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庆县俐侎群众唱起山歌颂党恩

刊发时间:2017-10-06 A1版  作者:李正文 李廷昌

昔日贫困心烦恼   今朝富足开颜笑

凤庆县俐侎群众唱起山歌颂党恩

  本报讯   (记者   李正文   特约记者   李廷昌)   从凤庆县城出发,经过两个多小时车程,我们就到了郭大寨乡团山村,村民李永和正忙着清理房前屋后的垃圾。他一边清除杂草,一边向记者介绍:“我们彝族俐侎人能住上像城里人一样的房子,水泥硬板路通到家门口,都与党和政府的关心照顾分不开,是党的好政策让我们过上好日子。”
  地处万明山脚下的团山村,距乡政府驻地15.2公里,在17.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住着15个村民小组550户农户2284人,其中彝族支系族俐侎人1794人,占总人口的79%。
  团山村青山环抱,山顶云雾缭绕,森林密布。山腰木瓜飘香,核桃满枝,茶叶绽放。山脚烤烟遍地,小溪流淌。
  村内大多数群众都居住在海拔2000米左右的半山上,过去由于公路不通过或是晴通雨阻出行不便,给村民的生产生活带来很多困难。像进入丰产期的2000多亩白花木瓜由于公路不畅而滞销,黑山羊、肥猪、绵羊、茶叶、核桃等也由于运输成本高而低价出售……
  自从全市实施新一轮扶持彝族支系俐侎人发展三年专项规划(2016—2018年)和省高级人民法院的大力帮扶后。对连接乡村的主干道进行加宽改造,铺上了弹石,对进村入户的道路进行水泥硬化,解决了连通村外公路的瓶颈问题。“路好走了,村民养的猪鸡,农副产品都可以拉出去卖。致富的路子宽了,村民们拔除穷根的信心也更坚定。”村党总支书记、主任苏腊林是土生土长的俐侎人,他一直见证了这里的变化,“几年前,全村15个村民小组没有一条硬化道路,雨天寸步难行。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喜人变化,离不开党的好政策,离不开各级党委、政府和挂钩部门的帮助,我们将更加坚定跟党走的信心,搞好民族团结,树立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观念,互相帮助,和谐共处。”
  随着农村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改善,不仅促进了产业的发展,也激发了群众的内生动力。特别是2015年9月省高院“挂包帮”团山村以来,针对很多村民没有一技之长,有的村民一辈子从未走出过大山,有的连汉语都不会说等问题,省高院的领导和驻村扶贫干部实事求是,从村民最急需、最关心的事一件件做起,无路修路,无产业培育产业,不懂技术就手把手地教……两年过去了,村民的素质提高了,建起了卫生厕所、垃圾焚烧炉、太阳能路灯,茶叶、烤烟、核桃、木瓜等特色产业初显成效,村民们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村口,一个写有“省高级人民法院援建项目”的两米多高的圆柱形垃圾焚烧炉正冒着烟,村民们的生活垃圾就在这里就地处理,往日垃圾乱飞的景象正在改观。
  沿着村内硬化路,我们来到俐侎人张顺生的新家,80多平方米的房子贴了瓷砖,张顺生两口子正在收拾采回来的烟叶,操着并不流利的汉语高兴地向来人介绍今年的收成和生活的改善。省高院今年按每亩25公斤的标准向烤烟种植户免费发放化肥,助农增产增收,张顺生家5亩多烤烟预计收入8000多元,再加上核桃、茶叶的收入,离脱贫梦想越来越近。
  曾经人畜不分,院落又脏又乱,如今村子里家家用上了从山上引来的自来水,用上了卫生厕所,建起了卫生室以及村民活动场所。晚饭过后,村民们就聚在一起,吹起芦笙跳起舞,唱起山歌颂党恩:“自从有了共产党,彝族群众心向党,党的光辉照深山,民族生活大变样。”“这些朴实的歌词,展现了少数民族在党的富民政策下走向新生活。”苏腊林如是说。
  星星点点的新房子,在半山腰建起来,群众爱护环境卫生的良好习惯正在形成。今年74岁的李乜家也建起了新房,老人虽然不能参加更繁重的劳动,但在家里她也不闲着,她用水冲刷着地上的泥土,将院落打扫得干干净净。通过教育引导,群众主动清扫道路,积极参与环境治理,自觉维护环境卫生,小而美、小而干净、小而宜居的民族团结示范村寨正在形成。
  团山村按照“种好烟、养好猪、管好树、护好瓜”的产业发展思路,大力发展茶叶、烤烟、养殖、核桃、木瓜等快速脱贫、持续发展的特色产业。目前,全村已发展茶叶2100亩、白花木瓜2000亩、核桃1.3万亩、花椒500亩。201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919元,贫困发生率从2015年的43.6%降至25.6%。
  “有了各级党委政府的真心帮扶,更加坚定了贫困山区少数民族群众跟党走的信心,我们将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把团山建设成为生态良好、民族团结、生产发展、群众富裕的先进村、示范村。”苏腊林说。

返回
2025年07月10日  第7717期 往期报纸>>
新闻热线:0883-2143727 广告热线:0883-2143722
在线投稿:ynlcrbs@126.com

凤庆县俐侎群众唱起山歌颂党恩

刊发时间:2017-10-06 A1版  作者:李正文 李廷昌 【字体:大 中 小】

昔日贫困心烦恼   今朝富足开颜笑

凤庆县俐侎群众唱起山歌颂党恩

  本报讯   (记者   李正文   特约记者   李廷昌)   从凤庆县城出发,经过两个多小时车程,我们就到了郭大寨乡团山村,村民李永和正忙着清理房前屋后的垃圾。他一边清除杂草,一边向记者介绍:“我们彝族俐侎人能住上像城里人一样的房子,水泥硬板路通到家门口,都与党和政府的关心照顾分不开,是党的好政策让我们过上好日子。”
  地处万明山脚下的团山村,距乡政府驻地15.2公里,在17.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住着15个村民小组550户农户2284人,其中彝族支系族俐侎人1794人,占总人口的79%。
  团山村青山环抱,山顶云雾缭绕,森林密布。山腰木瓜飘香,核桃满枝,茶叶绽放。山脚烤烟遍地,小溪流淌。
  村内大多数群众都居住在海拔2000米左右的半山上,过去由于公路不通过或是晴通雨阻出行不便,给村民的生产生活带来很多困难。像进入丰产期的2000多亩白花木瓜由于公路不畅而滞销,黑山羊、肥猪、绵羊、茶叶、核桃等也由于运输成本高而低价出售……
  自从全市实施新一轮扶持彝族支系俐侎人发展三年专项规划(2016—2018年)和省高级人民法院的大力帮扶后。对连接乡村的主干道进行加宽改造,铺上了弹石,对进村入户的道路进行水泥硬化,解决了连通村外公路的瓶颈问题。“路好走了,村民养的猪鸡,农副产品都可以拉出去卖。致富的路子宽了,村民们拔除穷根的信心也更坚定。”村党总支书记、主任苏腊林是土生土长的俐侎人,他一直见证了这里的变化,“几年前,全村15个村民小组没有一条硬化道路,雨天寸步难行。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喜人变化,离不开党的好政策,离不开各级党委、政府和挂钩部门的帮助,我们将更加坚定跟党走的信心,搞好民族团结,树立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观念,互相帮助,和谐共处。”
  随着农村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改善,不仅促进了产业的发展,也激发了群众的内生动力。特别是2015年9月省高院“挂包帮”团山村以来,针对很多村民没有一技之长,有的村民一辈子从未走出过大山,有的连汉语都不会说等问题,省高院的领导和驻村扶贫干部实事求是,从村民最急需、最关心的事一件件做起,无路修路,无产业培育产业,不懂技术就手把手地教……两年过去了,村民的素质提高了,建起了卫生厕所、垃圾焚烧炉、太阳能路灯,茶叶、烤烟、核桃、木瓜等特色产业初显成效,村民们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村口,一个写有“省高级人民法院援建项目”的两米多高的圆柱形垃圾焚烧炉正冒着烟,村民们的生活垃圾就在这里就地处理,往日垃圾乱飞的景象正在改观。
  沿着村内硬化路,我们来到俐侎人张顺生的新家,80多平方米的房子贴了瓷砖,张顺生两口子正在收拾采回来的烟叶,操着并不流利的汉语高兴地向来人介绍今年的收成和生活的改善。省高院今年按每亩25公斤的标准向烤烟种植户免费发放化肥,助农增产增收,张顺生家5亩多烤烟预计收入8000多元,再加上核桃、茶叶的收入,离脱贫梦想越来越近。
  曾经人畜不分,院落又脏又乱,如今村子里家家用上了从山上引来的自来水,用上了卫生厕所,建起了卫生室以及村民活动场所。晚饭过后,村民们就聚在一起,吹起芦笙跳起舞,唱起山歌颂党恩:“自从有了共产党,彝族群众心向党,党的光辉照深山,民族生活大变样。”“这些朴实的歌词,展现了少数民族在党的富民政策下走向新生活。”苏腊林如是说。
  星星点点的新房子,在半山腰建起来,群众爱护环境卫生的良好习惯正在形成。今年74岁的李乜家也建起了新房,老人虽然不能参加更繁重的劳动,但在家里她也不闲着,她用水冲刷着地上的泥土,将院落打扫得干干净净。通过教育引导,群众主动清扫道路,积极参与环境治理,自觉维护环境卫生,小而美、小而干净、小而宜居的民族团结示范村寨正在形成。
  团山村按照“种好烟、养好猪、管好树、护好瓜”的产业发展思路,大力发展茶叶、烤烟、养殖、核桃、木瓜等快速脱贫、持续发展的特色产业。目前,全村已发展茶叶2100亩、白花木瓜2000亩、核桃1.3万亩、花椒500亩。201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919元,贫困发生率从2015年的43.6%降至25.6%。
  “有了各级党委政府的真心帮扶,更加坚定了贫困山区少数民族群众跟党走的信心,我们将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把团山建设成为生态良好、民族团结、生产发展、群众富裕的先进村、示范村。”苏腊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