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扶贫托起临翔群众致富梦
探索多种模式 引来脱贫“活水”
产业扶贫托起临翔群众致富梦
本报讯 (记者 熊之鹂 普华美 通讯员 彭 萍 杨 栩) 早上8点,临翔区蚂蚁堆乡遮奈村村民俸小红准时到芳辛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基地采摘西红柿。曾经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俸小红告诉记者,2014年,家里将6.5亩土地流转给合作社种植蔬菜,每年有7800元的土地租金,自己到合作社的基地里打工每天有70元的收入,丈夫在村里搞基建每天有几十元到上百元的收入,靠着租金+务工收入,当年家里就脱了贫。去年,家里盖起了200多平方米的小洋楼。在临翔区,像俸小红一样得益于政府发展产业走上脱贫致富路的村民并非个例,千家万户农民依靠产业扶贫走上了脱贫致富道路。
脱贫攻坚工作中,临翔区不仅着力改善贫困户住房条件,而且形成了齐心协力发展产业的共识,扶贫、农业、商务、供销社等多部门千方百计为贫困户引来脱贫发展“活水”,探索出多条脱贫致富路。
本着提高农业产业发展组织化程度,培养农民与市场接轨的能力,临翔区积极做好合作社发展工作,截至5月底,全区注册的合作社达834家,实现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全覆盖。
日渐成熟的各种合作社发挥出积极的辐射带动作用。蔬菜种植除芳辛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外还依托万勐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万美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四通酱菜农民专业合作社;生猪产业则出现了临沧裕农牧业有限责任公司、临沧市南美植宝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实力雄厚的企业及合作社,通过定单收购农产品,让贫困户吃下发展产业定心丸。
目前,临翔区累计建成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基地232.74万亩,其中28个贫困村有产业基地44万亩,农民人均7.6亩。在对油菜、甘蔗、橡胶、咖啡、畜牧、渔业等传统产业稳定种植面积的同时,认真抓好提质增效工作。同时结合资源优势和市场需要,着力培育中草药、芭蕉芋、蚕桑等一批优势特色产业。
该区引进临沧裕丰高原生态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发展芭蕉芋种植,建立以马台乡丁家桥为中心的种植基地,辐射周围邦东、博尚、凤翔、忙畔。公司实施订单农业,明确保底价,及时调供芭蕉芋种309吨,种植1850亩。与禾昌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合作的蚕桑产业顺利开展。全区现已完成桑园种植1491.5亩,其中432亩投产。在华中科技大学的技术支持下,依托泛华林业公司组培苗培养平台,开展金线莲试验示范推广种植,实现每个贫困村集体经济有1—2个金线莲种植大棚,年内全区将种植金线莲100亩。
产业扶贫过程中,临翔区将扶持农特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做大做强作为重要抓手,以“龙头企业+扶贫合作社+贫困户+惠农易贷”等模式为引领,着力培育惠农、富农的农特产品精深加工企业,把一家一户的分散生产与社会化大生产结合起来,引导农民进入市场,增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在企业不断发展壮大过程中,更多的农户脱贫出列。
据了解,全区共有67户农特产品精深加工企业,扶持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订单农业26730亩,养殖山地鸡14万羽,猪5819头。
为了解决缺少发展资金难题,临翔区引导合作社帮贫困农户垫付化肥、农药等农用物资,待产生收益后再收回垫付资金;政府为养殖企业和贫困农户牵线搭桥,创新生猪托养模式,托养周期结束后企业和农户均获得一定的收益。
与此同时,临翔区借鉴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建立产业发展资金补偿机制。政府将3亿元资本金,以建档立卡贫困户入股的形式注入与产业发展关联度高、发展前景较好的龙头企业进行股份合作,实现1:10放大效应。不仅企业得到发展壮大,而且贫困户每年可以领取一定的分红资金。
在移动互联网大潮中,临翔区将“互联网+”作为产业发展的重要推手,成立机构,制定措施,大力发展农村电商。通过建好区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用好临农e购、公益中行、阿里巴巴3个平台,不断完善网点布局,大力引导和支持现代物流产业发展,把贫困户农特产品积极向省内外推介,畅通特色农产品线上销售渠道,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上半年,全区通过电商平台实现贫困户农产品“上行”销售额438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