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施策拔穷根
——华中科技大学多领域帮扶临翔区
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与临翔区结成帮扶对子以后,从人才、技术优势出发,在医疗、教育、产业发展等领域开展精准扶贫,原学校党委书记路钢,校长丁烈云等领导多次深入医院、学校、农户家中了解情况,访贫问苦,制定帮扶措施,形成党政领导主抓、专家团队支撑的扶贫格局,先后有30多个单位400余人次赴临翔区开展精准扶贫,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临翔打响。
医疗:家门口享受优质高效服务
为了减少“因病致病、因病返贫”现象的发生,华中科技大学的脱贫攻坚战首先在医疗卫生领域展开。
医疗扶贫从“疾病预防、医疗救治、健康管理”三个方面着力,负责此项工作的华中科技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社区医院积极构建“区、乡、村”三级联动医疗保障服务体系,同时,附属协和医院还结对帮扶临翔区人民医院。
人才是临翔区人民医院最大的短板,于是,“百人骨干培训计划” 拉开结对帮扶的序幕。从2014年11月选派胡蓉芳、陈建富到附属协和医院进修开始,至今已选派21批,涉及临床、医技、管理等不同岗位的54名骨干。学成回来以后,该院开展了不少新业务,刘晓辉就是其中的领军人物。
刘晓辉告诉记者,经过到附属协和医院学习进修,自己有脑洞大开的感觉,理论方面学到了更深、更新的知识,手术操作掌握了不少技巧,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开始主刀许多过去想做而不敢做的手术。记者同时还了解到, 2016年10月,刘晓辉成功为一名患者实施腹腔镜直肠癌根治加肝转移Ⅰ期切除术。家门口开展的手术既让患者避免外出就医奔波之苦,还节约了一大笔开支。目前,该院还开展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等以前需要到省三级医院才能完成的手术。
从2016年开始,附属协和医院每年还选派医疗专家到临翔区开展“大型专家医疗周暨学术交流”帮扶活动。医院领导带领10多名外科、骨科、心血管、泌尿、肿瘤等方面全国著名的专家,就疑难病症进行会诊,开展手术带教、专家门诊、教学查房等工作。此项活动已经连续开展两年,有近20名患者在临沧就享受到了全国顶级专家的手术服务。
2016年5月17日,附属协和医院捐赠给临翔区人民医院价值100多万的远程诊疗系统正式投入使用,它的开通使患者在获得高水平诊治的同时费用大大降低。截至目前,从中获益的患者达20人。此外,两院还开通了重病快速转诊通道,已有8人获得救治。
2017年11月5日,附属协和医院张瑞光博士就任临翔区人民医院挂职副院长。张瑞光博士曾花了一年半的时间在哈佛大学麻省总医院进修学习肿瘤治疗相关知识,对肿瘤放化疗技术有较高的造诣。此项措施将对区人民医院人才队伍的培养及做强肿瘤学科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使双方的交流学习、联系沟通更为方便快捷。
教育:斩断穷根助脱贫
华中科技大学将教育作为精准扶贫的重点之一。自2016年1月路钢一行到临翔区蚂蚁堆乡杏勒完小开展结对帮扶以来,华中科技大学先后有70多名教师到临翔区开展“援教帮扶”活动,其中7名研究生团队支教的时间长达一年,为临翔区培训教师500多名,近30名教师前往华中科技大学附中、附小及幼儿园学习培训。
帮扶以后,华中科技大学的各级领导多次到杏勒完小调研,给学生捐献283套校服、10余台平板电脑、180套行李、3000册图书,捐赠了1套视频会议系统及其他若干物资,部分校领导还个人出资帮扶贫困学生。教学上华中科技大学附小不仅派出多名优秀教师到杏勒完小上示范课,还建立“一帮一”的互助机制,即华中科技大学附小的专家引领杏勒完小的骨干教师,杏勒完小的校领导加入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小学领导工作群,学习附小先进的管理经验、教学方法等,同时,杏勒完小还选派教师到华中科技大学附小跟班学习。
在华中科技大学的帮扶下,学校的教学成绩有了明显的提升。总成绩从以前的倒数第一上升了3个名次,五年级的语文则以平均分86.56的成绩名列全乡榜首,而当时的任课教师是研究生支教团队的王瑜。
临翔区一中成为定点帮扶对象以后,华中科技大学及附中的领导、一线教师多次亲临指导,从课堂教学改革、教师专业培训、教育科研发展、高考备考复习、高考招生等方面对临翔区一中给以支持。
2017年8月,华中科技大学选派教育部国培国家级骨干教师、湖北省特级教师、华中科技大学附中党支部书记马明荃担任区一中挂职副校长,将华中科技大学附属中学的优质教育资源完美嫁接到区一中。
临翔区一中立足校情,借鉴华中科技大学附中先进的教学经验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探索。着眼专业成长、提升师资队伍水平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规范“师徒结对”制度,开设名师讲堂,发挥骨干名师的引领作用。积极实施“请进来,走出去”战略,邀请华中科技大学附中骨干名师到区一中,就高三课堂教学、高考备考进行诊断和指导。通过多方协调争取,临翔区一中承办昆明教育科学研究院送教下乡暨临翔区初中“部编本”三科新教材课堂教学研讨活动。
日前,华中科技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2014级的学生李春康信心满满参加考研。2014年,华中科技大学为临翔区一中争取到“高校农村专项计划”,李春康成为第一个受惠者。学校了解到李春康基础较差的情况后,马上请老师给他补课。在努力的过程中,李春康的成绩蹭蹭直线上升。李春康说:“在华科大,我感受到家的温暖,在这里我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还收获了自信。”采访时记者了解到,帮扶以后,华中科技大学对临翔区一中享受“高校农村专项计划”的学生长期进行追踪,为其解除生活、学习上的后顾之忧。而今,像李春康一样沐浴着华中科技大学阳光雨露的学生已有7名。
家住蚂蚁堆乡蚂蚁堆村大田组的杨学明最近可高兴了,因为他不久将可重返校园。
马明荃说:“教育是增强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有效途径,所以控辍保学工作也是华科大开展教育扶贫的重点内容,学校全方位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进行扶志、扶智、扶学、扶技,提高自我发展能力,真正为他们寻找一条能够改变自己和家庭命运的出路。”在开展好教育教学科研工作,完成好教学任务的同时,马明荃及研究生支教团队的成员还抽时间做好控辍保学工作。他们多次深入博尚镇勐准村、蚂蚁堆乡、章驮乡开展劝学工作。当深入实地劝学时了解到,杨学明很小的时候父母就离异,残疾的父亲带着他和年迈体弱的奶奶生活在一起。由于家庭贫困,高一开学后不久杨学明就辍学回家。获悉这一情况后,马明荃积极为其申请教育部救助中职学校贫困学生的“西部计划”,让杨学明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有了保障。
产业扶贫:想方设法促增收
发展产业是脱贫的根本之策。帮扶中,华中科技大学始终不留余力做好产业帮扶工作,在临翔区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先后筹措180万元资金资助6个科研团队开展科技帮扶,在普洱茶加工、金线莲种植、秸秆综合利用等方面取得突破。
临翔区有近25万亩茶园,但由于加工技术落后,缺少销售渠道,长期以来茶叶产业处于高价值低产值的局面。华中科技大学决定做好茶产业这篇文章,通过技术及人脉等优势挖掘茶产业的增收潜力。
华中科技大学与临翔区携手打造“心手相牵”普洱茶,选取邦东等地的古树茶制成专号扶贫茶。华中科技大学充分发挥40万校友的人脉资源优势,倡议发出后各地校友们积极认购,随后又以“朋友圈”“熟人圈”等方式进行宣传推介,认购面不断扩大。截至目前,已销售产品10500饼,实现销售金额近230万元,回收的资金中已有50万元打入扶贫专户。
扶贫过程中华中科技大学发现,普洱熟茶由于加工环节卫生条件差的原因而致使销量、产量少,所以许多台地茶处于无人问津的境地。为了使临翔区大面积的台地茶发挥更大的效益,华中科技大学决定用其雄厚的生物科研实力研发生产高品质洁净普洱熟茶,2016年6月,洁净普洱熟茶中试完成。临翔区委、区政府专题研究项目示范推广事宜,积极牵线校企合作。2017年3月,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和云南裕元祥茶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开始共同研发高品质洁净普洱熟茶产品,并完成两次投料试生产。企业负责人介绍,在每次25天试生产的时间里,华中科技大学都派出专家进行全程指导。在前两次试生产的基础上,双方决定最近进行第三次投料试生产,结果达标后将进行规模化生产,届时不仅大大缩短普洱熟茶的生产时间,而且将带动广大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增收。
轿车换越野车,然后徒步20多分钟,记者终于在海拔2400米的小道河林区叫雨山实验种植基地看到了林下种植的金线莲。而在2017年7月,为了教会工人们接苗,华中科技大学教授付春华却在此地整整驻扎了3天。
金线莲是名贵的中草药,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临翔区有大面积的森林,四季气候温和,具有林下种植金线莲的优势。临翔区借助华中科技大学雄厚的科研实力,以“政府+高校+企业”的方式进行运作。从2017年初建设金线莲组培室开始,教授余龙江、付春华便多次深入实地进行指导,金线莲组培苗运抵临沧以后,又对技术员开展组培技能培训。经过近5个月的努力,组培室已经培育出26万瓶金线莲瓶苗。
在临沧润翔金线莲种植有限公司叫雨山实验种植基地记者看到,林下种植的金线莲长得非常肥硕,工人们已经开始采收。公司负责生产、销售的经理陈永华告诉记者,为了确保试种获得成功,特选取同等海拔不同覆阴度的5块林地种植4亩金线莲。从目前情况看试种非常成功,不仅成活率高达98%(人工栽培最成熟的福建最高仅为20%),而且经过化验,药物的有效成分大大超过福建仿生种植的金线莲。
据悉,公司去年8月先后在5亩大棚和两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林地中试种的金线莲也初步取得成功。下一步临翔区在加快组培力度的同时,将在全区28个贫困村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中推广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