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临沧2017年度人物
周建强:幸福路上当家人
三年前,家住凤庆县小湾镇的周建强放弃了经营良好、收入颇丰的诊所,带头创办了凤庆县杰鸿种植专业合作社,利用生态资源发展绿色产业,引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
因看到家乡群众生活困难,周建强立志要为家乡父老做点事情,2014年,在小湾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周建强做了大量党员群众工作,最终邀约本村4名合伙人成立了凤庆县杰鸿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吸纳电站周边失地农民为员工,解决富余劳动力,带领村民共同发展生态种植和生态养殖工作,增加村民收入。带领合作社以“股份合作、企地共建、长期受益”的发展理念,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积极推进新兴产业基地建设,着力构建优势突出、规模合理、特色鲜明、长短互补的产业结构体系,做大做强种植产业。目前共有730户3305人入股,种植生态茶叶132亩、冬桃37.8亩、芒果21亩、杨梅22.5亩、小栆16亩、辣木40亩、坚果35亩;拥有生态养鸡场1个,规模达1000多只;生态养牛场1个,规模达30多头;生态鱼塘1个,共5种鱼类;累计实现产值1400多万元,实现农户分红70万元。
通过发展产业增加收入,周建强带领当地群众现了脱贫致富,让群众过上了幸福生活。周建强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就要有责任担当,要时刻记挂着老百姓的冷暖,带领合作社的社员共同努力,真正把家乡的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
袁厚美 :孝心少年传递正能量
袁厚美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女孩,今年刚上初一,每天中午一放学她就要匆匆往家里赶,回家煮饭做家务照顾脑瘫的两个双胞胎哥哥,而后,又再赶回学校继续下午的课程。
这就是袁厚美这个13岁女孩的日常,和同龄人相比,她肩上的责任要更重。袁厚美家是耿马自治县一个普通家庭,由于父母起早贪黑地忙于生计,照顾哥哥们的生活起居自然就落在了袁厚美的身上。爱笑的袁厚美并不觉得哥哥们是负担,她总是耐心的帮助哥哥完成吃饭、穿衣这些简单的事情,还会帮助哥哥进行简单的四肢锻炼,陪着他们做康复,教两个哥哥一起玩简单的游戏。她说,最开心的事就是看到哥哥们学会了一个简单动作后脸上漏出的笑容,这个时候她比哥哥们还要高兴。努力没有白付出,现在哥哥们明显懂事了很多,也特别听袁厚美的话,只要她一出现,哥哥们的脸上就会立刻露出婴儿般的笑容。
每一次看到女儿为了哥哥忙前忙后,袁厚美妈妈的心里直泛酸,一直觉得很亏欠女儿。但懂事的袁厚美总是反过来安慰妈妈,照顾哥哥是应该的。
袁厚美是辛苦的,但她也是阳光的,面对家中的困难,她选择了微笑面对,用瘦弱的肩膀撑起了家的希望,用爱为重病的哥哥们撑起一片爱的天空,用行动来诠释了人性的美丽。
少年袁厚美,心里永远蕴藏着一束阳光,照耀着她的前程,她是生活的强者,向社会传递着满满的正能量。
杨绍昌:情系民生办实事
“杨书记帮我们建房,和我们一起修路引水,带领我们发展产业致富奔小康……”
被村民们亲切称呼为“杨书记”的干部叫杨绍昌,是双江自治县委政策研究室的一名干部。2015年9月,临近退休的他,被组织选派沙河乡陈家寨村担任脱贫攻坚驻村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他二话没说立马进了村。
陈家寨村共5个自然村11个村民小组,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10户796人。贫困面大、增收项目少、基础设施落后、群众饮水困难是陈绍昌到村后面临的实际问题。入村后,杨绍昌走村串户了解村情、组情、户情,而后带领驻村工作队员开展讲政策、建民居、谋产业、抓环境、调纠纷,一刻也不停歇。
只有产业发展起来了,农民才能真正脱贫致富。为此,杨绍昌与村干部研究,决定把扩大姬松茸种植规模和发展桑蚕养殖作为加快贫困户致富的重要途径,成立姬松茸种植专业合作社,并为贫困户垫资建设种植大棚。目前,全村已建成姬松茸大棚48个,群众脱贫致富有了支撑。
对杨绍昌来说,坚持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是他从未改变的信念。驻村工作以来,杨绍昌积极争取项目和政策支持,带领群众修建了进村入户路 19.4公里,机耕路12公里,带领群众找水源,并争取建设资金60万元完成了人畜饮水建设工程,使家家户户用上了充足、卫生的自来水…… 两年来,杨绍昌已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引路人”。
罗宇鹏:心系山乡勤为民
罗宇鹏的生命,永远定格在39岁。
2017年7月6日,这个成天奔波在脱贫攻坚路上的基层共产党员在公务途中不幸发生车祸,因公殉职,留下了他未能完成的事业。
罗宇鹏生前系耿马自治县大兴乡党委副书记、人民政府乡长。大兴乡地处高寒山区,是耿马县建档立卡贫困乡之一。“明天再难,也要抬脚继续”,这是罗宇鹏到大兴乡任职时说的一句话。他心系群众,时时处处关心群众疾苦,千方百计帮助群众解决困难,决心“一定要让全乡脱贫出列,让困难群众脱贫增收”。在带领群众脱贫攻坚的路上,罗宇鹏始终扎根基层、任劳任怨、敢于担当、恪尽职守,不分白天黑夜带领大兴乡干部和群众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
工作中,舍小家、顾大家,夙夜在公,废寝忘食,一直忙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朋友约他小聚,他总是不“在线”;父母问他散会了是否回来吃晚饭,他愧疚的说了声“下一次”便匆匆返回乡上;妻子打来电话,他总关切的询问家中的近况并安抚好妻子,最后不舍的挂断电话;儿子在临沧市一中读书,“表态”几次说好了要去看他,最后还是没有能兑现给孩子的“承诺”。
罗宇鹏事业未尽身先卒,树立了精准脱贫攻坚战中的先进典型,用生命诠释了新时期一名共产党员和优秀基层干部“忠诚、干净、担当”的优秀品质,诠释了“头顶理想,脚踩泥巴,心中有民,手上有招,创新干、团结干、拼命干”临沧作风的时代风采。
陈依茸:佤文化传播使者
在北京市朝阳区最热闹的工体商圈,有一家佤族主题餐厅,餐厅负责人是从沧源自治县岩帅镇贺科村走出去的佤族姑娘陈依茸。
陈依茸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母亲早逝,身体不好的父亲拉扯兄妹六人,一家人的生活极为艰难。吃百家饭长大的陈依茸自食其力半工半读至初中毕业。初中毕业后,陈依茸进入了当时的县文工团,之后,她又到市歌舞团、云南省歌舞团和昆明艺校学习,并分到北京工作。为了能更好地发展,2013年初,陈依茸在北京东城区香饵胡同20号院租了一家二层小院,经营起了西古部落佤族主题餐厅。
陈依茸说,在北京开一家佤族餐厅,就是希望把餐厅作为在北京展示和宣传佤文化的一个窗口,通过佤族的美食、歌舞、服饰等,把佤文化推介出去,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我们这个民族和佤文化。在陈依茸的用心经营下,主题餐厅的美食和佤文化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食客。随着经营不断扩大,2017年,陈依茸把西古部落佤族主题餐厅搬到了工体西路,继续传承推荐佤文化。
梅花香自苦寒来,用这句话形容陈依茸再合适不过。离开大山,走进繁华都市,陈依茸用智慧和双手在北京发展属于自己的事业,可她并没有忘记养育她的乡亲父老,这些年,她积极募集物资捐赠给家乡的贫困学子,并从家乡带出100多个孩子到北京发展,如今这些孩子已在北京各行各业从事管理和服务工作,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杨 谦:忠诚奉献铸警魂
杨 谦,凤庆县公安局禁毒大队大队长,从警15年,从事禁毒工作13年,直接指挥和参与侦破各类毒品案件1000余起,抓获犯罪嫌疑人1500多人,缴获毒品近3000公斤,他和他的队友为打击毒品犯罪、 固守边关净土,用青春诠释着忠诚,用热血铸就了警魂。
2015年初,杨谦同志在边境调研过程中得到线索,有一伙边境毒贩正在组织一批毒品准备运往内地进行贩卖,获取线索后,杨谦亲自带队前往边境,通过三个多月的缜密侦查,将该团伙所有的涉案人员、车辆、轨迹全部梳理清楚,2015年5月3日,凤庆县公安局将该案上报公安部立为“2015.5.03”部督毒品目标案,2015年7月11日凌晨,该案成功告破,缴获毒品冰毒297公斤,先后在云南临沧、湖北武汉、四川资阳等地抓获犯罪嫌疑人23名,缴获涉案车辆15辆,创下了凤庆县公安局禁毒大队建队以来单案缴毒数的历史之最,该案件被公安部评为“年度十大精品案件”,该专案组因此被公安部荣记集体一等功,杨谦获个人一等功。
工作中,杨谦始终以身作则,亲历示范,获取线索并参与指挥、侦办了一个个大案要案,一大批罪恶累累的毒贩被绳之以法,在临沧边境构筑了一道使毒贩难以逾越的铜墙铁壁。2017年5月19日,全国公安系统英雄模范立功集体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工作成绩突出的杨谦被授予“全国优秀人民警察”称号。
刘晓华:爱让生命延续
刘晓华是沧源自治县职业技术学校的一名普通老师,她一直热心公益活动。
在一次造血干细胞知识宣传中,刘晓华了解到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挽救重症血液病患者生命的有效手段,能给病人重获生命和健康 善良的她成为了一名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
2016年7月,刘晓华与成都的一名血液病患者配型成功。在经过了高分辨比对和严格的体检之后,她被告知可以捐献造血干细胞。为了把自己的身体状态调整到最佳,从7月起刘晓华就开始调整自己的作息和饮食,保证睡眠,适当运动。通过几个月的锻炼,刘晓华的身体状况有了极大提升,运动锻炼能让她的整个身体机能得到提升,也包括免疫力。
2016年11月29日,在中华骨髓库云南库工作人员和丈夫、好友的陪护下,女教师刘晓华走进了昆明某医院血液科,进行造血干细胞采集。6小时后,来自她体内的172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被护送至成都,移植到一名9岁男童体内,实现了她挽救白血病人的夙愿。
捐献结束后,刘晓华请工作人员转告男童父母:“或许我们不会再相见,但如果孩子成长中遇到什么困难,我还是会尽绵薄之力,只希望孩子能健康成长。”
一个善意的举动让一个孩童的生命得以延续,刘晓华感触颇深。她希望更多适龄、健康公民加入到捐献造血干细胞的队伍中来,用可再生的细胞来挽救更多的生命。
陶明兰:孝老爱亲扬美德
外孙女、女儿、妈妈,是54岁的陶明兰在家中的身份。无论哪一个角色,她都要求自己努力做到最好,默默践行着孝老爱亲的中华传统美德。
2000年,陶明兰母亲突发脑中风不省人事,父亲也得了疟疾住院,正值女儿小升初,只能托付邻居照顾,自己从城里带药到乡下照顾父母治病。出院后母亲半身不遂,父亲患有严重的风湿病,不能下田干活。她只好把父母接到身边,主动担起照顾父母的重任。10多年如一日坚持不懈的康复治疗和悉心照顾,母亲的病情逐渐得到好转,现在能够自理生活。
2011年,陶明兰又将外婆接来赡养。2015年外婆患脑梗塞住院,陶明兰寸步不离的护理。外婆因脑梗出现半身不遂、吞咽困难、便秘,她每天喂饭喂药、翻身擦洗、推拿按摩,甚至灌肠通便。由于护理得当,外婆的身体恢复良好。老人总是笑着说都是孙女照顾周到,她才能活到现在。照顾老人的辛苦不言而喻,陶明兰却觉得自己50多岁还当着孙女就是满满的幸福。
陶明兰认为,家有老人,既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幸福。赡养老人,照顾女儿,陶明兰以拳拳之心无怨无悔的尽孝老爱亲之责,用实际行动诠释着“百善孝为先”之理,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用行动诠释着“孝顺”二字的深刻内涵,给孩子树立了孝老爱亲的好榜样。
田正军: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
今年10月30日晚10点,耿马自治县孟定镇消防执勤点接到报警:3名村民被困南汀河,随时有可能被水冲走。耿马县公安消防大队副中队长田正军随即率队前往救援。而这一去,就再也没能回到他热爱的工作岗位中。
接警后,田正军随即率领3车11人,携带救援器材装备,迅速赶赴现场。经侦察发现,1名群众被河水冲走失踪,2名群众被困位置位于三个废弃桥墩中下方的漩涡中,水流湍急,情况危急!田正军命令侦查组在南木算大桥设立安全哨,救援组下河实施救援,其余人员在岸边协助救援。田正军带领中士瞿红林、专职消防员李发楠跳入冰冷的河水中,快速游至中间桥墩实施救援,成功将2名群众营救至岸边。救援人员即将返回时,因河道上游下雨泄洪导致水位突涨、水流湍急加剧,在协助瞿红林、李发楠先行撤离后,田正军被河水中的渔网、电线绊住卷入湍急的漩涡中,在战友和被救群众的痛心疾呼声中,将年轻的生命匆匆定格在27岁。
作为一名消防战士,怀着对消防工作的满腔热诚、对人民群众的赤子之心,四年时间,田正军参与处置警情239起,参与扑救火灾55起,抢救被困人员18人,抢救财产价值400余万元。这一组组数字、一次次战斗,无不昭显着田正军的辛勤付出和无私奉献,四年来,他用热血、用青春展现了佤山消防铁军的忠诚警魂,用自己年轻的生命履行了党旗下的铮铮誓言。
黄文成: 传递温暖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