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康县农村危房改造精准到户
党员当先锋 部门做服务 群众跟着走
镇康县农村危房改造精准到户
本报讯 (特约记者 李建军 通讯员 张冯云 张会军) 初冬时节,走进镇康县勐堆乡蚌孔村轻木林自然村的黄林明家,眼前一派热火朝天的施工场景,工人们有的搬砖,有的砌墙,有的搅拌沙灰,忙得不亦乐乎。“我家原来的房屋只是土基墙,石棉瓦,每逢刮风下雨房屋就漏雨,住着很不安全。感谢党的好政策,把我家列入农村危房改造对象,不但补给我家钱还帮助改造房屋,村里的党员干部还时常过来帮忙。”谈到自家房屋改造建设,42岁的傈僳族汉子黄林明热泪盈眶,“感谢国家,感谢党,现在土基墙和石棉瓦已全部拆除,房屋框架也得到加固,目前正在砌墙,估计今年12月上旬就能搬进新家。”
轻木林自然村是蚌孔村辖区内最大的一个边境傈僳族村,西与缅甸接壤,全村有60多户人家,此次涉及四类重点对象农村危房改造的就有22户。记者在该村走访时发现,涉及改造的农户房屋或墙体大多已被拆除,目前各家各户正在修缮加固或重建。
“我们蚌孔村危房改造点多面广,涉及的农户很多,村上成立了党员先锋队,从政策宣传到农户拆除危房,全村一盘棋,党员干部冲在前,拧成一股绳,每天除了深入村寨帮助农户解决实际困难外,有时还和农户一起拆除危房,有的党员手摩出血泡,但从不叫苦、不叫累,农户对我们的工作也很肯定……”驻村第一书记刘正军告诉记者。
轻木林自然村只是镇康县农村危房改造的一个缩影,在镇康县像轻木林自然村这样的场景随处可见。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决策部署,全面加强建档立卡贫困户、农村分散供养特困人员、贫困残疾人家庭、低保户“四类重点对象”的农村危房改造工作,切实解决四类重点对象的安居问题,今年上级下达镇康县“四类重点对象”C、D级农村危房改造指标任务3053户,全县初步认定8995户,其中C级4107户,D级1288户,无房户288户。
镇康县高度重视,周密部署,强化组织领导,细化工作方案,县上成立了由县委书记和县委副书记、县长任组长,相关县处级领导为副组长,县直有关负责人为成员的“四类重点对象”农村危房改造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7个县处级领导挂包乡(镇)工作组和规划设计、质量安全和验收指导、督查问效3个专项工作组。
危房改造过程中,各乡(镇)党委、政府强化责任主体意识,加强组织领导,整合各类资源,充分发挥驻村扶贫工作队作用,引导农户自主改造、互帮互建,统筹推进改造工作。县级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指导做好“四类重点对象”的精准识别、危房精准认定、改造技术指导、质量安全、资金筹措、检查验收等工作。县级各挂包帮部门主动协调服务,积极配合乡(镇)党委、政府和村“两委”做好危房改造协调服务工作。与此同时,建立健全农村危房改造农户档案管理制度,坚持一户一档,核实一户、建档一户,同步建立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两套台账,加强对已录入农户档案信息的审核与抽验,确保录入信息准确无误。
根据全县C、D级农村危房改造任务及改造农户房屋类型确定补助标准,资金切块下达乡(镇),集中用于“四类重点对象”危房改造建设。按照补助标准,拆除重建的简易房、杈杈房等危房和需要政府兜底解决的特困户新建房补助最高,每户补助4万元,其余的补助标准1.2万元到4万元不等。
任务下达后,全县各乡(镇)、各村组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结合自身实际,纷纷成立党员先锋队,党旗指到哪里,党员干部就干到哪里。广大农村危房户、特别是边境少数民族村,充分相信党、依靠党,愿意跟党走,使得农村危房改造工作顺利推进。目前,全县7乡(镇)危房改造已全面开工,已竣工2396户,加固改造的预计今年12月底前全面完成,新建和拆除重建的2018年4月底前完成,剩余“四类重点对象”C、D级农村危房改造在2018年年底基本完成外,2019年年底将全面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