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情的猴子箐
猴子箐位于临翔区平村乡,是一个彝族(属彝族香堂族支系)寨子,寨子内石头非常多,寨子四周都是山,民间有这样的说法“猴子箐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现今寨子里八九十岁的老人就亲眼目睹过寨子周围猴子跑来跑去的情形。据说在300多年前,由于兵荒马乱,盗贼盛行,彝家人为躲避灾难逃至猴子箐,看到这里水源充足,山林茂密,是安家落户和防盗贼的好地方,于是便在这里安了家,便有了今天的猴子箐寨子。
平村乡的彝族人性格开朗,热情大方,以勇敢能吃苦勤劳为荣。彝家儿女用火般的热情给这片土地挥洒出绚丽的色彩。彝族是火的民族,彝族的骨子里是燃着火的。没有“火把节”就不能称为彝族。关于火把节的玩法,似乎每一个地方的彝族都有自己的一个庆祝方式,而平村的彝族也不例外。
每年农历6月24日,是平村彝族人民的传统节日——火把节。彝族有首山歌唱到:“彝寨没火黑咚咚,彝寨没歌冷飕飕。火神笑起山村欢,围着火跳脚心暖。”
火把节前,平村彝族家家户户都要到山上把枯了的松树团拿回家晒干,然后舂成香面,准备1米多的松明柴做火把,选好较高一点的竹竿做火把杆。
火把节这天,平村香堂彝族山寨邀请亲戚朋友一起过节。彝族像汉族过春节,备办礼物食品招待亲友和客人。天蒙蒙亮,寨子里很多人家抱一只大红公鸡去山神上献祭,然后,把公鸡作为祭祀品宰杀。煮熟后敬献祖先。早早起来,每家每户就杀大红公鸡、煮火腿。在彝家人看来,公鸡还是驱鬼辟邪的神物。彝家的火把节,几乎都离不开公鸡。彝家人杀鸡和吃鸡都有讲究。杀鸡时,先要双手捧着公鸡拜天地,然后让鸡头面向西方,鸡血的流向却要朝着东方。吃鸡时,鸡头鸡卦给长老和有威望的人。要是有贵客,这些东西就盛在贵客的碗中。鸡肝鸡翅给年长的女性。彝家老者常说:“鸡骨头不哄人。”这句话的意思是指卜“鸡卦”。“鸡卦”,常指鸡头、鸡卦骨两部分。早在百年前彝家人就卜卦。卜卦把彝家人的文化表现得淋漓尽致。
中午,每家就到自家的田地里,手持火把,背着香面(枯松树根、火药、香料等汇合制成)。在田地边搭起小掌子,放上绿叶青松,然后摆上供品,杀鸡祈祷,在竹竿上捆上松明,点燃火把,撒上几把香面,以保庄稼颗粒饱满年年有好收成。还向土主、祖先祭供,表示崇敬。
夜晚来临,彝家人家里户外点燃明子火把,抓起用枯松晒干拧碎而成的香面投向火把,朝屋内旮旯撒去,以示消灭躲藏的蚊蝇和害虫;向家庭成员撒去,以示除掉病魔和祝福平安。边念吉利话边撒火把,他们左手拿着火把,右手抓把香面,一把一把地把香面撒在火把上,霎时火把上轰燃起阵阵熊熊火焰。从堂屋、里屋开始往外各撒三把口中念道:“请来火神烧老鼠,请来火神灭虫蚊;灾难疾病撒出去,妖魔鬼怪撒出去。”又从门外往里撒,口念:“金银财宝撒进屋,吉祥如意撒进屋,四季平安撒进屋,五谷丰登撒进屋。”老人、长辈们给孩子撒,以示除掉病魔和祝福平安;男女青年和儿童们就拿起松明点燃火把,抓起香面相互撒,表示帮助除魔和相互祝福。在相互追撒中,呐喊声中,呯、呯的香面火花声连成一片,火热的场面显示了彝族儿女的勇敢。然后,又到牛厩、猪圈、鸡圈里撒,念“牛瘟、猪瘟、鸡瘟撒出厩,六蓄兴旺撒进厩。”大家举着红火把唱呀,念呀,彝寨就像一条腾飞的大火龙。手举火把的人们在村寨田间游动并用香灰撒向火把,变成一串串火龙,靠近对方时以闪放金星取乐,大家还互相追逐撒香火,火热的场面显示了彝族儿女的勇敢。每种撒法都代表相同的意义,那就是驱逐瘟病、消灭病害,求祥吉利。据说,香火撒在田间里,就可以减少虫害,谷粒饱满;撒在瓜果树上,硕果累累。所以房前屋后,处处可见火星一串串飞舞。入夜后,各家就把绑在火把杆上的火把点燃,竖在半空,栽稳在院子中间,家家院子里整夜火光明亮,以示一切妖魔瘟神不敢进家。
皎洁月夜,宽敞的歌场上燃起篝火,火焰照亮了全寨,在三弦、芦笙和唢呐悠扬的伴奏下,男女老少涌向已准备好的宽敞场地,大家围成一大圈,手拉着手,纵情欢快地唱着跳着,他们跺地有力、转身有序、节奏感十分地强,舞步整齐而刚劲。脚上跳着,手上比着,口里念着:“打歌阿要脚步合,脚步不合脚蹩脚。你一脚来我一脚,跺起黄灰做得药。”打歌唱调不间断,彝家欢乐一直没有间断。人山人海,欢声雷动,男女青年则通宵达旦地唱歌唱调跳舞。火把节,以此世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