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公安局“四个拓展”做好民警心理服务
关爱民警健康 构建和谐警营
市公安局“四个拓展”做好民警心理服务
本报讯 (通讯员 张建国) 近年来,市公安局党委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实践,强化工作措施,高度重视民警心理健康工作,把“四个拓展”作为关爱民警健康、构建和谐警营、加强队伍建设的重要抓手,使公安民警心理服务工作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拓展人才和物质资源,夯实工作基础。市公安局于2012年11月12日成立“临沧市公安局心理服务中心”,“筑巢”的同时积极“引凤”,招录了1名心理学专业的毕业生、配备1名心理咨询师和1名心理辅导员,加入心理服务中心开展工作;2013年,在全市范围内组建“心晴”心理健康服务专业团队,培养队员15人。目前,8县(区)均配备了1名以上心理咨询师。市公安局一次性投入5万余元,购置快乐芯、心理沙盘等心理学仪器及心理学书籍,专门设立咨询室和咨询电话便于民警咨询,改善了电话咨询、面谈咨询条件外,还增设了心理专业书报阅览室和会客室,大大扩充服务内容。
拓展心理服务形式,增强工作针对性。市、县(区)各级公安机关针对整个警队、小团队、民警个体等不同层面的需要,不断探索新形式、新方法,努力增强心理服务工作的针对性。在公安信息网开设了民警心理网站,通过发送手机短信、制作广告牌、走廊文化等形式广泛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每周一至周五开通咨询电话,接受广大民警的心理咨询;同时接受网上咨询,各地普遍采用知识讲座等方式加强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全市公安机关将民警心理健康课程纳入“三个必训”,市局在初任培训、警衔晋升培训、领导干部任职培训中设置了3至10个课时的心理知识课程,逐步建立起了心理训练、咨询服务、危机干预“三位一体”的公安民警心理服务机制。
拓展心理服务与政治工作结合,增强工作实效性。临沧市各级公安机关通过多种方式,努力推动心理服务和思想政治工作紧密融合。在基层政工干部中培训并聘任了11名民警作为市局心理咨询专兼职联络员,形成了覆盖各地、各警种、各部门的立体化工作网络。从2012年起,在每年的民警思想状况调查中加入心理健康方面的内容,更全面地掌握队伍思想脉搏和心理状况。建立了心理危机干预机制。通过心理服务渠道及时发现思想波动大、情绪异常、有严重不良倾向的重点人员,在遵从保护隐私等专业原则的前提下,有重点地加强教育管理。2013年以来,全市公安机关正式启动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均成功化解了危机。如:发生民警因公牺牲、受伤等情况,心理咨询师及时制定危机干预方案,使其家属心灵得到安抚,民警情绪得到释放。
拓展心理服务对公安业务的切入点,服务中心工作。各级公安机关把心理服务工作与“大练兵”活动紧密结合,为一线警种的实战技能培训班开办“警务沟通与群众工作”“公安民警压力调适技术”“人际沟通”等课程,从心理素质角度帮助民警“干什么、练什么,缺什么、补什么”。2012年以来,邀请多名云南省内知名心理专家为团队讲授专业知识技能,培训了一批专业知识的专兼职心理辅导员,相继开展了赛前疏导、基层派出所培训班团体心理辅导、心理健康服务工作、民警团体心理辅导讲座等培训,参加民警100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