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健康稳步发展
稳增长 调结构 育龙头 提质效 促转型
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健康稳步发展
2017年预计实现农业总产值269.3亿元,同比增长7.3%;实现农业增加值163.95亿元,同比增长6%;实现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805元,同比增10 %
本报讯 (记者 彭文昌 通讯员 杨振宇) 2017年,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工作坚持以脱贫攻坚为统领,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抓手,着力稳增长、调结构、育龙头、提质效、促转型,农业农村经济保持健康稳步发展。全年预计实现农业总产值269.3亿元,同比增长7.3%。预计实现农业增加值163.95亿元,同比增长6%。预计实现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805元,同比增10 %。
粮食生产实现十连增。全市完成粮食播种面积454.48万亩,粮食总产量107.58万吨,同比增加2.38万吨。其中,夏粮16.06万吨,同比增加114吨;秋粮91.52万吨,同比增加2.37万吨。冬油菜、冬早蔬菜、冬玉米、冬马铃薯等冬季农业开发上新台阶,冬季农业总产量85.35万吨,同比增加4.62万吨。
高原特色经作产业巩固提升。全市共调减低产低效农作物种植面积6.47万亩,实施休耕2万亩、粮改饲3.8万亩,新增农业产业化基地36.7万亩,累计达2187万亩。除甘蔗产量减少外,其它特色经作产业巩固提升。2016/2017榨季,入榨甘蔗519.6万吨。茶叶种植面积143.3万亩,总产量12.5万吨。橡胶种植面积101万亩,产量4.5万吨。新植咖啡植面积1.8万亩,产量2.8万吨。蔬菜种植面积49.03万亩,产量75万吨。园林水果种植面积40万亩,产量22万吨。
山地草食畜牧业加快发展。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支持、科技支撑和示范带动,创建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32个,全市生猪出栏386万头,同比增长0.1%;牛出栏25万头,同比增长2%;羊出栏45万只,同比增长2.65%;家禽出栏1710万羽,同比增长2.81%。肉类总产量28.5万吨,同比增长0.97%;禽蛋产量11360吨,同比增长0.02%。畜牧业产值73亿元,同比增长0.77%。
高原特色淡水渔业提质增效。全市水产品养殖面积预计达16.65万亩,比上年增加0.02万亩;水产品总产量达11.6万吨,比上年增加0.3万吨;渔业总产值达15.6亿元,比上年增加0.4亿元;人均占有水产品44.3公斤,比上年增加0.5公斤。
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壮大。启动全市休闲农业规划工作,凤庆勐估现代农业产业园被列为全省第一批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实施农业精准招商,全市共签订农业招商引资项目协议186个,协议总投资336.16亿元,实际到位资金149.58亿元;新培育农业龙头企业17个,预计实现销售收入159.7亿元、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204.9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8.03%、8.1%;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933个,累计达3060个;累计认定家庭农场264家。
农产品品牌创建再上新台阶。全面启动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市创建工作,启动临沧市主要农作物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地方标准)的制定工作。全市新增“三品一标”认证64个,其中,绿色食品2个、无公害农产品26个、有机食品36个,并积极推进“临沧坚果”地理标志登记申报工作。全市9家企业10个产品被认定为“云南名牌农产品”,镇康县“南班木”牌柑橘被评定为云南名优水果。在第13届中国昆明国际农业博览会上,2个产品获得金奖、1个产品获得银奖、7个产品获得优质奖。
“互联网+现代农业”稳步推进。共开展“互联网+现代农业”培训11期,培训人员1199人;全市共有43家农业龙头企业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应用,实现销售收入3005万元;全市共有24家农业龙头企业开展物联网示范应用,在26335亩种植基地和36户养殖场安装生产环境监测摄像头472台套。
农业农村改革扎实推进。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全面加快推进,凤庆县已完成确权面积142万亩,正在进行农户信息核对登记认定工作;其他7个县(区)共有54个乡(镇)、228个村1909个村民小组进场开展工作,完成确权面积42.43万亩。临翔区、永德县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已完成资产清查,正在进行股权量化最后阶段工作。《临沧市幸福农场改革实施方案》已正式印发实施,清产核资工作已接近尾声。
农业产业精准扶贫扎实推进。切实履行产业精准扶贫的牵头、推进和督导责任,制定下发了《产业精准扶贫实施方案》《发展生产脱贫一批工作责任分解方案》等9个配套方案及政策措施。全市农业部门共向上争取资金69316.81万元,其中一般公共预算补助资金 43429.34万元,完成目标任务45900万元的94.6%。全市241个建档立卡贫困村有资金互助组织101个,建立专业合作组织598个,实现100%全覆盖。建成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9个、乡村服务站882个,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村已建成218个。全市已有94个农业企业、711个专业合作组织、38个家庭农场、352个专业大户,先后与29628户11.2万贫困群众建立产业扶贫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人均增收562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