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行“231”模式 铸就边疆党建长廊

刊发时间:2017-09-27 A3版  作者: 杨志厅

  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全面分析党的建设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系统总结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的理论和实践,就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作出新的重大部署;省委十届二次全会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沧源自治县紧密结合市委四届二次全会的部署,突出“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这一主题,将中央、省委、市委的重大决策落细、落小、落实到阿佤山村村寨寨,全面推行“231”党建新模式,凝聚基层力量,筑牢国门边疆党建长廊,实现与全省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一、建好“两个阵地”,筑牢强基固边的“铁堡垒”
  一是围绕“十有”标准建阵地。要深化村组活动场所建设德政工程和民心工程。围绕“有党员活动室、电教设备、牌匾标识、旗杆国旗、党旗党徽、桌椅板凳、培训资料、管理制度、公开栏、档案专柜”的“十有”标准,在已建93个行政村(社区)、549个村民小组活动场,覆盖行政村和60%的村民小组的基础上,建、管、用结合,充分整合项目,采取统一打包,整合项目,县财政兜底的方式,抓紧推进剩余70个村民小组活动场所建设任务,力争在2017年内实现100%覆盖,做到“村村有阵地,寨寨党旗飘”。
  二是围绕“四个之家”拓功能。要紧扣党员之家、文化之家、议事决策之家、驻村干部之家,把党员活动室建设成为传播党的声音、议事决策、凝聚党心民心的主阵地。党员之家:规范“三会一课”、民主评议党员、党员承诺、党务公开等制度,配备学习材料、政策文件,使活动场所成为党员参与组织生活,找党组织反映问题,开展读书学习、了解时事、咨询政策的重要窗口,让广大党员找到家的归属感。文化之家:佤族被誉为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的民族,沧源民俗文化、文体活动众多。要把活动场所的建成党组织开展文化教民、文化育民、文化惠民鲜活平台。议事决策之家:要将活动室的建成党组织开展“三重一大”决策、村民自治、召开会议、科技培训提供重要平台。驻村干部之家:随着脱贫攻坚的实施,每个村的驻村工作队多达5至10人,为确保他们能够安心、舒心工作,解决后顾之忧,着力实施“一个厨房、一块菜地、一个接待室、一个洗澡间”的“四个一”配套功能,力争把活动室建设成为驻村干部的“家”。
  三是围绕“两站建设”灵活用。建设红色驿站:全面推广集“红色驿站”“红色超市”为一体的活动场所管理运行模式,充分发挥党员活动室的“红色”引领功能,切实解决活动室无人管、管不好、没人用的问题。建设综合服务站:加大县财政投入,落实70项便民服务事项,发挥已建成141个站点基层综合服务功能,让群众办事不出村,实现办事方式“从群众跑到干部跑、从干部跑到网络跑”的转变,为群众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切实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并通过电商平台宣传推介农村特色产品,让群众自家生产的产品走出大山,远销各地,为群众创业致富开辟绿色通道。
  二、抓实“三个人”,锻造农村发展的“先锋队”
  一是增投入,关爱“老党员”,保证老党员活得更有尊严。针对全县60岁以上农村党员基数大,占农村党员总数的22.35%,一批老党员、老村干年轻时舍小家、顾大家,年老后因缺乏生活技能、因病致贫或无致富产业、无固定收入的实际,在低保、产业扶持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除了春节、“七一”开展走访慰问,县财政每年拿出32.98万元,给予850名老党员每人每年460元的补助。做好从2017年起纳入财政预算100万元,关爱1000名老党员和困难党员工作;筹集20万元党员“临时救助基金”,让老党员充分感受党组织的温暖,增强作为一名党员的自豪感。二是创新机制,培养“年轻党员”,保证基层组织后继有人。针对全县村组干部文化水平、综合素质不高,人才匮乏、青黄不接、优秀青年不愿回村,村级力量薄弱的实际,要继续实施“村级后备干部培养计划”,在全县93个村(社区)遴选年轻党员和青年优秀入党积极份子,每月按照1000+X模式给予生活补贴,培养一支充足的后备干部队伍,为农村年轻党员和青年优秀入党积极份子提供就业平台,减少本土人才的流失,解决村级干部后继乏人的问题,培养边疆民族地区干事创业的接班人,始终保证基层党组织后备力量充足,党的基层事业后继有人。三是党费贴息,扶持“致富带头人”,保证农村党员过得更自信。为发挥典型引路、样榜带动作用,通过党费贴息贷款的方式,深入实施“百名党员带千户群众创业致富”行动计划。在全县每个村(社区)遴选出不少于2名有一定的产业基础,有带领群众致富愿望,带动能力强的农村党员致富带头人,通过党员+群众“1+X”帮带模式,建立专业合作社,以社员联户联保方式申请贷款10至20万元作为产业发展资金,5年内全额贴息,扶持一批农村党员带着致富,带动一批群众自主创业,逐步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特、一村一业”的特色产业发展格局,助推脱贫攻坚。做好目前已遴选出222名致富带头人,帮带群众2369户,落实2000万元投资,为所有党员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奠定基础。
  三、强化一项治理,扎牢团结稳定的社会网
  强化管理,抓实农村党员纯洁性教育,发挥好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把党员的先进性体现出来,组建三支队伍,建立三项机制,深化五项教育,扎牢团结稳定的社会网。
  组建三支队伍。为确保边境管控社会矛盾有人抓有人管,要健全、建强农村基层组三支队伍。一是边境巡防工作队。配齐22个边境村武装干事,民兵应急小分队,负责突发事件、自然灾害的应急处置。在村组配备护村护寨队,负责本村本寨的日常巡逻、治安防控、入境人员排查。配好界务员,做好界碑、界线的勘查与防护工作。二是人民调解委员会。按照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的要求,充分发挥“五老”人员熟悉情况、知晓发展历程、熟知民风民俗、积累丰富经验的优势,充分发挥以“五老”人员为重点的人民调解委员会作用。三是治安保卫委员会。按照警地共建、共管、共用的原则,由派出所、驻地党委政府分别给予一定的经费补助,在乡村分别成立了治安保卫委员会、联防队,专门负责乡村内安全隐患排查、社会秩序维护。
  建立三项机制。要着眼于第一时间发现问题、第一时间反应启动、第一时间处置问题,建设边疆安全机制。建立党政军警民联动机制。要按照联训、联勤、联管“三联”活动要求,落实《沧源自治县军民融合发展五年规划》《沧源佤族自治县中缅边境维稳应急预案》,开展“连帮一村、兵助一户”活动,选派一批军警担任边境村党建指导员,在村组活动场所设立边境维稳工作站,形成“军地”“警地”双向联动机制。建立群防群治推动机制。以5至10户为一个单元,每个单元推选出一名“联长”,负责本单元的邻里纠纷化解调处,各“联长”组成自然村工作队,负责按照村规民约调处自然村重大矛盾纠纷,着力推进社会治理村民自治。
  深化“五项”教育。深入开展“红旗飘飘”工程,在沿边村委会、学校、农户家悬挂国旗;在村组活动室开展每周一升国旗仪式,加强国家意识、国防意识、国土意识、国民意识教育,形成“人人是哨兵、家家是哨所、村村是堡垒”的大格局。开展以“算好惠民政策账、基础投入账、产业发展账、个人贡献账”,对比解放前后我们“吃什么饭、走什么路、穿什么衣、住什么房”为主要内容的“四算账四对比四热爱”活动,通过“算账”“对比”,引导教育党员干部群众珍惜当今来之不易的生产稳定、生活幸福的局面,激发知党恩、感党恩,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边疆、热爱家乡的情怀。针对县内多民族居住的实际,强化三个离不开”的意识教育,开展形式多样的民俗活动,增进民族交流,以实施党的民族政策为抓手,引导各民族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让“民族团结之歌”响彻佤山大地,全县上下呈现不分民族、不分你我,同跳“团结舞”、同唱“加林赛”的和谐局面。开展“两勤”“两诚”教育。针对部分群众不同程度存在“躲在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的现象,以及“等靠要”思想严重的实际,全面开展“勤劳致富、勤俭持家”“诚实做人、诚恳做事”为主要内容的“两勤”和“两诚”教育活动,激发广大群众树立“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祖宗不是好汉”的干事创业、致富思进的斗志。开展生活技能、生产技能教育培训。针对广大群众普遍存在不讲卫生、乱摆乱放等生活技能陋习的问题,深入开展“生活技能”教育培训,从教育引导群众勤洗手、勤换衣,注重个人卫生,整齐摆放衣物等细节入手、小事抓起,促进良好生活习惯养成。针对生产技能简单粗放的问题,深入开展“生产技能”教育培训,达到户均培养一名致富能手,人均掌握一项致富技能的目标。

返回
2025年07月09日  第7711期 往期报纸>>
新闻热线:0883-2143727 广告热线:0883-2143722
在线投稿:ynlcrbs@126.com

推行“231”模式 铸就边疆党建长廊

刊发时间:2017-09-27 A3版  作者: 杨志厅 【字体:大 中 小】

  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全面分析党的建设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系统总结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的理论和实践,就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作出新的重大部署;省委十届二次全会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沧源自治县紧密结合市委四届二次全会的部署,突出“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这一主题,将中央、省委、市委的重大决策落细、落小、落实到阿佤山村村寨寨,全面推行“231”党建新模式,凝聚基层力量,筑牢国门边疆党建长廊,实现与全省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一、建好“两个阵地”,筑牢强基固边的“铁堡垒”
  一是围绕“十有”标准建阵地。要深化村组活动场所建设德政工程和民心工程。围绕“有党员活动室、电教设备、牌匾标识、旗杆国旗、党旗党徽、桌椅板凳、培训资料、管理制度、公开栏、档案专柜”的“十有”标准,在已建93个行政村(社区)、549个村民小组活动场,覆盖行政村和60%的村民小组的基础上,建、管、用结合,充分整合项目,采取统一打包,整合项目,县财政兜底的方式,抓紧推进剩余70个村民小组活动场所建设任务,力争在2017年内实现100%覆盖,做到“村村有阵地,寨寨党旗飘”。
  二是围绕“四个之家”拓功能。要紧扣党员之家、文化之家、议事决策之家、驻村干部之家,把党员活动室建设成为传播党的声音、议事决策、凝聚党心民心的主阵地。党员之家:规范“三会一课”、民主评议党员、党员承诺、党务公开等制度,配备学习材料、政策文件,使活动场所成为党员参与组织生活,找党组织反映问题,开展读书学习、了解时事、咨询政策的重要窗口,让广大党员找到家的归属感。文化之家:佤族被誉为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的民族,沧源民俗文化、文体活动众多。要把活动场所的建成党组织开展文化教民、文化育民、文化惠民鲜活平台。议事决策之家:要将活动室的建成党组织开展“三重一大”决策、村民自治、召开会议、科技培训提供重要平台。驻村干部之家:随着脱贫攻坚的实施,每个村的驻村工作队多达5至10人,为确保他们能够安心、舒心工作,解决后顾之忧,着力实施“一个厨房、一块菜地、一个接待室、一个洗澡间”的“四个一”配套功能,力争把活动室建设成为驻村干部的“家”。
  三是围绕“两站建设”灵活用。建设红色驿站:全面推广集“红色驿站”“红色超市”为一体的活动场所管理运行模式,充分发挥党员活动室的“红色”引领功能,切实解决活动室无人管、管不好、没人用的问题。建设综合服务站:加大县财政投入,落实70项便民服务事项,发挥已建成141个站点基层综合服务功能,让群众办事不出村,实现办事方式“从群众跑到干部跑、从干部跑到网络跑”的转变,为群众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切实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并通过电商平台宣传推介农村特色产品,让群众自家生产的产品走出大山,远销各地,为群众创业致富开辟绿色通道。
  二、抓实“三个人”,锻造农村发展的“先锋队”
  一是增投入,关爱“老党员”,保证老党员活得更有尊严。针对全县60岁以上农村党员基数大,占农村党员总数的22.35%,一批老党员、老村干年轻时舍小家、顾大家,年老后因缺乏生活技能、因病致贫或无致富产业、无固定收入的实际,在低保、产业扶持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除了春节、“七一”开展走访慰问,县财政每年拿出32.98万元,给予850名老党员每人每年460元的补助。做好从2017年起纳入财政预算100万元,关爱1000名老党员和困难党员工作;筹集20万元党员“临时救助基金”,让老党员充分感受党组织的温暖,增强作为一名党员的自豪感。二是创新机制,培养“年轻党员”,保证基层组织后继有人。针对全县村组干部文化水平、综合素质不高,人才匮乏、青黄不接、优秀青年不愿回村,村级力量薄弱的实际,要继续实施“村级后备干部培养计划”,在全县93个村(社区)遴选年轻党员和青年优秀入党积极份子,每月按照1000+X模式给予生活补贴,培养一支充足的后备干部队伍,为农村年轻党员和青年优秀入党积极份子提供就业平台,减少本土人才的流失,解决村级干部后继乏人的问题,培养边疆民族地区干事创业的接班人,始终保证基层党组织后备力量充足,党的基层事业后继有人。三是党费贴息,扶持“致富带头人”,保证农村党员过得更自信。为发挥典型引路、样榜带动作用,通过党费贴息贷款的方式,深入实施“百名党员带千户群众创业致富”行动计划。在全县每个村(社区)遴选出不少于2名有一定的产业基础,有带领群众致富愿望,带动能力强的农村党员致富带头人,通过党员+群众“1+X”帮带模式,建立专业合作社,以社员联户联保方式申请贷款10至20万元作为产业发展资金,5年内全额贴息,扶持一批农村党员带着致富,带动一批群众自主创业,逐步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特、一村一业”的特色产业发展格局,助推脱贫攻坚。做好目前已遴选出222名致富带头人,帮带群众2369户,落实2000万元投资,为所有党员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奠定基础。
  三、强化一项治理,扎牢团结稳定的社会网
  强化管理,抓实农村党员纯洁性教育,发挥好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把党员的先进性体现出来,组建三支队伍,建立三项机制,深化五项教育,扎牢团结稳定的社会网。
  组建三支队伍。为确保边境管控社会矛盾有人抓有人管,要健全、建强农村基层组三支队伍。一是边境巡防工作队。配齐22个边境村武装干事,民兵应急小分队,负责突发事件、自然灾害的应急处置。在村组配备护村护寨队,负责本村本寨的日常巡逻、治安防控、入境人员排查。配好界务员,做好界碑、界线的勘查与防护工作。二是人民调解委员会。按照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的要求,充分发挥“五老”人员熟悉情况、知晓发展历程、熟知民风民俗、积累丰富经验的优势,充分发挥以“五老”人员为重点的人民调解委员会作用。三是治安保卫委员会。按照警地共建、共管、共用的原则,由派出所、驻地党委政府分别给予一定的经费补助,在乡村分别成立了治安保卫委员会、联防队,专门负责乡村内安全隐患排查、社会秩序维护。
  建立三项机制。要着眼于第一时间发现问题、第一时间反应启动、第一时间处置问题,建设边疆安全机制。建立党政军警民联动机制。要按照联训、联勤、联管“三联”活动要求,落实《沧源自治县军民融合发展五年规划》《沧源佤族自治县中缅边境维稳应急预案》,开展“连帮一村、兵助一户”活动,选派一批军警担任边境村党建指导员,在村组活动场所设立边境维稳工作站,形成“军地”“警地”双向联动机制。建立群防群治推动机制。以5至10户为一个单元,每个单元推选出一名“联长”,负责本单元的邻里纠纷化解调处,各“联长”组成自然村工作队,负责按照村规民约调处自然村重大矛盾纠纷,着力推进社会治理村民自治。
  深化“五项”教育。深入开展“红旗飘飘”工程,在沿边村委会、学校、农户家悬挂国旗;在村组活动室开展每周一升国旗仪式,加强国家意识、国防意识、国土意识、国民意识教育,形成“人人是哨兵、家家是哨所、村村是堡垒”的大格局。开展以“算好惠民政策账、基础投入账、产业发展账、个人贡献账”,对比解放前后我们“吃什么饭、走什么路、穿什么衣、住什么房”为主要内容的“四算账四对比四热爱”活动,通过“算账”“对比”,引导教育党员干部群众珍惜当今来之不易的生产稳定、生活幸福的局面,激发知党恩、感党恩,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边疆、热爱家乡的情怀。针对县内多民族居住的实际,强化三个离不开”的意识教育,开展形式多样的民俗活动,增进民族交流,以实施党的民族政策为抓手,引导各民族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让“民族团结之歌”响彻佤山大地,全县上下呈现不分民族、不分你我,同跳“团结舞”、同唱“加林赛”的和谐局面。开展“两勤”“两诚”教育。针对部分群众不同程度存在“躲在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的现象,以及“等靠要”思想严重的实际,全面开展“勤劳致富、勤俭持家”“诚实做人、诚恳做事”为主要内容的“两勤”和“两诚”教育活动,激发广大群众树立“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祖宗不是好汉”的干事创业、致富思进的斗志。开展生活技能、生产技能教育培训。针对广大群众普遍存在不讲卫生、乱摆乱放等生活技能陋习的问题,深入开展“生活技能”教育培训,从教育引导群众勤洗手、勤换衣,注重个人卫生,整齐摆放衣物等细节入手、小事抓起,促进良好生活习惯养成。针对生产技能简单粗放的问题,深入开展“生产技能”教育培训,达到户均培养一名致富能手,人均掌握一项致富技能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