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自母亲的文化

刊发时间:2017-11-12 A3版  作者:李江潮

  我骨子里流淌的文化,源自母亲。
  不知流传了多少代人的乡土故事、做人道理,都是通过母亲的口传身教,才让我们姐弟三人知晓。我们姐弟如今都已届不惑之年了,回家和父母团聚,总还会提起这些旧事。
  《二十四孝》《老黑龙夜淹施甸坝》《大砧板儿二砧板儿》《荒张三》《老岳父考憨姑爷》……母亲直至现在还是可以鲜活的讲述。母亲是不识字的,仅会用“斗斗字”写自己的名字。我始终认为,文化并不只是识字知书,并非一定要知书才能达礼。
  我们出生的年代,因为没有电、田地归集体所有、粮食短缺,生活很难。母亲说,就在我快要出生前,她还到很远的山上扛了一大棵碗口粗丈把长的松树回家做烧柴。直至今日,母亲仍在自责,说我早年病多、个子矮、身体弱都是扛那颗松树“挣着”(方言,指用力过猛落下身体伤害)害的。每每说起,老人家都要难过流泪。可我知道,母亲身体羸弱都是因为生我养我落下的病根。
  小时候,我家的床不大,是父亲做木匠前自己做的,是母亲和我们姐弟三人的床。床上一年四季都挂着一幅打着很多补丁的蚊帐,每年过年前洗一次,总是有一股松明油香味。
  每到入夜,姐弟三人都会不约而同的叫囔着让母亲讲故事。母亲讲故事虽不如老师那般抑扬顿挫,却也能绘声绘色,更富感染力。我们三个娃也总是随着故事情节有时哭、有时笑、有时被吓得直往被窝里面钻,这样的场景几乎伴随了童年的每一个夜晚,也使我们明白了好多道理。令我惊讶不解的是,没有读书识字的母亲,竟会随口说得出很多的警句哲言,不仅深深地烙在我的脑海,而且成为伴随我成长的信条。比如: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尊老爱幼崇敬老师方为人道……
  在我的记忆中,凡是姐弟三人学习生活上的事情,都是母亲出头露面的。母亲属于那种敬重老师到畏惧的农村妇女,只要远远看见老师过来就会绕道走开,她害怕和老师说话,哪怕打个招呼都会紧张。但是,只要是我们成绩波动,她总是硬着头皮去找班主任谈,我们三姐弟小学到初中的班主任都认识我的母亲。到后来生活好些,每年可以杀年猪了,母亲总是让我们一定要请老师来吃年猪饭。那时候,老师能够到学生家吃顿饭,全家都会很自豪。关于学习,母亲最常说的就是“你们要向某某某学习,好好读书,以后就不用挖田种地挑大粪了。”关于做人,母亲会说要跟好人学好人,不要跟着假师跳假神,以后不能成为“二流子、神抖扪儿、大草包。”
  很小的时候,母亲便教学会了我许多生活、劳动技能。割谷子、割麦子、掰玉米、挖田种地、担水挑粪、劈柴做饭……后来,我又跟随父亲学习木雕。现在,这些技能都退化了。但始终是我热爱故土、挚爱农村、不忘初心的催化剂,而且愈发的浓烈。及至现在,我最喜爱的还是农村庭院中混杂着牛屎马粪气味的空气,最喜爱的还是穿行在稻花飘香的田野。
  母亲最忌讳和一大堆邻居或是亲友摆壳子、盘是非。她常常说,人说话要当面如背地,当面说话要直道,背地说话要公道。我的记忆中,母亲在寨子里是没有与外家人红过脸、骂过架的。
  我父亲早年常外出很远的地方去做副业(打工),我读小学时父亲开始做木匠直至现在仍不停歇。母亲则一直负责一日三餐、喂猪、收种农活,包括协助父亲做木活所需的一切打杂。时至今日,年近七旬的母亲还在不停地劳作,毫无停歇的念头。
  用特有的模式召开家庭会议,我觉得是我的母亲的一大创举,这在我们寨子也算是先进了。遇有重大事情,父母还会邀请德高望重的长辈列席。比如,我们家盖新房、买猪卖猪、收粮卖粮以及我们三姐弟读书、就业、婚姻等等,都是正儿八经在堂屋商量的。母亲总是最后一个发言。
  从读中专开始,直到参加工作,到现在远在异乡,我始终不忘母亲给予的言传身教,我的理解这应是文化,源自母亲的文化。而这些,我也在给我的儿子、侄儿、外甥们讲,让他们也要从中汲取,世代相传。

返回
2025年07月05日  第7754期 往期报纸>>
新闻热线:0883-2143727 广告热线:0883-2143722
在线投稿:ynlcrbs@126.com

源自母亲的文化

刊发时间:2017-11-12 A3版  作者:李江潮 【字体:大 中 小】

  我骨子里流淌的文化,源自母亲。
  不知流传了多少代人的乡土故事、做人道理,都是通过母亲的口传身教,才让我们姐弟三人知晓。我们姐弟如今都已届不惑之年了,回家和父母团聚,总还会提起这些旧事。
  《二十四孝》《老黑龙夜淹施甸坝》《大砧板儿二砧板儿》《荒张三》《老岳父考憨姑爷》……母亲直至现在还是可以鲜活的讲述。母亲是不识字的,仅会用“斗斗字”写自己的名字。我始终认为,文化并不只是识字知书,并非一定要知书才能达礼。
  我们出生的年代,因为没有电、田地归集体所有、粮食短缺,生活很难。母亲说,就在我快要出生前,她还到很远的山上扛了一大棵碗口粗丈把长的松树回家做烧柴。直至今日,母亲仍在自责,说我早年病多、个子矮、身体弱都是扛那颗松树“挣着”(方言,指用力过猛落下身体伤害)害的。每每说起,老人家都要难过流泪。可我知道,母亲身体羸弱都是因为生我养我落下的病根。
  小时候,我家的床不大,是父亲做木匠前自己做的,是母亲和我们姐弟三人的床。床上一年四季都挂着一幅打着很多补丁的蚊帐,每年过年前洗一次,总是有一股松明油香味。
  每到入夜,姐弟三人都会不约而同的叫囔着让母亲讲故事。母亲讲故事虽不如老师那般抑扬顿挫,却也能绘声绘色,更富感染力。我们三个娃也总是随着故事情节有时哭、有时笑、有时被吓得直往被窝里面钻,这样的场景几乎伴随了童年的每一个夜晚,也使我们明白了好多道理。令我惊讶不解的是,没有读书识字的母亲,竟会随口说得出很多的警句哲言,不仅深深地烙在我的脑海,而且成为伴随我成长的信条。比如: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尊老爱幼崇敬老师方为人道……
  在我的记忆中,凡是姐弟三人学习生活上的事情,都是母亲出头露面的。母亲属于那种敬重老师到畏惧的农村妇女,只要远远看见老师过来就会绕道走开,她害怕和老师说话,哪怕打个招呼都会紧张。但是,只要是我们成绩波动,她总是硬着头皮去找班主任谈,我们三姐弟小学到初中的班主任都认识我的母亲。到后来生活好些,每年可以杀年猪了,母亲总是让我们一定要请老师来吃年猪饭。那时候,老师能够到学生家吃顿饭,全家都会很自豪。关于学习,母亲最常说的就是“你们要向某某某学习,好好读书,以后就不用挖田种地挑大粪了。”关于做人,母亲会说要跟好人学好人,不要跟着假师跳假神,以后不能成为“二流子、神抖扪儿、大草包。”
  很小的时候,母亲便教学会了我许多生活、劳动技能。割谷子、割麦子、掰玉米、挖田种地、担水挑粪、劈柴做饭……后来,我又跟随父亲学习木雕。现在,这些技能都退化了。但始终是我热爱故土、挚爱农村、不忘初心的催化剂,而且愈发的浓烈。及至现在,我最喜爱的还是农村庭院中混杂着牛屎马粪气味的空气,最喜爱的还是穿行在稻花飘香的田野。
  母亲最忌讳和一大堆邻居或是亲友摆壳子、盘是非。她常常说,人说话要当面如背地,当面说话要直道,背地说话要公道。我的记忆中,母亲在寨子里是没有与外家人红过脸、骂过架的。
  我父亲早年常外出很远的地方去做副业(打工),我读小学时父亲开始做木匠直至现在仍不停歇。母亲则一直负责一日三餐、喂猪、收种农活,包括协助父亲做木活所需的一切打杂。时至今日,年近七旬的母亲还在不停地劳作,毫无停歇的念头。
  用特有的模式召开家庭会议,我觉得是我的母亲的一大创举,这在我们寨子也算是先进了。遇有重大事情,父母还会邀请德高望重的长辈列席。比如,我们家盖新房、买猪卖猪、收粮卖粮以及我们三姐弟读书、就业、婚姻等等,都是正儿八经在堂屋商量的。母亲总是最后一个发言。
  从读中专开始,直到参加工作,到现在远在异乡,我始终不忘母亲给予的言传身教,我的理解这应是文化,源自母亲的文化。而这些,我也在给我的儿子、侄儿、外甥们讲,让他们也要从中汲取,世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