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文海:立足傣寨拔穷根
“阿明,我是文海,我要走了,过来看看你。”11月5日,在临翔区博尚镇勐准村勐准二组,勐准村第一书记、华中科技大学教师蒋文海一边敲门,一边将耳朵贴近紧闭的铁门,眯着眼睛听门内的动静 。“文海,我在家呢。”铁门打开,一个30多岁的傣族男子踉踉跄跄地走向蒋文海,握着他的手红着眼眶哽咽地说:“回去就回去,别说什么走不走的。”
勐准二组是一个傣族聚居的寨子,家家户户都是傣族。蒋文海到勐准村任第一书记已经两年,第一个任期满后,他觉得好些事都才开了个头,主动向组织申请延长了一年。7月30日,他的第二个任期就满了,可村里有些事还没扫尾,他又待了几个月。离任前,他想带因车祸受伤的阿明到临翔区人民医院复查。
阿明学名陈小岩,在他和弟弟还小的时候母亲就离家出走到外省了。几年前,弟弟在车祸中去世,留下他和父亲相依为命,可前年他又出了车祸,右腿多处骨折,手术后用钢板固定,可他不注意饮食也没休息好,伤势一直在恶化,没钱继续医治,他就破罐子破摔,等着一条腿废掉。蒋文海走访了解到他的情况后,四处奔走请专家帮他会诊治疗,一直在等他恢复好后把钢板取掉。“我带你去复查更方便些,明天去行不?如果可以,咱就尽快把钢板取了。”“行,我听你的。”阿明高兴地说。临别,阿明拉着蒋文海的手说,等他的腿好了,安顿好家后要去探望母亲,到时候一定路过武汉去看蒋书记。
群众病了,帮治病;需要修路,带头捐钱;大忙时节,主动帮忙……作为第一书记,蒋文海帮助勐准村群众做的事不胜枚举。可他说:“给钱,给物,给治病,帮干活,解的都是燃眉之急,治标不治本,搞不好还会让群众以贫困为荣,形成等、靠、要思想。扶贫要治本,还得拔穷根。”他认为拔穷根最有效的方法是教育。为此,他资助了2名贫困大学生,请校友资助了3名贫困小学生,并成立了勐准村“厚学”奖学金,由华中科技大学校友出资,对勐准村考取中专、高中、大学的学生给予现金奖励,发放奖金时邀请家长参与,并在村里各交通要道和人群密集场所张贴喜报。两年来,已投入资金2万余元,奖励学生40多名。
勐准二组的杜华宝身体不好,收入来源主要是妻子捡垃圾卖,月收入才500元左右。他们16岁的女儿杜文秀初中毕业后考取了临沧市卫生学校,照以往就外出打工了,但杜华宝还是咬紧牙关让女儿继续上学。针对他家的情况,蒋文海和镇、村干部沟通后,指导杜文秀报名参加了云南省2017年职业教育东西协作行动计划,确保她有更好的上学条件。
谈到这两年的扶贫成效,蒋文海说:“我认为教育才是根本之策,但一时半会难看到成效,但功成不必在我嘛,只要我们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定能切断贫困的代际传递,让勐准村群众真正富起来。” 勐准村党总支书记彭开超说,是蒋书记谦虚了,两年来,他帮助协调修复了涉及450亩农田灌溉的水毁堤坝;安装了两个自然村的太阳能路灯;带头捐资1000元,发动二组村民自掏腰包投工投劳硬化了108米宽3米的入户路;在区委组织部的指导下,募捐建立了勐准村电商服务站,开辟了农产品销售新渠道,实现销售额5万多元;华中科技大学在勐准村挂牌建立了首个医疗扶贫点,捐助了价值15760元的医疗物资;捐建了一座标准化核桃烘烤房,第一炉就烤了8吨核桃青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