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二三事

刊发时间:2018-01-07 A3版  作者:虎 啸

  父亲农历1930年10月初五日生,2013年7月14日驾鹤西去,享年84岁,念过两年私塾,擅长于珠算,毛笔字颇见功底,曾任造纸厂、畜牧场、大队出纳和食堂事务长等职。父亲为人谦和,和睦乡邻,处事明理,严于律己,宽于待人。
  虽然父亲只上过二年私塾,但是凭着自身的勤学苦练,珠算水平成为了家乡同辈人中的佼佼者。父亲讲,他上私塾时,对算盘情有独钟,上课专心听讲,晚上还在桐油灯下反复练习。时间长了,他的右手指尖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老茧。在那以算盘为计算工具的年代里,父亲的算盘熟练得炉火纯青,多位数加减乘除法,快速准确。上世纪50年代,为便于管理,雪浦管理区决定将龙滩口大队划分为2个大队,大队要一分为二,账目也要分开。为此区里特派一名“业务骨干”,负责账目的划分工作(当地时称撇账)。该骨干自命不凡,称这点小账目,20分钟就撇好。然而,3天过去了,账目划分并没有结果。由于时间紧迫,于是区里的负责同志不得不指定父亲到场主持账目划分工作。父亲凭着对算盘的驾驭能力,仅用了一天时间就将两个大队的账目划分得一清二楚。有一次,父亲接通知,到青山区仓库清理龙滩口大队所属6个生产队当年公余粮缴纳情况(当地时称“割码单”),工作任务很重。那天,一大早就赶路的父亲与另一大队的同事在路途不期而遇,他俩赶到青山区仓库时已傍晚。为赶时间,父亲提出与同事帮仓库结算员结账。结算员说:“你们不懂算盘,即使懂也不是很精,你们的账目还是明天再结算吧。”父亲说:“现在时间还有2个小时天才完全黑。我俩拂晓就出发,现在才赶到,请体谅我们来一趟不容易!”父亲看到结算员似乎有所松动,便趁热打铁接着说:“你边负责报数边用算盘计算,我和我的同事也用算盘同时计算,得出的三个数值,以最少两个相同的数值为准。至于我嘛!只要你数字不报错,保证准确率达百分之百。”果不其然,每次父亲与同事算出的数值完全一致,而仓库结算员却时常“独树一帜”。最后在天黑前,父亲和同事以娴熟的珠算技能,不到2个小时,就将他与同事的大队的账目核算清楚。在结算员岗们上工作多年的结算员看出了父亲的珠算实力,从来不请人吃饭的结算员破例自己掏钱请父亲与父亲的同事吃了顿工作餐。后来,父亲与结算员成了忘年之交。
  父亲不但珠算快速准确,且还擅长楷书,寨邻有红白喜事,都有父亲乐于助人撰写对联与碑文的身影。由于种种原因,父亲放弃了管理区让他到外地工作的机会,回到家中与母亲一道肩负起家庭的重担,领着家人在幽静的大山里,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父亲常常把别人不要的废报纸装订成册,一有空就练习毛笔字,且坚持不懈。父亲还买来了一本载有正、草、隶、篆的毛笔字帖,适时研习。父亲虽与书法家不搭边,但写的字苍劲有力,动感强。勤学的父亲不但读了许多民间古典书籍,且有的优秀书籍还用毛笔抄录了下来,家中的《天女散花》手抄本,就是父亲的遗作。
  父亲一生中,在雪浦管理区多个只拿同等劳动力工分作为报酬的岗位工作过,无论在哪个岗位,工作始终任劳任怨,兢兢业业,凡事站在群众位上思与想。
  1958年,在管理区造纸厂担任出纳的父亲,出任正在石关沟筹建的畜牧场出纳。造纸厂领导在欢送会上,用“会写会算张X X,账目评比数他清,为人正直好榜样,全厂职工要学他”的话评价了父亲的为人与能力。
  石关沟是当地人口传了数百年的“好地石关沟,一厩关九牛,哪个识得破,儿孙后代做诸侯”的一块风水宝地。畜牧场,一切工作都得从零开始。父亲在畜牧场的日子里,心里老是装着公家的事,常常为畜牧场的发展而废寝忘食地工作着,茅屋里的煤油灯总是最后一个熄灭。天有不测风云,正当畜牧场的养猪业发展得红红火火时,不料一场百年不遇的牲畜瘟病突然袭来,一夜之间,数百头待出栏的生猪遭到了灭顶之灾,致使整个畜牧场破产。
  畜牧场倒闭后,父亲回到家与母亲一同劳动,哺育儿女。父亲身在家,心却在工作上,1960年,组织上又选任他为龙滩口大队出纳。随着集体食堂的开办,父亲又兼任了食堂的事务长,每天负责粮食的秤进秤出,两餐饭菜的搭配与分饭。寨邻王奶奶说,在吃食堂饭的那段日子里,她丈夫到工厂工作,自己患浮肿病,下不了床,四个娃娃饿得嗷嗷叫。父亲知晓后顶着压力秤了五斤大米送到她家,她每天抓把米与菜叶煮米汤喝,身体才渐渐康复。后来,与父亲一不沾亲二不带戚的王奶奶撒手西去时,千叮万嘱其子孙们要永远记住父亲的好。
  1964年,县政府打响了地瓜区至青山区公路的战斗。这段路位于沿河两岸,峭壁林立,森林茂密,常有毒蛇与豺狼虎豹出没。作为大队领导之一的父亲带领群众战斗在分配的路段上,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挥钢钎、舞大锤,握锄头、使撮箕,打炮眼、点火线。转眼,雨季将临,解决所属修路人员工棚晴天闷、雨天漏成了父亲的心事。一天,父亲拾柴深山中发现了离工地不远的山洞,这是难得的夏凉冬暖的天成“别墅”,于是率领大伙入了洞,不料在洞口边砌灶做饭时,第一锄就挖出了吓人的骷髅头。年轻气盛的父辈们,天不怕地不怕,只是挪动了个地方砌灶,并与洞为伴一直到所分路段任务的完成。
  一个阴雨连绵,大雾弥漫的傍晚,父亲身背柴禾,牵着牛正往家赶。当途经孔家地时,听到包谷林掩映的路边有小孩的哭声。父亲顾不得多想,速向声源方寻了过去,只见一小男孩牵着一匹枣骝色马立于路边,阿爹阿爹的呼唤着躺于地上呻吟之人。呻吟人脸色蜡黄,衣裤泥水点点,双手握着肚子。父亲问道:“这位老哥,这是怎么啦?”“老毛病犯了。”救人如救火,父亲把病人扶上马,让其儿子牵着,跟着自己来到家里,将病人扶到火坑(塘)边,疾步来到屋旁的苦楝子树下削来树皮入锅,十来分钟后一碗汤药送到了病人手中。妙哉!病人药到病除,一会儿就有说有笑了。父亲还找出自己的干衣裤让病人把湿衣裤换下,母亲随及将香喷喷的面条端到了病人及小孩手中。病人是邻县大坑村的唐家客,父子俩串亲访友返家途中,由于一路淋雨诱发老毛病“搅肠痧”,要不是路遇父亲,恐怕性命难保。
  在种田种地还要上缴国家公余粮的计划经济时代里,有一年,老实巴交的潘叔按分配的公余粮指标任务,已分多次上缴完。可潘叔洗衣裳时不慎将装在上衣口袋里的一张60公斤交粮单据洗碎了,其多次到区上仓库要求出据证明未果。二个月后的一天,区上催粮队来村里清查还没有完成公余粮任务的“钉子户”,称潘叔家有60公斤的公粮任务数尚未完成。潘叔由于拿不出缴粮后损坏单据的证据,催粮队工作人员不相信他的解释,并限三日内完成任务。潘叔流眼抹泪地来到父亲干活的地里求助,父亲放下手中的农活就住区上仓库跑。经过努力,父亲终于在那小山堆似的单据里找到了潘叔说的那张交粮单据存根,并请仓库出具了证明,终为潘叔讨回了公道。
  父亲一生中,用自己的人格魅力,赢得了乡亲们的尊重,我为有这样一位父亲感到骄傲!

返回
2025年07月12日  第7810期 往期报纸>>
新闻热线:0883-2143727 广告热线:0883-2143722
在线投稿:ynlcrbs@126.com

父亲二三事

刊发时间:2018-01-07 A3版  作者:虎 啸 【字体:大 中 小】

  父亲农历1930年10月初五日生,2013年7月14日驾鹤西去,享年84岁,念过两年私塾,擅长于珠算,毛笔字颇见功底,曾任造纸厂、畜牧场、大队出纳和食堂事务长等职。父亲为人谦和,和睦乡邻,处事明理,严于律己,宽于待人。
  虽然父亲只上过二年私塾,但是凭着自身的勤学苦练,珠算水平成为了家乡同辈人中的佼佼者。父亲讲,他上私塾时,对算盘情有独钟,上课专心听讲,晚上还在桐油灯下反复练习。时间长了,他的右手指尖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老茧。在那以算盘为计算工具的年代里,父亲的算盘熟练得炉火纯青,多位数加减乘除法,快速准确。上世纪50年代,为便于管理,雪浦管理区决定将龙滩口大队划分为2个大队,大队要一分为二,账目也要分开。为此区里特派一名“业务骨干”,负责账目的划分工作(当地时称撇账)。该骨干自命不凡,称这点小账目,20分钟就撇好。然而,3天过去了,账目划分并没有结果。由于时间紧迫,于是区里的负责同志不得不指定父亲到场主持账目划分工作。父亲凭着对算盘的驾驭能力,仅用了一天时间就将两个大队的账目划分得一清二楚。有一次,父亲接通知,到青山区仓库清理龙滩口大队所属6个生产队当年公余粮缴纳情况(当地时称“割码单”),工作任务很重。那天,一大早就赶路的父亲与另一大队的同事在路途不期而遇,他俩赶到青山区仓库时已傍晚。为赶时间,父亲提出与同事帮仓库结算员结账。结算员说:“你们不懂算盘,即使懂也不是很精,你们的账目还是明天再结算吧。”父亲说:“现在时间还有2个小时天才完全黑。我俩拂晓就出发,现在才赶到,请体谅我们来一趟不容易!”父亲看到结算员似乎有所松动,便趁热打铁接着说:“你边负责报数边用算盘计算,我和我的同事也用算盘同时计算,得出的三个数值,以最少两个相同的数值为准。至于我嘛!只要你数字不报错,保证准确率达百分之百。”果不其然,每次父亲与同事算出的数值完全一致,而仓库结算员却时常“独树一帜”。最后在天黑前,父亲和同事以娴熟的珠算技能,不到2个小时,就将他与同事的大队的账目核算清楚。在结算员岗们上工作多年的结算员看出了父亲的珠算实力,从来不请人吃饭的结算员破例自己掏钱请父亲与父亲的同事吃了顿工作餐。后来,父亲与结算员成了忘年之交。
  父亲不但珠算快速准确,且还擅长楷书,寨邻有红白喜事,都有父亲乐于助人撰写对联与碑文的身影。由于种种原因,父亲放弃了管理区让他到外地工作的机会,回到家中与母亲一道肩负起家庭的重担,领着家人在幽静的大山里,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父亲常常把别人不要的废报纸装订成册,一有空就练习毛笔字,且坚持不懈。父亲还买来了一本载有正、草、隶、篆的毛笔字帖,适时研习。父亲虽与书法家不搭边,但写的字苍劲有力,动感强。勤学的父亲不但读了许多民间古典书籍,且有的优秀书籍还用毛笔抄录了下来,家中的《天女散花》手抄本,就是父亲的遗作。
  父亲一生中,在雪浦管理区多个只拿同等劳动力工分作为报酬的岗位工作过,无论在哪个岗位,工作始终任劳任怨,兢兢业业,凡事站在群众位上思与想。
  1958年,在管理区造纸厂担任出纳的父亲,出任正在石关沟筹建的畜牧场出纳。造纸厂领导在欢送会上,用“会写会算张X X,账目评比数他清,为人正直好榜样,全厂职工要学他”的话评价了父亲的为人与能力。
  石关沟是当地人口传了数百年的“好地石关沟,一厩关九牛,哪个识得破,儿孙后代做诸侯”的一块风水宝地。畜牧场,一切工作都得从零开始。父亲在畜牧场的日子里,心里老是装着公家的事,常常为畜牧场的发展而废寝忘食地工作着,茅屋里的煤油灯总是最后一个熄灭。天有不测风云,正当畜牧场的养猪业发展得红红火火时,不料一场百年不遇的牲畜瘟病突然袭来,一夜之间,数百头待出栏的生猪遭到了灭顶之灾,致使整个畜牧场破产。
  畜牧场倒闭后,父亲回到家与母亲一同劳动,哺育儿女。父亲身在家,心却在工作上,1960年,组织上又选任他为龙滩口大队出纳。随着集体食堂的开办,父亲又兼任了食堂的事务长,每天负责粮食的秤进秤出,两餐饭菜的搭配与分饭。寨邻王奶奶说,在吃食堂饭的那段日子里,她丈夫到工厂工作,自己患浮肿病,下不了床,四个娃娃饿得嗷嗷叫。父亲知晓后顶着压力秤了五斤大米送到她家,她每天抓把米与菜叶煮米汤喝,身体才渐渐康复。后来,与父亲一不沾亲二不带戚的王奶奶撒手西去时,千叮万嘱其子孙们要永远记住父亲的好。
  1964年,县政府打响了地瓜区至青山区公路的战斗。这段路位于沿河两岸,峭壁林立,森林茂密,常有毒蛇与豺狼虎豹出没。作为大队领导之一的父亲带领群众战斗在分配的路段上,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挥钢钎、舞大锤,握锄头、使撮箕,打炮眼、点火线。转眼,雨季将临,解决所属修路人员工棚晴天闷、雨天漏成了父亲的心事。一天,父亲拾柴深山中发现了离工地不远的山洞,这是难得的夏凉冬暖的天成“别墅”,于是率领大伙入了洞,不料在洞口边砌灶做饭时,第一锄就挖出了吓人的骷髅头。年轻气盛的父辈们,天不怕地不怕,只是挪动了个地方砌灶,并与洞为伴一直到所分路段任务的完成。
  一个阴雨连绵,大雾弥漫的傍晚,父亲身背柴禾,牵着牛正往家赶。当途经孔家地时,听到包谷林掩映的路边有小孩的哭声。父亲顾不得多想,速向声源方寻了过去,只见一小男孩牵着一匹枣骝色马立于路边,阿爹阿爹的呼唤着躺于地上呻吟之人。呻吟人脸色蜡黄,衣裤泥水点点,双手握着肚子。父亲问道:“这位老哥,这是怎么啦?”“老毛病犯了。”救人如救火,父亲把病人扶上马,让其儿子牵着,跟着自己来到家里,将病人扶到火坑(塘)边,疾步来到屋旁的苦楝子树下削来树皮入锅,十来分钟后一碗汤药送到了病人手中。妙哉!病人药到病除,一会儿就有说有笑了。父亲还找出自己的干衣裤让病人把湿衣裤换下,母亲随及将香喷喷的面条端到了病人及小孩手中。病人是邻县大坑村的唐家客,父子俩串亲访友返家途中,由于一路淋雨诱发老毛病“搅肠痧”,要不是路遇父亲,恐怕性命难保。
  在种田种地还要上缴国家公余粮的计划经济时代里,有一年,老实巴交的潘叔按分配的公余粮指标任务,已分多次上缴完。可潘叔洗衣裳时不慎将装在上衣口袋里的一张60公斤交粮单据洗碎了,其多次到区上仓库要求出据证明未果。二个月后的一天,区上催粮队来村里清查还没有完成公余粮任务的“钉子户”,称潘叔家有60公斤的公粮任务数尚未完成。潘叔由于拿不出缴粮后损坏单据的证据,催粮队工作人员不相信他的解释,并限三日内完成任务。潘叔流眼抹泪地来到父亲干活的地里求助,父亲放下手中的农活就住区上仓库跑。经过努力,父亲终于在那小山堆似的单据里找到了潘叔说的那张交粮单据存根,并请仓库出具了证明,终为潘叔讨回了公道。
  父亲一生中,用自己的人格魅力,赢得了乡亲们的尊重,我为有这样一位父亲感到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