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韧的中华文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他指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蕴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事实如此,中华民族之所以历经磨难,又能一次次凤凰涅槃,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最根本的就是深深植根于民族基因里的坚韧属性。
在中华传统文化里,比较注重阴阳观念,一阴一阳之谓道,阳就是乾,阴就是坤。《周易》在乾坤两卦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它辩证地告诉我们,君子既要效法天道,自强不息;又要效法地道,厚德载物。这就是中华传统文化血统里的坚性与韧性,能刚则刚,能柔则柔,能屈能伸,一张一弛,刚柔并济,才能兼容并蓄,多元融合,与时俱进。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至今,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3个文明古国已经消失在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之中,正因为中华传统文化特有的坚韧属性,让中国成为了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断的文明国家,这是让整个人类社会值得庆幸的事情,也是中华民族最值得骄傲的地方。
在五千年的悠悠岁月里,中华传统文化在风风雨雨中不断洗涤、吸收养分,一路坚韧的走来,从伏羲一画开天到八卦定乾坤,从老子著五千言《道德经》到孔子著《十翼》,以及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的《论语》,从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到宋明理学以及佛文化在中国的传承发展,从毛泽东思想到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无不彰显着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华夏之文明无不让世界惊叹与震撼,它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它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力量源泉。
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传统文化成果灿烂辉煌、文化名人群星璀璨,逐步形成了以老子道德文化为本体,以儒家、庄子、墨子的思想和道家文化为主体等多元文化融通和谐包容的文化体系。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开启了中华文化的新纪元,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诞生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的实践中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它是马列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发展,它充分吸收了中华传统文化里的有机养分,它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结晶,它指引着中国革命取得伟大胜利,让中国走上了伟大的社会主义道路。
制度是文化的沉淀。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在中华这片广阔无垠、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孕育出了生机勃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它所释放出的能量让世界瞩目,中国经过三十多年的经济发展,从之前一穷二白的落后国家一跃成为当今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世界大国,在世界上也拥有了巨大的影响力和话语权。短短几十年,中国就完成了西方国家需要几个世纪才能完成的工业化进程,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拥有完善的工业体系和不断层文明的国家。
尽管如此,中华传统文化的进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她也经历了无数次的坎坷与曲折,曾几次遇到灭顶之灾,但凭着中华民族特有的坚韧属性,总能绝处逢生、创造奇迹,在长期奋斗过程中,不断自我进化、自我更新,让充满智慧的东方文明永远引领着世界文化的潮流。
在浩瀚五千年的漫漫征程中,回望邦国时代、夏衰商兴、武王伐纣、春秋争霸、列国变法、战国七雄、秦国崛起、楚汉战争、三国鼎立、西晋统一、隋朝一统、大唐盛世、五代十国、宋朝立国、檀渊之盟、蒙古兴起、永乐迁都、郑和下西洋、康熙盛世、鸦片战争、帝制终结、建立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等重大历史阶段以及重大历史事件,常常让人有难以掩住内心的伤感、激动与震撼,值得每一个华夏儿女去深思、去探究、去瞭望。
曾一度领先世界并创造了“四大发明”等伟大奇迹的中华文明,自1840年,在西方船竖炮利之下被迫打开国门后,陷入了一片迷茫的状态。国家积贫积弱、人民困苦不堪。清朝政府中的有识之士,如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人,为了振兴图强,兴起洋务运动,向外国学习,建立枪械厂、购置军舰、建立船坞,向海外派遣留学生,以兴中华。
历史定格在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清朝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开始的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洋务运动失败了。在过去的这段岁月中,由于中华文明与西方国家所代表的工业文明有过直接的正面激烈交锋,中华民族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生存挑战和命运危机,曾经一度丧失了对自己文化的自信。那是一段多么让人不堪回首的岁月啊!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都是崇尚奋斗不止的民族,由胡适、陈独秀、鲁迅、李大钊等一些受过西方教育(当时称为新式教育)的人发起了思想文化革新、文学革命运动。1915年,陈独秀在其主编的《新青年》刊载文章,提倡民主与科学,这次运动虽然沉重打击了统治中国二千多年的封建传统礼教,启发了人们的民主觉悟,推动了现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但由于新文化运动全面反封,将中国所有的古典文化都列为“反”的行列,因此新文化运动沉重打击了中国古典文化。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也是一个兼容并蓄的民族,无论历史怎样的反复与曲折,终将吐故纳新。虽然新文化运动时期在一定范围内否定了中华传统文化,但毕竟只是短暂的一瞬。实则,马列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同时,也开始了与中华传统文化相融合的新征程,在中华大地上诞生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实践论》《矛盾论》等著名的中国化马列著作,文化的相互融合,推动着历史的发展,经过14年艰苦卓绝的抗战,1945年中国实现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中华民族一再遭遇外来侵略的耻辱彻底终结。与二十世纪中华民族坎坷的现代命运相联系,中华文化的现代重建也是一波三折。在经历了长期的动乱之后,新中国的成立为中华文化的现代重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却又不幸在一段时间里受到了“左倾”思想的干扰。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国际间的交流进一步密切,中华文化的现代建设终于在一个更为理性、宽松、包容的社会文化氛围中迎来了历史性的新契机,海内外掀起了国学热,各种以研究“国学”为主的协会纷纷成立,从对中华几千年来历史进程的经验反思中,中华民族的自尊心油然而生,也开始了对中华传统文化自信的重塑。
我们中华传统文化在经历了与佛文化、马列主义等多种外来文明的尖锐交锋、碰撞、相互融合之后,在科技文明高度发展的状态下,渐而渐之明白了现代文明的真正内涵,中华传统文化也在不断的探寻着自己的归宿与未来,进入了文化更加深入、更高层次的交流和融合的状态,不断拓展了其文化内涵,《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等理论著作孕育而生,中华传统文化的坚韧性正在建构着自己坚实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