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村:用感恩之法立脱贫之志
在脱贫攻坚进入攻城拨寨的关键时期,如何凝聚力量,激发脱贫内生动力,省民政厅驻沧源自治县岩帅镇新华村扶贫工作队的做法给我们很好的启迪:他们立足新华村良好的群众基础,率先把感恩教育作为脱贫工作的重要内容,使精神上的正能量转化为加快脱贫攻坚各项工作的强大动力,产生了正向促进作用。
教育群众不忘历史记党恩
工作队一行10人进驻以来,十分注重加强爱党爱国教育,和群众一起回忆历史,感受现实,让老年人用建国前和建国后的生活进行对比,让成年人用现在和过去的生活进行对比,生产生活的深刻变化,让群众更加明白,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关心、支持边疆民族地区发展,在党的光辉照耀下,新华村群众生产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原始社会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成为新华村干部群众的共同心声,成为推动新华村脱贫致富的强大精神支柱。
鼓励群众优良传统要发扬
新华村位于岩帅镇西南部,距离镇政府18.5公里,距县城136.6公里,临近中缅边境,是整个沧源县距离县城最远的村之一。2016年年底之前,通村公路还是泥巴路,到了雨季车辆根本无法通行,相对封闭的区位和交通不便,使这里保持了淳朴的民风,群众知恩图报,勤劳朴实,诚实守信,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如今,不仅修通硬化了从村到镇的18公里道路,大大改善了村组道路通行条件,还为全村安装118盏路灯,接通了自来水……驻村扶贫工作队每每和群众谈起这些变化,便鼓励群众要继续保持发扬优良传统,让优良的民风成为新华村恒久的魅力。
引导群众珍惜民政真付出
省民政厅挂钩帮扶新华村后,竭尽心智、不遗余力支持新华村发展,帮助老百姓脱贫致富。不到2年时间,佤山腹地新华村已旧貌换新颜,群众生活一天更比一天好,住进了干净整洁的新房,吃穿不愁,读书、看病等有保障,致富有产业支撑,出行便利,晚上还有太阳能路灯照明。真心的帮扶,带来了生产生活的巨大变化。饮水思源,群众发自内心感恩党和政府,感谢省民政厅的付出,用朴实的歌声唱出内心的感动,用投身致富的实际行动表达感激之情。
推动群众唱响感恩主旋律
省民政厅驻村扶贫工作队初来时,到老百姓家走访,听到群众说出“感谢党,要紧紧跟党走”的话语,深受感动和启迪。早在2016年6月,驻村工作队在和村“两委”统一思想后,便把“懂得感恩”写进了村规民约、党员行为准则,把新华村这种优良的传统继续保持下去。并在扶贫工作中,将感恩教育作为一条推动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举措:在村委会主楼悬挂了“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宣传标语,结合2017年的工作重点和方向,将“民政为民来佤山,产业富民促发展”宣传标语悬挂在村委会,聚群众感恩之心,立新华发展之志。村里老年协会主动请缨,把感恩教育作为开展活动重要内容,老年人们集体发声,在村里唱响感恩主旋律,督促年轻一代自强、诚信、感恩,用勤劳的双手创造美好生活。
如今,感恩已成为新华村群众的一种本性,自强自立、脱贫致富已成为新华村群众的自觉行动。“脱贫党员示范户”主动在脱贫攻坚的路上走前头、争上游,“党员扶贫先锋岗”的党员们积极为贫困群众排忧解难,农村党员志愿服务队携手群众开展互帮互助。在贫困对象动态管理工作中,一次贫情分析会议上,一位70多岁的佤族老妈妈主动提出“我已经得到帮助,达到了脱贫条件,感谢党和政府,请允许我退出吧。”老百姓自觉养成了爱护卫生的好习惯,每隔10天都会自发组织打扫村组卫生,农村环境干净整洁,与漂亮的住宅,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谐统一。村里的老人们主动来村委会,帮忙打扫卫生,擦擦桌椅板凳;一位佤族妇女给我们的挂钩干部发感谢短信;群众主动和驻村干部和村组干部请愿,要到外面去打工,多挣点钱回来,早点实现脱贫……
真心帮扶换来了群众的感恩之心,感恩之心助群众立起了脱贫之志。扶贫先扶志,这一步,新华村走得很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