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文化自信 彰显中华魅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文明历史中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只有正确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加深对党的十九大报告的理解。
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是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断的文明,底蕴深厚、人文荟萃、影响深远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3个文明古国已经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之中。中华民族文化则一脉相承,源远流长、名人璀璨、成果辉煌。
中华民族的史前历史和世界其他民族一样也经历过漫长的母系氏族阶段,而从黄帝时代开始,至今有五千年之久了。从公元前841年西周共和时期开始,中国的信史记录就没有中断。5000年的历史造就了5000年的中华文化,无论是治国理政思想,还是中医药文化、建筑文化、文学、饮食等文化,都展示着中华民族文化的多姿与精彩。
中华民族文化从上古时期伏羲一画开天、八卦定乾坤到如今,出现了一批批彰显时代强音的文化巨人及著作。如,商周朝时期周文王著《周易》,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时期老子著《道德经》、孔子著《易传》以及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的《论语》、孙子著《孙子兵法》等诸多思想大家,他们的思想以及著作影响深远,开启了中华文化轴心时代。进入封建社会,相继出现了董仲舒、司马迁、管仲、张衡、李时珍、蔡伦、屈原、李白、杜甫、王羲之、曹雪芹等无数文化巨匠,为人类留下了丰硕的成果。浩如烟海的历史典籍、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我们智慧的源泉。
汉唐以后,中华传统文化,包括儒释道思想以及文字、绘画、建筑等,传入了日本,譬如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在日本的传播,形成了日本的朱子学、阳明学;唐鉴真东渡,中国的佛教文化以及雕塑等传到日本,大量日本遣唐使高僧空海等到中国研习中国的文化,其文字、建筑深受中华文化的影响。在韩国,影响最大的是中国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和明清以后的实学思想。中华文化还对东南亚、南亚一些国家如菲律宾、新加坡、越南等国家和地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郑和七下西洋更是影响深远。当今,中国已在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500多所孔子学院和1000多个中小学孔子课堂,现有注册学员210多万人。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在世界各国经典名著中,《道德经》是被翻译成最多种语言、发行量最大的传世经典。在西方《道德经》的销量已经超越了《圣经》,跃居所有经典之上,现已荣登世界书籍排行榜榜首之位。随着中华民族的崛起和国家的日益昌盛,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大格局中,中华文化越来越受到世界的瞩目和青睐。
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强调天人合一、阴阳平衡、以人为本,是对自然规律的探索与升华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起于古圣先贤对大自然运行规律的探索,强调“天人合一”、阴阳平衡、坚持以人为本,是人类社会追求的永恒主题,魅力永存。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高度重视自然生态, “天人合一”思想从字面上看,是讲天与人之间的关系。从深层次看,实则讲天、地、人三者之间的关系。《周易·系辞》中说:“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讲的就是天道、地道与人道之间的相互关系。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也应顺应天地之变化规律繁衍生息,与天地形成统一的整体,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实现“天人合一”。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要做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核心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追求和谐发展必然注重阴阳平衡。老子在《道德经》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孔子在《易传》曰:“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平衡的思想,揭示了自然界阴气、阳气的运行彼此消长与转化,既无形存在而又按一定的法则运行,生生不息而又无穷变幻。阴阳一体两面,彼此互藏,事物的发展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在发展过程中相互转换、相互融合。阴阳互动,天人合一,人与自然一体,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为心。”儒家认为,“天生民而立君,以为民也”。西汉董仲舒系统地阐述天道与人道的关系中,以乾的性质为仁,认为帝王必须行仁政;以五行论证孝为天经地义,阐述官制与官德的根源。北宋张载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符合天地之运行规律,才能构建和谐社会。我们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固然是由我们党的性质决定的,但也深符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道”。
三、中华民族文化与时俱进,融铸着世界上的先进文明,刚柔并济、多元融合、引领主流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中华文化的发展潮流与浩浩荡荡的世界潮流相融合,我们将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蕴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周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要求君子既要效法天道,自强不息;又要效法地道,厚德载物。能刚则刚,能柔则柔,刚柔并济,中华文化的坚韧属性继续推进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在5000年的悠悠岁月里,中华传统文化融合并改造着从印度传来的佛教文化等,逐步形成了融汇诸子百家、中外文明的谐包容的文化体系。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开启了中华文化的新纪元,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同时,也开始了与中华传统文化相融合的新征程。当前,中华传统文化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融为一体,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我们要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为实现中化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