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顶雨帽寄深情
云县是云的故乡,也是雨的摇篮。民间有这样的顺口溜:“干云州,湿猛麻,头道水,烂刮刮。”由此而来,云县人的家什就少不了雨具。云县大寨镇梨园村编制的油纸帽,做工精细,轻巧实用,遮阳、挡风、避雨,深得人们的喜爱。
梨园油纸帽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相传清朝末年,世居猛麻大寨的程氏商人,从百里之外的茶马古道驿站娶回一位心灵手巧的媳妇,油纸帽编制工艺便在梨花村(梨园旧名)世代相传至今。
儿时的记忆里,小村人家,白天在生产队耕田种地挣工分,晚上就一盏油灯,家家户户闭门忙乎,把山箐砍来的竹子,剖成大小粗细的篾条,编成帽框和帽盖,中间夹上涂了柿油的绵纸和塑膜,用柔滑的蔑皮扎起帽边,一顶油纸帽就制作成了。“文革”时期,为躲避搞资本主义的帽子扣到头上,加工制作好的油纸帽,都由男人们天黑起步,昼夜兼程地挑往云城、临沧、景东等地方悄悄变卖。“卖帽得钱何其用,柴米油盐身上衣。”大部分人家,全靠这项微薄的收入来维持生计。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祖国的大江南北,吹进云岭的村村寨寨,梨园小镇,已经不是旧时人家。走进猛麻河谷,两岸山坡报春的茶芽,承包田地金黄的稻麦,房前屋后满圈的鸡猪,和美之风,扑面而来。前朝旧事,随着老人们茶余饭后的闲聊渐行渐远,惟有油纸帽编制手艺传承不衰。只是人们不再就一盏青灯,战战兢兢地为衣食生计忙碌劳作。大伙瞧着电视,编着帽子,家家户户笑语盈门。散发着乡土味的梨园油纸帽,闻名遐迩,畅销县内外。喝梨园古镇井水成长的游子回乡探亲,总要捎上几顶油纸帽,以斯物来寄托故里情怀。
而今的大寨镇梨园村,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在脱贫攻坚的号角中,天蓝、水清、山绿、民富,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当地党委政府也把梨园油纸帽作为打造“人文大寨”的文化符号,加以推介和传承,在第十届云南澜沧江啤酒狂欢节期间,特意安排几名技艺娴熟的村民到现场展示油纸帽编制工艺,吸引了络绎不绝的宾客驻足观看,滋滋称赞,参展样品被抢购一空。
青山依旧在,沧江水长流。梨园油纸帽伴随村民走过的风雨历程,在苍茫的岁月里,成为一桩往事,一段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