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本土作家专著的文化自信

刊发时间:2017-11-05 A3版  作者:马跃华

  在我书吧案头,今年过来先后摆放着临沧本土作家李景煜老先生的《西河诗文集》,段世琳先生的《佤族历史文化探秘》,茶余饭后,我在读其它报刊杂志的同时,我也在读这两本书,从中学习和感悟临沧本土作者的精神境界及文墨芳香。
  先说《西河诗文集》吧,92岁高龄的李景煜老先生是临翔区博尚镇完贤村人,历史上错划右派,到1980年代得以改正 ,1985年任《云南省志》副总纂,到2003年迁回临沧定居。20年间除参加完成省志82卷6000万字外,还参加了包括临沧市在内几十家地县志和家谱的指导编修,出版了《志说》《西河诗文集》《班洪事件与西南边防民众义勇军》等书,编就了《临沧古今诗书画集》《临沧洞经古乐》两本。《西河诗文集》除作者自序外,分诗词之部、散文之部、附录和跋,其中,读完诗词之部目录所列199题,作者一生的坎坷、奋发,受难时的乐观,复出后向前看的神采飞扬,与党和政府政治上的“保持一致”,对伟人的缅怀 ,对大好河山的歌颂,怀旧尊重历史,写今注重现实,吟诗作对填词的功底,是值得人们捧读和研究的。例《思母·西江月》:“昨夜溯风报道,晴天便在今朝,大千白雪尽飘飘,饭后更觉难了。我自衣食温饱,茅屋尚有年高,倚闾临户泪淘淘,暗道三儿媳好?”又如1977年春节写成的《庆香港九七回归》:“开卷逢逢忆大清,乾隆盛世领风情。西方炮舰变“真理”,东士鸦片毒人民。五口通商割港澳,八国联军抢主权,八年耻辱血洗剑,一朝荣归庆团圆”。读完56字的这首诗歌,中华民族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所受的屈辱和香港回归举国普天同庆的这段历史,已略知一二。
  散文之部,计收16篇文章,曾任省地方志办副研究员的李老先生,以厚积薄发,去伪存真的严谨学风著书立学。在长达20页的《耿马农奴制》一文中,分别用耿马农奴制是一个历史的范畴,耿马农奴制的原始探索,耿马农奴制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中的实施,与农奴制有关的几个问题,农奴制与土司统治等段落,阐述了耿马土司制度的沿革及土司制度在历史上的某些积极意义,同时又指出了它的落后不合理性,如果今天有人想复辟土司制度,是对时代的反动。所以读完此文 ,我觉得研究耿马历史也好,面对当今藏独分子的叫嚣也罢,在中国是没有人理睬他们的。在读书附录部,我还要向广大读者推荐李老先生《班洪事件与西南民众义勇军》一书,历史上英法帝国主义对云南的侵略,英缅银公司对炉房银矿的垂涎,守土派与抗战派,英帝武装制造的班洪事件,西南边防民众义勇军抗击英帝侵略,史实用料准确,文字叙述娓娓道来,读完全卷闭目,你将为班洪抗英时间发生在临沧这块热土上而自豪。
  年近七旬的段世琳先生是凤庆鲁史镇人,云南师范大学历史系本科毕业生,常年在沧源佤族自治县任教,后从事地方志编纂工作,由于爱好文学,数十年间走遍佤族地区的山山水水,收集资料,调查研究,在各级报刊、杂志上发表了文章近百万言。我既是他的文友,又是他的忠实读者。2008年春节,段老先生把一本作者签名的《佤山历史文化探秘》送给了我,我当晚就一口气拜读了三分之一。这本集作者三十年功力成就的书,分历史篇、文化篇、爱国篇、人物篇,洋洋洒洒42.7万字,图文并茂,云南大学教授方铁为他作了序言。方老指出:“此节给笔者留下深刻印象是力图追求理论创新。它首先凸显了围绕云南文化史中一些尚待研究的课题,如《云南沧源崖画族属试探》《国家级耿马石佛洞遗址族属试探》等文,旁征博引,对崖画和石佛洞遗址的创造者是古代白、濮族系作了较深入的论述;其次该书试图通过当今仍在续存的佤族文化现象,探索白濮族系之源流;再次作者注重选取具有创新的论题,作为自己首要的追求目标,在学术界似乎已形成定论的境况中,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我完全赞同方老的这些序语,段老先生长期从事佤族与佤族地区历史与文化的研究,从中不难窥知其热爱家乡的殷切之情与拳拳之心。各位读者,当您翻阅此书,您会为《佤族节日与文化思考》,为汪宁生教授《留在崖画之乡的足迹》感慨,为《阿佤山的抗日烽火》而自豪。
  举杯畅饮庆贺酒,李老抖诗数百篇。
  三十功名尘与土,段老探秘佤山新。
  时代跨入新世纪,圆梦中华在长征。
  民族文化要传承,文化自信满园春。

返回
2025年07月03日  第7747期 往期报纸>>
新闻热线:0883-2143727 广告热线:0883-2143722
在线投稿:ynlcrbs@126.com

读本土作家专著的文化自信

刊发时间:2017-11-05 A3版  作者:马跃华 【字体:大 中 小】

  在我书吧案头,今年过来先后摆放着临沧本土作家李景煜老先生的《西河诗文集》,段世琳先生的《佤族历史文化探秘》,茶余饭后,我在读其它报刊杂志的同时,我也在读这两本书,从中学习和感悟临沧本土作者的精神境界及文墨芳香。
  先说《西河诗文集》吧,92岁高龄的李景煜老先生是临翔区博尚镇完贤村人,历史上错划右派,到1980年代得以改正 ,1985年任《云南省志》副总纂,到2003年迁回临沧定居。20年间除参加完成省志82卷6000万字外,还参加了包括临沧市在内几十家地县志和家谱的指导编修,出版了《志说》《西河诗文集》《班洪事件与西南边防民众义勇军》等书,编就了《临沧古今诗书画集》《临沧洞经古乐》两本。《西河诗文集》除作者自序外,分诗词之部、散文之部、附录和跋,其中,读完诗词之部目录所列199题,作者一生的坎坷、奋发,受难时的乐观,复出后向前看的神采飞扬,与党和政府政治上的“保持一致”,对伟人的缅怀 ,对大好河山的歌颂,怀旧尊重历史,写今注重现实,吟诗作对填词的功底,是值得人们捧读和研究的。例《思母·西江月》:“昨夜溯风报道,晴天便在今朝,大千白雪尽飘飘,饭后更觉难了。我自衣食温饱,茅屋尚有年高,倚闾临户泪淘淘,暗道三儿媳好?”又如1977年春节写成的《庆香港九七回归》:“开卷逢逢忆大清,乾隆盛世领风情。西方炮舰变“真理”,东士鸦片毒人民。五口通商割港澳,八国联军抢主权,八年耻辱血洗剑,一朝荣归庆团圆”。读完56字的这首诗歌,中华民族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所受的屈辱和香港回归举国普天同庆的这段历史,已略知一二。
  散文之部,计收16篇文章,曾任省地方志办副研究员的李老先生,以厚积薄发,去伪存真的严谨学风著书立学。在长达20页的《耿马农奴制》一文中,分别用耿马农奴制是一个历史的范畴,耿马农奴制的原始探索,耿马农奴制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中的实施,与农奴制有关的几个问题,农奴制与土司统治等段落,阐述了耿马土司制度的沿革及土司制度在历史上的某些积极意义,同时又指出了它的落后不合理性,如果今天有人想复辟土司制度,是对时代的反动。所以读完此文 ,我觉得研究耿马历史也好,面对当今藏独分子的叫嚣也罢,在中国是没有人理睬他们的。在读书附录部,我还要向广大读者推荐李老先生《班洪事件与西南民众义勇军》一书,历史上英法帝国主义对云南的侵略,英缅银公司对炉房银矿的垂涎,守土派与抗战派,英帝武装制造的班洪事件,西南边防民众义勇军抗击英帝侵略,史实用料准确,文字叙述娓娓道来,读完全卷闭目,你将为班洪抗英时间发生在临沧这块热土上而自豪。
  年近七旬的段世琳先生是凤庆鲁史镇人,云南师范大学历史系本科毕业生,常年在沧源佤族自治县任教,后从事地方志编纂工作,由于爱好文学,数十年间走遍佤族地区的山山水水,收集资料,调查研究,在各级报刊、杂志上发表了文章近百万言。我既是他的文友,又是他的忠实读者。2008年春节,段老先生把一本作者签名的《佤山历史文化探秘》送给了我,我当晚就一口气拜读了三分之一。这本集作者三十年功力成就的书,分历史篇、文化篇、爱国篇、人物篇,洋洋洒洒42.7万字,图文并茂,云南大学教授方铁为他作了序言。方老指出:“此节给笔者留下深刻印象是力图追求理论创新。它首先凸显了围绕云南文化史中一些尚待研究的课题,如《云南沧源崖画族属试探》《国家级耿马石佛洞遗址族属试探》等文,旁征博引,对崖画和石佛洞遗址的创造者是古代白、濮族系作了较深入的论述;其次该书试图通过当今仍在续存的佤族文化现象,探索白濮族系之源流;再次作者注重选取具有创新的论题,作为自己首要的追求目标,在学术界似乎已形成定论的境况中,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我完全赞同方老的这些序语,段老先生长期从事佤族与佤族地区历史与文化的研究,从中不难窥知其热爱家乡的殷切之情与拳拳之心。各位读者,当您翻阅此书,您会为《佤族节日与文化思考》,为汪宁生教授《留在崖画之乡的足迹》感慨,为《阿佤山的抗日烽火》而自豪。
  举杯畅饮庆贺酒,李老抖诗数百篇。
  三十功名尘与土,段老探秘佤山新。
  时代跨入新世纪,圆梦中华在长征。
  民族文化要传承,文化自信满园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