俸绍春: 鼓凳编出致富路

刊发时间:2017-10-08 A1版  作者:罗新祥 李正荣

  初秋时节,记者来到耿马自治县勐撒镇鼓凳编织厂厂长俸绍春的新家,客厅外,一副“精准扶贫惠民生,脱贫攻坚奔小康,横批:小康惠民”的对联格外醒目。投资30余万元建成的160平方米的砖混结构楼房,气派而端庄,家中冰箱、彩电、洗衣机等家用电器一应俱全,床上是新添置的衣被。楼房前面平整的院场,摞满了褐色的鼓凳。
  提起藤篾鼓凳,人们自然会想起勐撒镇翁达村翁结组的俸绍春,他多年来传承技艺,带领群众靠编织鼓凳闯出一条致富道路,他就是现任翁达村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翁结组党支部书记、镇级人大代表俸绍春。
  “多亏跟着俸厂长编织鼓凳,才让家里生活有了新变化。”这是从翁达村搬迁到撒马坝的佤族群众董赛俄的心里话。与俸绍春学习鼓凳编织8年多来,家庭贫困的董赛俄不仅在新的搬迁点,买地建了新房,还供自己的孩子和身患疾病的弟弟上学。董尼国、岩章都是两口子在厂里编织鼓凳,年收入均在七八万元以上。俸绍春说,翁达村目前已有106户农户从事鼓凳编织和省藤种植,其中有30余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户均编织销售鼓凳收入在4万元以上,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1992年2月,为响应政府号召,俸绍春带领翁结组11户农户,从翁达村搬迁至勐撒镇撒马坝居住,环境改变后,如何尽快找到适合群众发展致富的路子,成为当时萦绕在俸绍春心中的一个难题,经过广泛调研论证,他把眼光放在了藤篾鼓凳的制作上。
  藤篾鼓凳是勐撒镇的传统手工艺产品,不但当地傣族、佤族群众喜欢使用,市内外、省内外民众也广为接受,成为馈赠亲朋好友的上佳礼品。但这件手工艺品一直以来都只是以家庭作坊的方式制作,形不成规模生产,产品质量也参差不齐,因此品牌知名度不高。
  俸绍春坚信,只要坚持传统的制作手艺,精心制作出来的鼓凳一定会赢得市场的欢迎。1998年,他率先在自家建厂进行藤篾鼓凳的制作。建厂伊始,俸绍春面临着资金短缺等困难,但他不怕困难,顶着压力,想方设法筹集资金,到缅甸、德宏等地考察了解市场行情。通过多方筹措,他硬是克服困难将厂建起来了。藤篾鼓凳制作要求技艺熟练,俸绍春虚心向经验丰富又熟练的师傅学习编织技术,在掌握编织技术后,立即招聘一批肯学又能吃苦的青年进厂跟班学习。目前,厂里工人已由刚开始的 3人增加到了7人。在自己建厂发展藤篾产业的同时,俸绍春没有忘记跟他一起由翁结老寨搬迁下来70余户农户的发展,在他的带动下,有50余户农户开展藤篾鼓凳及附属工艺品加工制作。为提高制作工艺,分享发展经验,他定期组织所有藤篾鼓凳制作户开会,探讨技艺的改进、发展新产品、基本统一价格等。目前,整个翁结组包括鼓凳厂,年产鼓凳1000余对,产值30万余元,大的一对六七百元,小的一对三几百元,工人月平均收入1500元,最高的近3000元,极大改善了编织农户的家庭生活状况。
  要发展藤篾鼓凳编织就必须保障原材料,以前的原料都是农户从缅甸、保山等地运输进来,成本高不算,质量还难于保障。2015年,俸绍春率先在自家土地上试验种植省藤,建立原料基地,既解决藤篾鼓凳厂原材料紧缺的问题,又能增加农民收入,壮大当地特色产业。目前,他家已种植省藤4000多蓬,翁达村已种植省藤20多万蓬,为继续发展壮大鼓凳编织产业奠定了良好基础。
  勐撒镇人大主席董有强说:“作为一名镇人大代表,俸绍春始终牢记‘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的宗旨,是自觉践行‘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的典型代表。”如今,他正带领群众加快发展藤篾鼓凳产业,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健步前行。

返回
2025年07月09日  第7719期 往期报纸>>
新闻热线:0883-2143727 广告热线:0883-2143722
在线投稿:ynlcrbs@126.com

俸绍春: 鼓凳编出致富路

刊发时间:2017-10-08 A1版  作者:罗新祥 李正荣 【字体:大 中 小】

  初秋时节,记者来到耿马自治县勐撒镇鼓凳编织厂厂长俸绍春的新家,客厅外,一副“精准扶贫惠民生,脱贫攻坚奔小康,横批:小康惠民”的对联格外醒目。投资30余万元建成的160平方米的砖混结构楼房,气派而端庄,家中冰箱、彩电、洗衣机等家用电器一应俱全,床上是新添置的衣被。楼房前面平整的院场,摞满了褐色的鼓凳。
  提起藤篾鼓凳,人们自然会想起勐撒镇翁达村翁结组的俸绍春,他多年来传承技艺,带领群众靠编织鼓凳闯出一条致富道路,他就是现任翁达村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翁结组党支部书记、镇级人大代表俸绍春。
  “多亏跟着俸厂长编织鼓凳,才让家里生活有了新变化。”这是从翁达村搬迁到撒马坝的佤族群众董赛俄的心里话。与俸绍春学习鼓凳编织8年多来,家庭贫困的董赛俄不仅在新的搬迁点,买地建了新房,还供自己的孩子和身患疾病的弟弟上学。董尼国、岩章都是两口子在厂里编织鼓凳,年收入均在七八万元以上。俸绍春说,翁达村目前已有106户农户从事鼓凳编织和省藤种植,其中有30余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户均编织销售鼓凳收入在4万元以上,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1992年2月,为响应政府号召,俸绍春带领翁结组11户农户,从翁达村搬迁至勐撒镇撒马坝居住,环境改变后,如何尽快找到适合群众发展致富的路子,成为当时萦绕在俸绍春心中的一个难题,经过广泛调研论证,他把眼光放在了藤篾鼓凳的制作上。
  藤篾鼓凳是勐撒镇的传统手工艺产品,不但当地傣族、佤族群众喜欢使用,市内外、省内外民众也广为接受,成为馈赠亲朋好友的上佳礼品。但这件手工艺品一直以来都只是以家庭作坊的方式制作,形不成规模生产,产品质量也参差不齐,因此品牌知名度不高。
  俸绍春坚信,只要坚持传统的制作手艺,精心制作出来的鼓凳一定会赢得市场的欢迎。1998年,他率先在自家建厂进行藤篾鼓凳的制作。建厂伊始,俸绍春面临着资金短缺等困难,但他不怕困难,顶着压力,想方设法筹集资金,到缅甸、德宏等地考察了解市场行情。通过多方筹措,他硬是克服困难将厂建起来了。藤篾鼓凳制作要求技艺熟练,俸绍春虚心向经验丰富又熟练的师傅学习编织技术,在掌握编织技术后,立即招聘一批肯学又能吃苦的青年进厂跟班学习。目前,厂里工人已由刚开始的 3人增加到了7人。在自己建厂发展藤篾产业的同时,俸绍春没有忘记跟他一起由翁结老寨搬迁下来70余户农户的发展,在他的带动下,有50余户农户开展藤篾鼓凳及附属工艺品加工制作。为提高制作工艺,分享发展经验,他定期组织所有藤篾鼓凳制作户开会,探讨技艺的改进、发展新产品、基本统一价格等。目前,整个翁结组包括鼓凳厂,年产鼓凳1000余对,产值30万余元,大的一对六七百元,小的一对三几百元,工人月平均收入1500元,最高的近3000元,极大改善了编织农户的家庭生活状况。
  要发展藤篾鼓凳编织就必须保障原材料,以前的原料都是农户从缅甸、保山等地运输进来,成本高不算,质量还难于保障。2015年,俸绍春率先在自家土地上试验种植省藤,建立原料基地,既解决藤篾鼓凳厂原材料紧缺的问题,又能增加农民收入,壮大当地特色产业。目前,他家已种植省藤4000多蓬,翁达村已种植省藤20多万蓬,为继续发展壮大鼓凳编织产业奠定了良好基础。
  勐撒镇人大主席董有强说:“作为一名镇人大代表,俸绍春始终牢记‘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的宗旨,是自觉践行‘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的典型代表。”如今,他正带领群众加快发展藤篾鼓凳产业,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健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