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发声引导舆论的一次成功尝试
——采写《火塘照亮脱贫攻坚路》心得体会
2017年3月1日,《临沧日报》推出了长篇脱贫攻坚报道《火塘照亮脱贫攻坚路——沧源佤族自治县岩帅镇、单甲乡脱贫攻坚做法和启示》,报道刊发后,读者反映“够解渴、很过瘾”、工作队员说“有启示、有经验”、领导说“全是干货、读有所思,绝无冗长之感。”之所以能取得如此传播效果,在于报道从选题策划、议题设置、内容组织、时机选择、版面编排、媒体传播全过程,都稳妥把握了主流媒体应有的权威性和影响力。
站在权威发声的高点
《火塘照亮脱贫攻坚路》最鲜明的特质在于党报权威发声、独家原创,准确系统传递了市委和市政府对脱贫攻坚的态度。正是基于这种考量,我们从策划开始就定位于高端、独家、权威,力求一锤定音、一鸣惊人,以最权威声音回应最热门的话题。我们主动策划、积极联系有关部门,在吃透精神、深入采访的前提下,依靠长期积累,对热点问题作了系统梳理和认真研究,力求站位高、判断准、解读深,赋予报道独一无二的权威性。
紧扣社会关注的热点
脱贫攻坚工作话题多、热点多、关注度高、分歧也不小。这就要求策划要紧跟中央和省委、市委精神,又要紧扣经济转型期的社会热点与受众关注度,否则就可能是自说自话。一条6000多字的报道加评论刊出后,各方面的反响很好。能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精确设置议题,敏锐把握热点,抓住了受众的兴趣点,没有穿靴戴帽的东西,实打实。
事实上,在脱贪攻坚战场上并不缺乏关注度高的热点,但如何准确把握热点,综合平衡热点,哪些要突出报道,哪些要淡化处理;哪些要“加热”,哪些要“降温”;哪些要直面回应,哪些要旁敲侧击,都要通盘考虑,精心筹划。我们通过深入研究,仔细梳理,设计了“打赢脱贫攻坚战——不能‘撒胡椒面’,要‘五指合拢’攻坚;打赢脱贫攻坚战——不能搞‘添油战术’,要‘彻底解决问题’;打赢脱贫攻坚战——切忌‘狗熊掰棒子’,要‘解决问题有连续性’。”一套问题,并将庞大复杂的问题清晰地串连起来,全面准确传递了中央精神,客观真实地反映基层声音。
直面运行的难点
问题就是矛盾,就是大家关心又亟待解决的热点难点。主流媒体只有勇于面对、敢于正视、乐于参与,报道才有针对性,才有吸引力。如果一味唱高调,虽然出发点不错,但不免影响公众对主流媒体的信任。脱贫攻坚报道需要直面问题,把难点讲清讲透,这更有利益消除人们的担忧和疑虑。如果回避矛盾、无视要害,可能会适得其反。在《火塘照亮脱贫攻坚路》报道中,以记者手记对扶贫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不回避、不遮掩,而是主动出击、抓准要害,主动触及“纠结”,以客观理性的态度解析,正视困难,实事求是,警示风险,让整篇报道更具有说服力。制作记者手记,用新发现提升新高度,突出主题,立意宏大,让报道更加鲜活。
展现思想内涵的亮点
媒体同质化竞争时代,报纸要在铺天盖地的报道中脱颖而出,必须以质取胜。这个“质”来自思想深度。也就是说,主流媒体与一般媒体相比,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不只看眼前问题、就事论事,而是要把握大势,紧扣现实又着眼长远,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在《火塘照亮脱贫攻坚路》报道中,记者手记中诸多真知灼见,得到读者尤其是专业人士的肯定,也体现了其对脱贫攻坚工作的指导意义。如对脱贫返贫问题、产业发展问题等用意深远的表述,与一般报道相比,传递出的不仅是分析和判断,更是“方法论的对话”“导航式的对话”。
打造吸引眼球的卖点
经济报道在读者心里往往是严肃、专业的印象,似乎很难亲近,接地气就更不容易。报道《火塘照亮脱贫攻坚路》没有因为独家和权威就高高在上、孤芳自赏,而是最大限度地“盘活”资源,在让报道更有意思、更有看头上下功夫。仅访谈人物身份的确定,就是一个颇有讲究的亮点。报道注重小视角,从百姓关心的角度来说问题,用读者看得懂的话语来阐述产业发展对脱贫致富的重要性,通俗的表达,拉近了重大话题和普通读者的距离。
踩准有效传播的节点
信息爆炸时代,读者(用户)是舆论场的核心,只有把握好传播时机,借力兴奋点做文章,才能发挥出最大效果。刊出《火塘照亮脱贫攻坚路》这篇报道在时机选择上也是下了一定功夫,正值全市“两会”刚闭幕,正准备迎接国家、省验收考核这个“关节点”上,推出这样重量级的报道,恰逢其时,可以说是“发在了火候上”。值得一提的是“重磅级报道,超常规处理,全媒体传播”,让读者深切感受到非同寻常的分量。头版报眼加上三版整版满排十分给力,也是赢得较大反响的重要成因。
在当前舆论环境复杂的状态下,主流媒体如何发出权威声音、讲好故事、引导社会舆论,报道为我们积累了一定经验。启示是:一定要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科学把握时、度、效,才能最终赢得受众的关注、赢得百姓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