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佤乡的“绿色担当”
——从“创森”成功看临沧绿色发展
10月10日,临沧被授予“国家森林城市”称号。这是我市荣膺“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市”“中国十佳绿色城市”“中国最美生态旅游示范市”“中国恒春之都”“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之后,获得含金量最高的金字招牌。“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以下简称“创森”)成功的背后,是临沧沉甸甸的“绿色担当”。如今,为大地铺绿,为山河添彩,为民生造福,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已然成为临沧各族人民的共识。
“创森”没有休止符
“走出家门,处处都是绿色,让人心情非常愉悦。”72岁的胡传发对现在的城市环境非常满意。2013年以来,临沧秉承“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的理念,开启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
市委、市政府通过精心谋划,围绕“一核、二网、三廊、八片、多点”的总体布局,大力发展生态林业、民生林业、人文林业、景观林业,全面推进生态修复、廊道建设、城镇绿化、村镇绿化、生态文化、生态产业、支撑体系等工程建设,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扎实有效。
从城市到农村,依托公共活动场所建起124个小公园、小广场,形成董棕一条街、糖胶树一条街、茶花一条街、樱花一条街、凤凰木一条街等具有临沧特色的城市风景。以临翔、花果山、旗山为代表的一批城市森林公园先后启动建成,形成“百米有绿地、千米有公园、路旁树成荫”的城市绿化格局。目前,全市林木绿化率达68.1%。
把森林覆盖率、四旁绿化、庭院绿化、林业经济、生态文化、生态保护作为森林村庄的建设标准,加快发展特色经济林、林下经济和森林旅游等林产业,让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普惠民生,已建成森林村庄379个。实施“十百千万工程”,全面开展“森林临沧”建设,在沿江、沿河、沿路及城市面山、重点水源区和生态脆弱区增绿、扩绿、添绿,建起一条条城乡生态廊道。
随着城乡绿化大文章的谱写,临沧“创森”家底愈发厚实:全市林业用地面积2260.8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64.69%,森林蓄积量1.07亿立方米。凤庆县安石村、临沧市花果山城市森林公园、永德大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7个单位被评为省级生态文明教育基地;今年9月,临沧成为首批由国家林业局命名的10个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市之一,属云南省唯一。
天蓝、地绿、景美、民富,已荣膺“国家森林城市”的临沧人普遍认为,“创森”只有进行时,没有休止符。
“坚果+”让GDP变绿
5年前,在澳大利亚布里斯班举行的“第六届国际澳洲坚果”论坛上,临沧的澳洲坚果一鸣惊人。能在原产地走红,临沧人并不意外,在全球410万亩的澳洲坚果种植面积中,临沧有228万亩,稳居世界第一。
临沧的澳洲坚果能书写“传奇”,是多年来千方百计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结果,亦是誓让GDP变“绿”,实现绿色发展的典型缩影。
打响“绿色”脱贫战役,把发展林业经济作为实现绿色崛起的突破口,“量身定制”核桃、澳洲坚果等经济林,在林下发展茶叶、魔芋、水果、药材、森林蔬菜、咖啡等特色林产业,形成了“核桃+”“坚果+”的造林模式。
镇康县南伞镇田坝村过去很长一段时期,是临沧贫困程度较深的一个苗族聚居村。十年前,田坝村的历史被改写。2006年,当时尚属于“试水”阶段的云澳达公司与田坝村签订长期租赁协议,租下6000多亩土地示范种植澳洲坚果。4年后,坚果大面积开花结果,点燃了田坝村民的种植热情。目前,田坝村坚果面积已达15000多亩,户均30多亩。
王习宁是田坝村最先“吃螃蟹”的人,他先跑去云澳达公司打工,学习坚果种植和管护技术,后自己试种400亩。如今,王习宁的王氏坚果庄园种植面积达到1500亩,挂果700多亩,获利100多万元。
经过多年发展,临沧澳洲坚果现已步入初产期,挂果面积达25万亩,初花初果面积16万亩,投产面积9万亩。今年,澳洲坚果行情持续走俏,按市场价计算,青皮果每吨1.7万元,壳果每吨5万元,预计全市坚果总产值突破6亿元。
除坚果外,核桃也成临沧山区群众脱贫增收的“明星产业”。目前,全市核桃种植面积达800.39万亩,受益农户43.5万户。2017年,预计全市核桃投产面积达500万亩,产量30.6万吨,产值61.2亿元。
据省林业厅发布的森林资源主要数据显示,临沧经济林木资源面积全省第一。2017年,有望实现林业总产值200亿元,农民人均林业纯收入达4500元。
值得一提的是,国内唯一的“国家坚果类检测重点实验室”落户临沧,目前主体工程已经完工。用“绿色”这把钥匙,临沧还打开了世界之门:第八届国际澳洲坚果大会将于2018年在临沧召开。
“还”回来的幸福生活
“居室闻茶香,推窗听鸟语,出门摘果子(坚果),进门数票子。”这种惬意的幸福生活,永德县大雪山乡蚂蟥箐村的澳州坚果种植大户杨文柱已实现。
2002年享受国家退耕还林政策,杨文柱试种了10亩坚果。如今他家已种植坚果120多亩,可采收80多亩。2016年产量达13吨,收入15万元。此外,杨文柱还在坚果地养鸡,套种黄姜,去年的总收入超过了60多万元。
这个“还”,即退耕还林。自2002年开展第一轮退耕还林工作以来,临沧按照“封山顶、退半坡、育山脚”的治理方式,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宜果则果,退耕还林与荒山造林、封山育林、陡坡地生态治理等协调推进。
积极推行“林粮”“林茶”“林菜”“林豆”“林药”等以短养长、长短结合的套种模式,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同时引导公司、企业、大户积极参与退耕还林,采取承包经营、合作经营、入股经营、兴办家庭林场等方式,推动产业集约高效发展。
实践证明,退耕还林成为临沧林业发展史上投资额最大、惠及面最广、群众最拥护、成效最明显的生态建设工程。目前,累计完成退耕还林还草114.27万亩,完成退耕还林配套荒山荒地造林121.9万亩,封山育林31.6万亩,工程覆盖全市所有乡(镇)、自然村。项目总投资达27.3亿元,其中直接兑现给退耕农户的补助资金达18.2亿元,有61万农民受益。
这一“退”一“还”,退出山水新气象,还回群众新生活。通过退耕还林的带动,全市累计建成特色经济林1320万亩,发展咖啡、魔芋、龙胆草等林下产业基地62.8万亩,人均经济林面积达7亩以上。建成退耕还林工程示范基地30余万亩,示范村75个,其中人均收入上万元的退耕还林村达26个。2015年以来,全市累计投入林业生态扶贫资金7.37亿元,惠及全部建档立卡贫困户5.6万户20多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