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佤山红色革命老区经济社会稳健发展

刊发时间:2018-01-08 A3版  作者:李荣军

  岩帅镇是沧源佤族自治县最大的乡镇、佤山红色革命的发源地,是佤山最早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教育的地区。该镇政府驻地距离县城120公里,全镇辖22个行政村,167个自然村,223个村民小组,6个镇办茶场,总人口33875人,佤族、拉祜族等少数民族人口占比96.67%,是典型的民族直过区。
  交通等基础设施滞后,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环境闭塞,是长期以来困扰岩帅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的难题。撤乡并镇后,恰逢脱贫攻坚、转型发展攻坚、全面从严治党等多项任务叠加期,岩帅镇干部职工面临更加复杂的情况,给各项工作的开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困难。如何找准党建工作切入点,实现跨越式发展,让昔日山高坡陡、闭塞落后的佤山腹地旧貌换新颜,成为检验该镇党政一班人心智与德行的一块重要的试金石。
  面对历史的考验,近年来岩帅镇党委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各项目标任务,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党的光辉照边疆 边疆人民心向党”实践活动为抓手,团结带领 全镇各族干部群众励精图治,奋力作为,推动佤山红色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快速稳步健康发展。
  党建统领 凝心聚力跟党走。始终坚持以党建工作统领全局,把党建工作抓好抓落实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凝聚31个党(总)支部、70个党小组、1900多名党员之力,不断将“党的光辉照边疆 边疆人民心向党”实践活动引向深入。
  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在镇村两级基层党支部大力开展党建工作,在广大干部群众中开展“爱党、爱国、爱家乡、爱人民”活动,巩固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红色岩帅。
  组建23支文艺宣传队,实现镇村党建工作宣传活动全覆盖,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歌舞、小品、相声等“讲故事”,讴歌中国共产党对边疆各族人民的关心帮助支持,以及边疆各族人民生活发生日新月异的新变化,夯实各族干部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思想根基,激发建设美好家园的强大动力。
  开展以“算好惠民政策账、基础投入账、产业发展账、个人贡献账”,对比解放前后我们“吃什么饭、走什么路、穿什么衣、住什么房”,激发全镇各族干部群众“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人民”为主要内容的“四算账四对比四热爱”活动。鼓励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老农户充分发挥言传身教作用,让他们讲过去、忆艰难、看今天、谈未来,激发全镇各族干部群众真切感受“党的光辉照边疆”发生的深刻变化。发挥好扶贫工作队员“宣传员”的作用,让他们成为党的惠民政策宣讲、落实的排头兵,教育引导群众积极投身于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在发展中激发“边疆人民心向党”的内生动力。
  树立自强、自立、创先争优意识,牢记党恩,唱响“脱贫致富政策好,党的恩情忘不了”的主旋律。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努力营造“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不等不靠是英雄好汉”的创业发展氛围,保持不折不扣跟党走的奋进姿态。
  作风当先 尽心尽责增活力。不断深化对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党的光辉照边疆 边疆人民心向党”实践活动的认识,制度化、常态化开展学习教育活动,以持续推进作风建设为抓手,以不断强化“四个意识”为落脚点,打造政治强、作风优、手有招的党员干部队伍。
  把学习教育实践活动与民族团结示范区建设相结合,以少数民族村为重点,把民族工作与党建工作、民族文化与党建文化相融合,从严从实抓好“党的光辉照边疆 边疆人民心向党”学习教育。通过学习教育活动,在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中大力弘扬“头顶理想,脚踩泥巴,心中有民,手中有招,创新干、团结干、拼命干”的临沧作风。坚持一切为了脱贫攻坚,一切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凝心聚力干事创业。
  全镇干部职工在各项攻坚行动中呕心沥血、任劳任怨,针对撤乡并镇后管理上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大力开展“强化作风促落实”活动,坚持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抓实“明责知责”这个前提、“履职尽职”这个根本、“考责问责”这个要害,敢于亮剑。按规定严肃处理违法违纪干部,有效治理慵懒散乱等不作为、乱作为行为,营造更加风清气正的环境。
  规划先行 多措并举促发展。综合自然资源丰富、发展经济的潜力巨大等发展优势,明确发展定位,内挖外引,不断夯实产业发展基础,经济建设呈现出蓬勃向好发展态势。
  按照“一甘(甘蔗)、两叶(茶叶、烤烟)、三果(核桃、坚果、咖啡),不丢传统种养业”的发展思路,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在稳定面积、提升效益上下功夫。以龙潭、短波茶厂为龙头,积极与县外、区外龙头茶叶企业对接,用好产业扶持资金,加大对厂房、设备的新建改造,加快实现对茶园的无公害管护,成立专业合作社,捆绑利益,抱团发展,在提升茶叶效益、促进茶农增收上做文章;通过加大地膜覆盖种植面积、加强品种改良、扩大适宜区种植面积,增加甘蔗产量和品质,保障蔗农增收;巩固核桃、坚果、咖啡传统产业,通过加强“三率”管护,修枝嫁接,加强培训,提升产值;通过建立种养殖合作社的形式,加快烤烟、养殖等产业发展。
  在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中,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对脱贫攻坚工作的决策部署,始终瞄准穷人,坚持标准,精准识别,着力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等问题,建档立卡,分类施策。全镇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434户4564人,其中通过发展生产占42.16%,易地搬迁占30.11%,社会保障占16.91%,发展教育占8.81%,生态补偿占2.02%,通过强化到村到户,精准施策,确保脱贫攻坚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岩帅镇脱贫摘帽目标任务达市级验收标准,全镇实际减贫人口879户2845人。目前,全镇22个村委会已全部通电、通水、通路,其中已通硬板路21个村,公里数168.6公里;人畜安全饮水工程、村级卫生室、村级文化活动室、村级文化活动场所覆盖率100%。
  通过党建引领规划,在公曼村建立“支部+电商网络”平台,引导建档立卡贫困户种植苦荞2800亩、豌豆2100亩、油菜300亩,发放扶贫能繁母猪788头,为159户建档立卡党员户每户发放价值1000元的鸡苗养殖。自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以来,各村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群众生活一天比一天好,住进了干净整洁的新房,吃穿不愁,读书、看病等有保障,致富有产业支撑,出行便利有保证。佤山群众饮水思源,发自内心感恩党和政府。“党的光辉照边疆 边疆人民心向党”成为岩帅镇村干部群众的共同心声,成为推动脱贫致富的强大精神支柱。
  思想引领 打造美丽红色岩帅。不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各级党委、政府关于提升城乡人居环境工作的重要部署,紧紧围绕每个村 “八个有”建设目标,开展“七改三清”行动,创新工作机制,明确工作任务,使城乡人居环境提升工作得到综合推进。
  教育广大干部群众,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崇尚科学、移风易俗意识,引导群众爱护环境,讲究卫生,保持家园清洁。大力倡导群众房前屋后种好“四棵树”,以开展“七改三清”行动为契机,改厨、改卫、改厕,推广使用卫生洁净能源,做到村村有冲水公厕,村村有保洁员。身边发生的深刻变化,便民惠民利民实事的不断办结,提高了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推动落实村规民约,以卫生流动红旗评比为推手,促进党员、群众树立正确的荣辱观;通过开展“党的光辉照边疆 边疆人民心向党”实践活动,更加激发起群众“爱党、爱国、爱家乡、爱人民”的热情。如今,老百姓已自觉养成了讲卫生的好习惯,定期自发组织打扫村组卫生,农村环境干净整洁,与漂亮的住宅,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谐统一。

返回
2025年07月12日  第7811期 往期报纸>>
新闻热线:0883-2143727 广告热线:0883-2143722
在线投稿:ynlcrbs@126.com

推动佤山红色革命老区经济社会稳健发展

刊发时间:2018-01-08 A3版  作者:李荣军 【字体:大 中 小】

  岩帅镇是沧源佤族自治县最大的乡镇、佤山红色革命的发源地,是佤山最早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教育的地区。该镇政府驻地距离县城120公里,全镇辖22个行政村,167个自然村,223个村民小组,6个镇办茶场,总人口33875人,佤族、拉祜族等少数民族人口占比96.67%,是典型的民族直过区。
  交通等基础设施滞后,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环境闭塞,是长期以来困扰岩帅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的难题。撤乡并镇后,恰逢脱贫攻坚、转型发展攻坚、全面从严治党等多项任务叠加期,岩帅镇干部职工面临更加复杂的情况,给各项工作的开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困难。如何找准党建工作切入点,实现跨越式发展,让昔日山高坡陡、闭塞落后的佤山腹地旧貌换新颜,成为检验该镇党政一班人心智与德行的一块重要的试金石。
  面对历史的考验,近年来岩帅镇党委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各项目标任务,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党的光辉照边疆 边疆人民心向党”实践活动为抓手,团结带领 全镇各族干部群众励精图治,奋力作为,推动佤山红色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快速稳步健康发展。
  党建统领 凝心聚力跟党走。始终坚持以党建工作统领全局,把党建工作抓好抓落实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凝聚31个党(总)支部、70个党小组、1900多名党员之力,不断将“党的光辉照边疆 边疆人民心向党”实践活动引向深入。
  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在镇村两级基层党支部大力开展党建工作,在广大干部群众中开展“爱党、爱国、爱家乡、爱人民”活动,巩固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红色岩帅。
  组建23支文艺宣传队,实现镇村党建工作宣传活动全覆盖,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歌舞、小品、相声等“讲故事”,讴歌中国共产党对边疆各族人民的关心帮助支持,以及边疆各族人民生活发生日新月异的新变化,夯实各族干部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思想根基,激发建设美好家园的强大动力。
  开展以“算好惠民政策账、基础投入账、产业发展账、个人贡献账”,对比解放前后我们“吃什么饭、走什么路、穿什么衣、住什么房”,激发全镇各族干部群众“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人民”为主要内容的“四算账四对比四热爱”活动。鼓励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老农户充分发挥言传身教作用,让他们讲过去、忆艰难、看今天、谈未来,激发全镇各族干部群众真切感受“党的光辉照边疆”发生的深刻变化。发挥好扶贫工作队员“宣传员”的作用,让他们成为党的惠民政策宣讲、落实的排头兵,教育引导群众积极投身于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在发展中激发“边疆人民心向党”的内生动力。
  树立自强、自立、创先争优意识,牢记党恩,唱响“脱贫致富政策好,党的恩情忘不了”的主旋律。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努力营造“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不等不靠是英雄好汉”的创业发展氛围,保持不折不扣跟党走的奋进姿态。
  作风当先 尽心尽责增活力。不断深化对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党的光辉照边疆 边疆人民心向党”实践活动的认识,制度化、常态化开展学习教育活动,以持续推进作风建设为抓手,以不断强化“四个意识”为落脚点,打造政治强、作风优、手有招的党员干部队伍。
  把学习教育实践活动与民族团结示范区建设相结合,以少数民族村为重点,把民族工作与党建工作、民族文化与党建文化相融合,从严从实抓好“党的光辉照边疆 边疆人民心向党”学习教育。通过学习教育活动,在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中大力弘扬“头顶理想,脚踩泥巴,心中有民,手中有招,创新干、团结干、拼命干”的临沧作风。坚持一切为了脱贫攻坚,一切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凝心聚力干事创业。
  全镇干部职工在各项攻坚行动中呕心沥血、任劳任怨,针对撤乡并镇后管理上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大力开展“强化作风促落实”活动,坚持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抓实“明责知责”这个前提、“履职尽职”这个根本、“考责问责”这个要害,敢于亮剑。按规定严肃处理违法违纪干部,有效治理慵懒散乱等不作为、乱作为行为,营造更加风清气正的环境。
  规划先行 多措并举促发展。综合自然资源丰富、发展经济的潜力巨大等发展优势,明确发展定位,内挖外引,不断夯实产业发展基础,经济建设呈现出蓬勃向好发展态势。
  按照“一甘(甘蔗)、两叶(茶叶、烤烟)、三果(核桃、坚果、咖啡),不丢传统种养业”的发展思路,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在稳定面积、提升效益上下功夫。以龙潭、短波茶厂为龙头,积极与县外、区外龙头茶叶企业对接,用好产业扶持资金,加大对厂房、设备的新建改造,加快实现对茶园的无公害管护,成立专业合作社,捆绑利益,抱团发展,在提升茶叶效益、促进茶农增收上做文章;通过加大地膜覆盖种植面积、加强品种改良、扩大适宜区种植面积,增加甘蔗产量和品质,保障蔗农增收;巩固核桃、坚果、咖啡传统产业,通过加强“三率”管护,修枝嫁接,加强培训,提升产值;通过建立种养殖合作社的形式,加快烤烟、养殖等产业发展。
  在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中,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对脱贫攻坚工作的决策部署,始终瞄准穷人,坚持标准,精准识别,着力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等问题,建档立卡,分类施策。全镇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434户4564人,其中通过发展生产占42.16%,易地搬迁占30.11%,社会保障占16.91%,发展教育占8.81%,生态补偿占2.02%,通过强化到村到户,精准施策,确保脱贫攻坚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岩帅镇脱贫摘帽目标任务达市级验收标准,全镇实际减贫人口879户2845人。目前,全镇22个村委会已全部通电、通水、通路,其中已通硬板路21个村,公里数168.6公里;人畜安全饮水工程、村级卫生室、村级文化活动室、村级文化活动场所覆盖率100%。
  通过党建引领规划,在公曼村建立“支部+电商网络”平台,引导建档立卡贫困户种植苦荞2800亩、豌豆2100亩、油菜300亩,发放扶贫能繁母猪788头,为159户建档立卡党员户每户发放价值1000元的鸡苗养殖。自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以来,各村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群众生活一天比一天好,住进了干净整洁的新房,吃穿不愁,读书、看病等有保障,致富有产业支撑,出行便利有保证。佤山群众饮水思源,发自内心感恩党和政府。“党的光辉照边疆 边疆人民心向党”成为岩帅镇村干部群众的共同心声,成为推动脱贫致富的强大精神支柱。
  思想引领 打造美丽红色岩帅。不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各级党委、政府关于提升城乡人居环境工作的重要部署,紧紧围绕每个村 “八个有”建设目标,开展“七改三清”行动,创新工作机制,明确工作任务,使城乡人居环境提升工作得到综合推进。
  教育广大干部群众,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崇尚科学、移风易俗意识,引导群众爱护环境,讲究卫生,保持家园清洁。大力倡导群众房前屋后种好“四棵树”,以开展“七改三清”行动为契机,改厨、改卫、改厕,推广使用卫生洁净能源,做到村村有冲水公厕,村村有保洁员。身边发生的深刻变化,便民惠民利民实事的不断办结,提高了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推动落实村规民约,以卫生流动红旗评比为推手,促进党员、群众树立正确的荣辱观;通过开展“党的光辉照边疆 边疆人民心向党”实践活动,更加激发起群众“爱党、爱国、爱家乡、爱人民”的热情。如今,老百姓已自觉养成了讲卫生的好习惯,定期自发组织打扫村组卫生,农村环境干净整洁,与漂亮的住宅,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谐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