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基层党员干部应具备能力的思考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明确要求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基层应当有所作为,需要培养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干部不仅需要有对“三农”工作的热情和激情,更要有抓好“三农”工作的能力。笔者认为,做好“三农”工作,基层党员干部应当具备以下能力。
用“矛盾论”认识发展问题,提高研判形势的能力。社会主要矛盾既是确定工作重点的根据,又是划分社会实践发展阶段的根据。党的十九大已经绘就“两步走”蓝图,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不同领域、区域、群体之间的不平衡和社会生产力的不充分,是普通的、绝对的。贫困地区和农村贫困群众之间的差异问题,是特殊的、相对的,必须用扶贫政策的特殊性方法去解决。在当前的脱贫攻坚工作中,新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过去的懒汉教条主义依然存在,中央针对脱贫攻坚中存在领导急、干部松、群众等的现象点名批评的案例也不少,并及时肃清了这些内部问题。因此,基层党员干部如果没有实事求是的严谨作风,任何抓学习、搞调研和做工作都是徒劳的,甚至会败坏党的事业。
用“方法论”分析现实问题,提高把握规律的能力。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就是要准确领会社会主要矛盾的内涵,深刻认识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新特点,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握研判的针对性,才能精准定位,找到解决问题的规律。脱贫攻坚就是要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问题。首先要发展产业解决收入保障的问题。我国人口多、地域广、资源禀赋和人文历史差异大,城乡、区域、行业、人群收入分配在快速发展中拉大了差距,只有发展产业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如何发展呢?还是要因地制宜,顺应自然和谐发展,最大限度降低消耗成本。其次要用民主来解决社会管理问题。社会矛盾问题始终伴随着改革发展,我们更应当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挥群众的自治主体作用,激发社会内生管理活力,凝聚发展共识,努力构建利益共同体。其三要补齐短板改善民生。在发展中补齐交通、教育、医疗、就业等民生短板,解决群众最低红线需求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共享发展红利。
用“实践论”统一知行问题,提高落实发展的能力。“离开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 “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才是共产党人守住初心、行稳致远的真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面对重大挑战、重大风险、重大阻力、重大矛盾,最需要实干、苦干、能干的新时代党员干部队伍,既要政治过硬,也要本领过硬。首先要有担当的“新使命”。基层党员干部是“最后一公里”的政策执行者,应当站在高处,看到短处,弘扬长处,干在实处,做自己应该做的工作,不因敷衍而自愧,不因懈怠而抱憾。要始终牢记自身的使命和任务,才能从容应对、自信前行、行稳致远。其次要磨练成事的“真本领”。万事不如身手好,打铁还须自身硬。基层党员干部首先要有政治灵魂,对党忠诚,筑牢“四个意识”;有政治定力,坚守“四个自信”;有政治担当,敢于坚持原则;有政治能力,善于从政治上处理问题;有政治自律,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要注重在工作和生活中培育新理想和新境界,始终坚持不忘初心,坚守本真;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赢得民以;始终坚持政治标准,让党放心。其三要当好新时代的“实干家”。基层党员干部就应当像水一样,始终掌握理论并持有重心和恒心,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形成合力。就像一滴海水无法单独存在一样,因为它很快就会被太阳蒸发,只有回归大海,才能自由自在和升华,释放出强大的魅力,创建出更多的发展奇迹,才会赢得更多的出彩机会。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路,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担当。新时代党的基层干部应既是实事求是的模范,要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看事物本质,查找分析问题根源,找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又应是具有远见卓识的模范,敢于直面问题,弘扬首创精神,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因为,只有实事求是,脚踏实地,才能完成确定的目标任务;只有远见卓识,才能不失前进的方向与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