲手种的茶,看看他经常劳作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