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生活 注重榜样 相机而动
——谈谈如何对学龄前幼儿进行感恩教育
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更是一种美德。《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要教育幼儿“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良好的情感是在童年时期形成的,如果童年蹉跎,失去的将无法弥补。”在幼儿期对其进行感恩教育,孩子的习惯容易养成,因此,在幼儿时期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也始终认为感恩教育是孩子基础教育的“必修课”,学会“感恩”对于孩子的一生尤为重要。因此,我在感恩教育中做了一些尝试,现与大家分享。
一、扎根生活
“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因此,我们可以说‘生活即教育’。”正因为生活的矛盾无时无处不在,生活就随时随地的在发生教育的作用。从生活的横向展开来看,过什么生活也便是在受什么教育。“过康健的生活便是受康健的教育,过科学的生活便是受科学的教育,过劳动的生活便是受劳动的教育,过艺术的生活便是受艺术的教育,过社会革命的生活便是受社会革命的教育。”从生活的纵向发展来看,生活伴随人生始终,陶行知说:“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教育与生活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教育要着眼于儿童的生活,用生活来教育,通过生活而教育。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每时每刻都能感受到社会生活的恩赐: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师长的谆谆教诲、他人无私的服务和帮助、大自然的无私馈赠……每个人都应该感谢生活,但是我们常常缺少一种感恩的思想和心理,我们的很多孩子们对这样的“恩赐”表现得非常漠然,甚至觉得理所应当。但无论是生活还是生命,都需要感恩。这就需要我们将感恩教育置于生活,置于生活中的衣食住行,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感恩教育,把“识恩、知恩、感恩、报恩、施恩”活动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让孩子在生活中随时随地都能体验感恩、实践感恩,处处感受到父母的抚养、老师的教育、朋友的情谊、他人的关心和帮助。这样才能让孩子有学习知恩图报的机会。
二、做好榜样
洛克在《教育漫画》中指出:“儿童的举止大半是模仿出来的。”可见,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健康成长。在家庭教育中,孩子就是一面镜子,家长的态度会在孩子身上“原文反映”,父母对老人孝顺,孩子就学会对父母孝顺。所以,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会做好榜样示范,凡是有助于自己、有恩于自己的人、事、物,都以一种感恩的情怀去对待,甚至是所遭遇的挫折与困难也不例外。和孩子一起带着一颗“感恩的心”去面对一切有益的恩泽、成长的挫折。在节假日时主动带着孩子回去看望老人,表达对老人的关心和想念。让孩子一起做家务,体验劳动的快乐,品尝劳动的辛苦与艰辛,从而体会到他人为自己的成长所付出的努力和劳动。一来二去,孩子渐渐地在我们的潜移默化之中呈现出“爱护”“理解”和“友善”的良好品性。
三、相机而动,以点带面
以节庆为基准点,带着孩子学感恩。以父母过生日、父亲节、母亲节、敬老节、国庆节、中秋节等节庆日为点,挖掘节日内涵,在国庆节带着孩子了解祖国的大事喜事,进而萌发热爱祖国的情感;在重阳节时,陪孩子亲自动手做一些感恩卡片送给老人,全家人一起为爷爷奶奶送温暖,给爷爷奶奶捶背;三八节时,让孩子了解妈妈的职业,讲一讲妈妈哺育孩子的经历,知道妈妈在他的成长过程中所付出的爱与辛苦,让孩子深深地体验爱,并发自内心的想付出爱,对妈妈说一句祝福的话或者给妈妈唱一首歌,激发孩子对生活的美好情感,让孩子感受血浓于水的亲情,培养孩子的爱心,感恩亲人对自己的关心与呵护。同时,我们还要学会做“弱者”,告诉孩子自己工作的烦恼、辛苦,创造机会让孩子表达他们对父母的爱,用游戏、儿歌、故事正面引导、榜样示范,对幼儿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如用坏的东西修修再用。通过这些让幼儿从中体会父母、教师的艰辛,在潜移默化中深化感恩之情。
以参加婚丧嫁娶为点,带着孩子学习感恩。在合适的机会带孩子参加亲朋好友的婚庆喜宴、孩子生辰、亲人逝去。体验生命的珍贵、生活的美好,从而感恩生命和生活。
以生活细节为点,让孩子学会分担,并感恩所得到的幸福生活。比如学会自己收拾自己的玩具,吃饭的时候摆好碗筷,帮父母打好饭,下班回家给父母提鞋子,让孩子端杯水等等。同时家长还应该培养孩子主动对他人施恩的意识,如跟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的时候要学会谦让,引导他们乐于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还可以带领比自己小的小朋友友好地一起玩耍,以此来培养他们的爱心和责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