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大寨乡党建扶贫实现同频共振

刊发时间:2017-12-14 A1版  作者:昝玉林

  本报讯 (通讯员 昝玉林) 凤庆县郭大寨乡坚持把党的建设作为扶贫工作的“助推器”,把脱贫攻坚作为党的建设和党员干部工作能力的“试金石”,通过抓党建、强基层、促脱贫、惠民生,凝聚攻坚合力,党建与扶贫实现了同频共振。
  配强脱贫“领头雁”。成立脱贫攻坚领导小组,乡、村、组三级组织层层签订脱贫责任书,绘制作战图,明确时间表,定期开展各类督查,推动脱贫攻坚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注重从农村致富能手、优秀青年、少数民族中选拔任用干部,在用好用活“基层党员带领群众创业致富贷款”基础上,探索建立长期有效的农村党员激励、帮扶机制,引导党员贷款户至少结对帮扶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农村党员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
  打造脱贫“助推器”。积极整合项目资金,着力推进11个村民小组活动场所年底建成并投入使用。实施两条乡村主道通畅工程,郭营线正在加快实施,确保年底完工,老文线启动建设,累计新建、改造提升产业路和村组路235公里,建成硬板路20万平方米,52个村民小组通硬板路。架设饮水管线37公里,解决人饮安全3000人。抓好核桃、茶叶、烤烟和畜牧四项支柱产业发展,巩固重楼、花椒、魔芋等小区域特色经济作物,突出畜牧养殖业,力争向贫困户户均发放生猪1头,每年出栏2批,并开展实用技术培训,组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增加收入。积极探索“互联网+党建+电商”模式,拓宽群众增收致富渠道。实施集体经济强村工程,在三个贫困村成立产业合作社,通过“党组织+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方式,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增加贫困户收入。
  锻造脱贫“战斗队”。采取“专题培训、定向培养”的办法,加大贫困村党员干部和后备力量培养力度,提高带领群众脱贫致富能力。突出以脱贫实绩考核干部、选拔干部,坚持“从严”和“厚爱”两手抓,着力加强农村党组织带头人、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大学生村官)、农村骨干4支队伍建设。
  搭建脱贫“连心桥”。落实“领导挂点、部门包村、干部包户”定点挂钩扶贫长效机制,推动挂钩部门联系农村基层、党员干部联系贫困群众、机关党组织与村党组织结对共建的“双联系一共建”活动。实行乡党政主要领导挂片包村,乡级干部党建扶贫一揽子挂钩到村,村“两委”成员挂钩联系到组,全体干部职工挂钩联系到户,并定期进行走访。

返回
2025年07月11日  第7786期 往期报纸>>
新闻热线:0883-2143727 广告热线:0883-2143722
在线投稿:ynlcrbs@126.com

郭大寨乡党建扶贫实现同频共振

刊发时间:2017-12-14 A1版  作者:昝玉林 【字体:大 中 小】

  本报讯 (通讯员 昝玉林) 凤庆县郭大寨乡坚持把党的建设作为扶贫工作的“助推器”,把脱贫攻坚作为党的建设和党员干部工作能力的“试金石”,通过抓党建、强基层、促脱贫、惠民生,凝聚攻坚合力,党建与扶贫实现了同频共振。
  配强脱贫“领头雁”。成立脱贫攻坚领导小组,乡、村、组三级组织层层签订脱贫责任书,绘制作战图,明确时间表,定期开展各类督查,推动脱贫攻坚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注重从农村致富能手、优秀青年、少数民族中选拔任用干部,在用好用活“基层党员带领群众创业致富贷款”基础上,探索建立长期有效的农村党员激励、帮扶机制,引导党员贷款户至少结对帮扶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农村党员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
  打造脱贫“助推器”。积极整合项目资金,着力推进11个村民小组活动场所年底建成并投入使用。实施两条乡村主道通畅工程,郭营线正在加快实施,确保年底完工,老文线启动建设,累计新建、改造提升产业路和村组路235公里,建成硬板路20万平方米,52个村民小组通硬板路。架设饮水管线37公里,解决人饮安全3000人。抓好核桃、茶叶、烤烟和畜牧四项支柱产业发展,巩固重楼、花椒、魔芋等小区域特色经济作物,突出畜牧养殖业,力争向贫困户户均发放生猪1头,每年出栏2批,并开展实用技术培训,组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增加收入。积极探索“互联网+党建+电商”模式,拓宽群众增收致富渠道。实施集体经济强村工程,在三个贫困村成立产业合作社,通过“党组织+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方式,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增加贫困户收入。
  锻造脱贫“战斗队”。采取“专题培训、定向培养”的办法,加大贫困村党员干部和后备力量培养力度,提高带领群众脱贫致富能力。突出以脱贫实绩考核干部、选拔干部,坚持“从严”和“厚爱”两手抓,着力加强农村党组织带头人、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大学生村官)、农村骨干4支队伍建设。
  搭建脱贫“连心桥”。落实“领导挂点、部门包村、干部包户”定点挂钩扶贫长效机制,推动挂钩部门联系农村基层、党员干部联系贫困群众、机关党组织与村党组织结对共建的“双联系一共建”活动。实行乡党政主要领导挂片包村,乡级干部党建扶贫一揽子挂钩到村,村“两委”成员挂钩联系到组,全体干部职工挂钩联系到户,并定期进行走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