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类媒体云集临沧聚焦一节一会

刊发时间:2017-11-08 A4版  作者:刘婉静 梁虹芳 张伟锋 周正华

1.jpg

  11月6日,第五届亚洲微电影艺术节暨临沧第七届边境经济贸易交易会在临沧如期举行。期间,来自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国日报、国际商报、香港商报、新浪、腾讯等30多家全国主流媒体、门户网站、地方重点新闻网络媒体的70余名记者云集临沧,聚焦报道这一盛事。
  新华社记者许万虎第一次到临沧,但临沧及亚微节对他而言,却不陌生。他说,临沧风景优美,各少数民族创造了灿烂悠久的文化。自2013年亚微节落户临沧,短短几年间,美丽临沧已经成为我国微电影产业内容生产、发展创新的重要基地。本届亚微节,优秀作品越来越多,临沧本土又涌现出一批优秀微电影作品和非常具有潜力的微电影人。作为一名媒体人,应该加强全媒体意识,除了关注常规议程性报道,还应树立问题意识,多为微电影产业发展出谋划策。另外,报道还应树立中国视角和国际眼光,以临沧为起点,将关注的眼光投向全国甚至全球微电影产业格局。在调研中收获灵感和借鉴,反哺临沧微电影产业基地建设。
  中国日报记者李昕意参加过第一届亚微节,时隔四年,她又来到了亚微节活动现场。在她看来,临沧和曾经一样美,但经济社会发展速度却是颠覆性的。电影节的进步也就是这个时代的进步,临沧文化的发展轨迹其实可以从电影节的变化上有所体现,现在亚微节已经广泛和国际市场接轨,年轻电影人在这里崭露头角后被观众熟知的例子很多。我们要积极宣传,鼓励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微电影的拍摄和制作过程中,借助传媒业自身优势进行产业化融合,通过独具特色的制、发、放环节,催生微电影行业的新一轮发展。
  谢进是云南日报驻临沧记者站的记者,第三次参加亚微节的宣传报道活动,见证并亲历着亚微节的进步,以及微电影的发展。他感触最深的是,节日活动氛围越来越浓,人气更旺,市外、省外、国外的嘉宾也越来越多。临沧微电影元素越来越多,收到的参评作品也越来越多,更多接地气的活动让更多市民参与其中,把高大上的电影品牌和边疆民族地区元素有机结合了起来。作为亚微节的永久举办地,节庆活动把亚洲性的大活动和边疆地区的民族特色很好地结合了起来,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临沧的民族文化借此得以弘扬,“世界佤乡好地方,避寒避暑到临沧”的品牌影响力借助节庆活动进一步传播。微电影基础设施、文化得到打造和建设,同时,临沧本土电影制作、民族文化提升等方面也得到了向外界学习的机会。

返回
2025年07月11日  第7750期 往期报纸>>
新闻热线:0883-2143727 广告热线:0883-2143722
在线投稿:ynlcrbs@126.com

各类媒体云集临沧聚焦一节一会

刊发时间:2017-11-08 A4版  作者:刘婉静 梁虹芳 张伟锋 周正华 【字体:大 中 小】

1.jpg

  11月6日,第五届亚洲微电影艺术节暨临沧第七届边境经济贸易交易会在临沧如期举行。期间,来自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国日报、国际商报、香港商报、新浪、腾讯等30多家全国主流媒体、门户网站、地方重点新闻网络媒体的70余名记者云集临沧,聚焦报道这一盛事。
  新华社记者许万虎第一次到临沧,但临沧及亚微节对他而言,却不陌生。他说,临沧风景优美,各少数民族创造了灿烂悠久的文化。自2013年亚微节落户临沧,短短几年间,美丽临沧已经成为我国微电影产业内容生产、发展创新的重要基地。本届亚微节,优秀作品越来越多,临沧本土又涌现出一批优秀微电影作品和非常具有潜力的微电影人。作为一名媒体人,应该加强全媒体意识,除了关注常规议程性报道,还应树立问题意识,多为微电影产业发展出谋划策。另外,报道还应树立中国视角和国际眼光,以临沧为起点,将关注的眼光投向全国甚至全球微电影产业格局。在调研中收获灵感和借鉴,反哺临沧微电影产业基地建设。
  中国日报记者李昕意参加过第一届亚微节,时隔四年,她又来到了亚微节活动现场。在她看来,临沧和曾经一样美,但经济社会发展速度却是颠覆性的。电影节的进步也就是这个时代的进步,临沧文化的发展轨迹其实可以从电影节的变化上有所体现,现在亚微节已经广泛和国际市场接轨,年轻电影人在这里崭露头角后被观众熟知的例子很多。我们要积极宣传,鼓励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微电影的拍摄和制作过程中,借助传媒业自身优势进行产业化融合,通过独具特色的制、发、放环节,催生微电影行业的新一轮发展。
  谢进是云南日报驻临沧记者站的记者,第三次参加亚微节的宣传报道活动,见证并亲历着亚微节的进步,以及微电影的发展。他感触最深的是,节日活动氛围越来越浓,人气更旺,市外、省外、国外的嘉宾也越来越多。临沧微电影元素越来越多,收到的参评作品也越来越多,更多接地气的活动让更多市民参与其中,把高大上的电影品牌和边疆民族地区元素有机结合了起来。作为亚微节的永久举办地,节庆活动把亚洲性的大活动和边疆地区的民族特色很好地结合了起来,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临沧的民族文化借此得以弘扬,“世界佤乡好地方,避寒避暑到临沧”的品牌影响力借助节庆活动进一步传播。微电影基础设施、文化得到打造和建设,同时,临沧本土电影制作、民族文化提升等方面也得到了向外界学习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