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远史石美临沧

刊发时间:2018-01-21 A3版  作者:罗映清

  在云县,每一块石头都会说话。打开尘封4千年的时光,我们在石器上感受祖先的体温。1974年省博物馆,忙怀新石器,一种新文化发掘了云南。背靠陡坡,面临澜沧江、罗扎河的旧地基,1米厚的文化土层里,石斧、石网坠、印模、陶片、石砧穿过四千年的时光,悄然向我们走来。钺形肩石斧和靴形肩石斧挥着男人的雄劲,素面、绳纹、乳钉纹砂灰陶和夹砂红陶装着女人的温柔。群居的祖先,智慧燃起的雄雄火塘让虎豹不再横行,林涛不再凄厉。这不是忙怀独有,这是澜沧江特有,它遍布澜沧江中游,而忙怀旧地基,不过是澜沧江流域一个文明的摇篮。祖先如何走出岩洞,在澜沧江大峡谷烈日或淫雨中如何狩猎,如何繁衍生息,只有锋利石斧知道。石锄,稼穑过五谷,垦植过丰收,石斧伐下过遮蔽风雨的树木,保卫过族人安全团圆。祖先如何狂欢,祖先如何恋爱,只有温柔的石斧知道。“马牙石”石臼,是多少次的“以石磨石,以木磨石”, 才在最不易风化和不易被雨水侵蚀的石头上,留下50厘米的深臼。陪着岁月与大自然搏击,扎根创造,永远是生存的动力!
  在沧源,每一块石头都会跳舞。在勐省、勐来、曼帕、丁来吴良等10处海拔2000米以上的山崖上,拨开古蔓荒藤,透过雨痕苔迹,隐藏在绿色海洋中的断崖距地面高7至10米左右处,灰色的石灰岩石壁上画有赭红色的画图,当地的佤族人称为“染典姆”,意为岩石上的画。画面积长1至30米不等,画幅小者为数个零散图形组成,大者图像数以百个,动物187个,房屋25座,道路13条,各种表意符号35个;还有树木、舟船 太阳、云朵、山峦、大地等图像。人物图形的描绘,均守正百律,以单色勒和单线加平涂,省却五官等细部剪影式手法绘制,通过变化多端的四肢表现人物所从事各种活动。面对峭壁上时隐时现的猩红色的图形,一股摄人心魄的力量,深深地震撼着人们的心灵。祈求、祭祀、崇拜、记录,内容丰富多彩,图像千姿百态,造型十分生动,涉及原始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可谓是云南各民族原始社会的百科全书。是谁把粗犷古朴聪明绘就成几千年的传奇,是谁留下永远的温馨和神秘,翻开幽远的石书,我们细细研读。神秘推动着神秘,神奇串联着神奇,只有跳舞的石头给后人无限的借鉴和启迪。
  在耿马,每一个石洞都是远古的村庄。四排山乡勐省村,清秀的小黑江流动着青翠的山岗,在四季如春的小黑江畔,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孕育了西南最先进的新石器文化石佛洞遗址。石佛洞深不可测,秘不可探,洞口高达20余米,宽至50米还多,就在洞口下文化堆积层厚达3米有早期人类房屋柱洞,这里的人们早在3000年前就会牛耕,会种稻,会烧陶。加工磨制出的石器十分精致,对称、规整、光滑、锋利,多棱六星形器、六星璧、双翼矛等都有极高的加工水准,为世界所罕见;加工烧制出的陶彩十分精美,陶器不仅种类多样、造型独特、装饰纹样精美,而以磨光折肩釜最具代表性,其连续涡纹装饰的折肩釜是观赏价值很高的原创艺术品。加工磨制出的骨器十分精细,如骨匕、大鱼钩、小鱼钩等,均加工细腻准确。石佛洞遗址出土遗物种类繁多,数量丰富,总数在2000件以上。站在石佛洞前,仰望碧蓝的青天,倚梦翠绿的群山,穿行在《司岗里》的传说中,小黑江弹奏着恒古的情结。炭化稻米记录着祖先不断的探索,果核、种子记录着祖先硕大的成果,人类遗骸是祖先灾难的记录,还是祖先祭奠的遗迹,祖先有多少故事啊,就给后人留下了多少的迷!
  神奇风光,大美临沧。世代生息繁衍着佤、傣、拉祜、布朗、德昂、彝、景颇等23个少数民族,使古滇濮文化、百越文化、氐羌文化、中原文化四大文化在这里汇聚、相融,融合成神奇博大的临沧历史文化。承载着幽远史石,追赶着转身的太阳,临沧人积蓄了无穷的正能量,在自然之美的基础上,注重保持生态之美,努力开创产业之美,全力创新人文之美,塑造幸福之美!

返回
2025年07月12日  第7824期 往期报纸>>
新闻热线:0883-2143727 广告热线:0883-2143722
在线投稿:ynlcrbs@126.com

幽远史石美临沧

刊发时间:2018-01-21 A3版  作者:罗映清 【字体:大 中 小】

  在云县,每一块石头都会说话。打开尘封4千年的时光,我们在石器上感受祖先的体温。1974年省博物馆,忙怀新石器,一种新文化发掘了云南。背靠陡坡,面临澜沧江、罗扎河的旧地基,1米厚的文化土层里,石斧、石网坠、印模、陶片、石砧穿过四千年的时光,悄然向我们走来。钺形肩石斧和靴形肩石斧挥着男人的雄劲,素面、绳纹、乳钉纹砂灰陶和夹砂红陶装着女人的温柔。群居的祖先,智慧燃起的雄雄火塘让虎豹不再横行,林涛不再凄厉。这不是忙怀独有,这是澜沧江特有,它遍布澜沧江中游,而忙怀旧地基,不过是澜沧江流域一个文明的摇篮。祖先如何走出岩洞,在澜沧江大峡谷烈日或淫雨中如何狩猎,如何繁衍生息,只有锋利石斧知道。石锄,稼穑过五谷,垦植过丰收,石斧伐下过遮蔽风雨的树木,保卫过族人安全团圆。祖先如何狂欢,祖先如何恋爱,只有温柔的石斧知道。“马牙石”石臼,是多少次的“以石磨石,以木磨石”, 才在最不易风化和不易被雨水侵蚀的石头上,留下50厘米的深臼。陪着岁月与大自然搏击,扎根创造,永远是生存的动力!
  在沧源,每一块石头都会跳舞。在勐省、勐来、曼帕、丁来吴良等10处海拔2000米以上的山崖上,拨开古蔓荒藤,透过雨痕苔迹,隐藏在绿色海洋中的断崖距地面高7至10米左右处,灰色的石灰岩石壁上画有赭红色的画图,当地的佤族人称为“染典姆”,意为岩石上的画。画面积长1至30米不等,画幅小者为数个零散图形组成,大者图像数以百个,动物187个,房屋25座,道路13条,各种表意符号35个;还有树木、舟船 太阳、云朵、山峦、大地等图像。人物图形的描绘,均守正百律,以单色勒和单线加平涂,省却五官等细部剪影式手法绘制,通过变化多端的四肢表现人物所从事各种活动。面对峭壁上时隐时现的猩红色的图形,一股摄人心魄的力量,深深地震撼着人们的心灵。祈求、祭祀、崇拜、记录,内容丰富多彩,图像千姿百态,造型十分生动,涉及原始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可谓是云南各民族原始社会的百科全书。是谁把粗犷古朴聪明绘就成几千年的传奇,是谁留下永远的温馨和神秘,翻开幽远的石书,我们细细研读。神秘推动着神秘,神奇串联着神奇,只有跳舞的石头给后人无限的借鉴和启迪。
  在耿马,每一个石洞都是远古的村庄。四排山乡勐省村,清秀的小黑江流动着青翠的山岗,在四季如春的小黑江畔,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孕育了西南最先进的新石器文化石佛洞遗址。石佛洞深不可测,秘不可探,洞口高达20余米,宽至50米还多,就在洞口下文化堆积层厚达3米有早期人类房屋柱洞,这里的人们早在3000年前就会牛耕,会种稻,会烧陶。加工磨制出的石器十分精致,对称、规整、光滑、锋利,多棱六星形器、六星璧、双翼矛等都有极高的加工水准,为世界所罕见;加工烧制出的陶彩十分精美,陶器不仅种类多样、造型独特、装饰纹样精美,而以磨光折肩釜最具代表性,其连续涡纹装饰的折肩釜是观赏价值很高的原创艺术品。加工磨制出的骨器十分精细,如骨匕、大鱼钩、小鱼钩等,均加工细腻准确。石佛洞遗址出土遗物种类繁多,数量丰富,总数在2000件以上。站在石佛洞前,仰望碧蓝的青天,倚梦翠绿的群山,穿行在《司岗里》的传说中,小黑江弹奏着恒古的情结。炭化稻米记录着祖先不断的探索,果核、种子记录着祖先硕大的成果,人类遗骸是祖先灾难的记录,还是祖先祭奠的遗迹,祖先有多少故事啊,就给后人留下了多少的迷!
  神奇风光,大美临沧。世代生息繁衍着佤、傣、拉祜、布朗、德昂、彝、景颇等23个少数民族,使古滇濮文化、百越文化、氐羌文化、中原文化四大文化在这里汇聚、相融,融合成神奇博大的临沧历史文化。承载着幽远史石,追赶着转身的太阳,临沧人积蓄了无穷的正能量,在自然之美的基础上,注重保持生态之美,努力开创产业之美,全力创新人文之美,塑造幸福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