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脱贫攻坚成效检验忠诚干净担当
脱贫攻坚战既是民生工程,更是政治工程。在一线指挥和参加脱贫攻坚战的干部就是决定因素,基层干部有什么样的格局,脱贫攻坚就会有什么的战果。何为格局?站好自己的岗做好本职是格局,牵线搭桥合力攻坚是格局,长远谋发展也是格局,统筹点线面协调发展才是大格局。
站位要稳,政治上靠得住。伴随着“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脱贫攻坚一线干部应当适应新常态,力戒自我境界,打消埋怨、回避、懈怠、侥幸心理的思想,树立“四个意识”“四个服从”,提高政治站位和政治觉悟,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不忘初心,热爱自己的工作,保持良好的心态,坚守忙而不乱的战略和有力有节的战术,做到急事用情做,特事用心做,平时平常事用力做,把本职做好,不让纰漏和失误在自己身上发生,用脱贫攻坚成效检验自身的忠诚、干净、担当。
牵线要牢,有非权力影响力。脱贫攻坚是一场硬仗,考验着基层干部的思想政治水平和落实政策的能力。“上面千条线、基层一根针。”要求基层干部应当有“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的为民情怀,既要让党和政府了解基层群众的疾苦,又能让党的惠农政策落实到村到户到人。基层干部哪怕是把手中的权力发挥得淋漓尽致也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我们的服务对象是新形势下的村民自治,管理上群众自己说了算,如何落实政策、引导管理,更多的还是靠干部个人锻炼出来的政治品质、人格魅力、处事之道来提高自己的影响力和执行力,特别是在扶贫政策的落实中,基层干部只有注重培育更高的非权力影响力,才能在各种利益分配过程中得到群众的拥护和认可。非权力影响力其实就是干部德才兼备的能力体现,靠的是群众评判公认的德高望重的影响力,靠的是自身过硬优良的作风、公正的立场、广博的知识等方面的综合能力,这不仅是新形势下群众对基层干部的要求,也是好干部在基层的能力检验。
格局要大,有愚公移山精神。“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格局事关战略部署,事关整体合力,事关长远发展。精神的力量更是无穷,它能转化为改造世界的强大正能量。明朝政治家改革家张居正在河南南阳内乡县衙对联“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别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好欺,自己也是百姓。”告诫为官者要摆正官与民的关系,找准自己的坐标,不计较个人的荣辱得失。地方的发展好比是一场接力赛,每个人都是不可或缺的接棒者,作为脱贫攻坚一线干部,特别是“关键少数”一切得从大局出发,应当有愚公移山精神,方向正确,久久为功。我们要争做四有干部:首先要有胸怀,有主人翁意识,敢于接前任的接力棒,认旧账;心中有民,不折腾百姓,取信于民;心中有党,政治责任心强,始终坚守地方党委政府的威信。其次要有眼光,敢于面对现实,尊重历史发展规律,不贪一时之功名,多为后人栽树,多种脱贫果,千方百计解决群众的“钱袋子”问题、“脑袋”问题。其三要有实招,有驾驶和管控复杂环境工作的能力。人心历来是最大的政治,要用人心统揽全局,要以心换心,多做争取人心、调动人心、凝聚人心的工作,引导群众民主管理,在解决现实问题中凝聚价值共识。其四要有戒尺,心存敬畏,耐得住清贫,守得住本色,管好自己及身边的人,两袖清风一生情,做一名群众想得起、记得住、受欢迎的干部。
比认识更重要的是决心,比方法更关键的是担当。在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更能看出基层干部有没有事业心、责任感和担当精神,这种品质就是能力素质、党性修养、政治站位的具体体现。基层干部的担当精神,既源于对理想信念的坚定执着,也源于登高望远的政治站位,还源于为民情怀的培养和坚守,这种境界应当是基层干部在脱贫攻坚中具备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