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大文章
进入新时代,学习贯彻好党的十九大精神,强化生态文明建设,做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大文章,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尖兵,是我市迫切的重大问题之一。笔者以凤庆县为例,谈谈做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大文章的思考。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新的目标、任务、举措,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特别是把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中国写入党章,作为我们党的行动纲领,进一步昭示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志和决心。报告紧盯环境保护重点领域、关键问题和薄弱环节,提出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等重点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思想、新论断,为我们加强生态建设和环保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新的遵循理论依据。
大力推进林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依托低效效林改造、退耕还林等项目建设,按照良种化、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设施化的要求,高质量发展以核桃、茶叶、澳洲坚果、红花油茶等林产业。充分发挥林下资源优势,强势推进以“核桃+魔芋”、林下种植、林下养殖为主的林下经济发展,累计发展林下产业基地104.67万亩,参与农户达9.37万户。为精益求精做优产业,切实提升产业效益,积极探索林产业发展的新机制,狠抓科技推广,突出抓产业融合,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开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和知名商标、著名商标创建,打造绿色、营养、生态、安全、健康的农产品知名品牌。“凤庆滇红茶”获得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凤庆核桃”进入农业部地理标志资源库备案,“凤牌”“三宁”“峡山”“邦太”等一批核桃、茶叶品牌荣获云南省著名商标称号。
做优城乡规划夯实美丽洁净基础。建立县处级领导挂钩联系乡(镇)及联席会议、季报、月报、旬报、周报、通报、督查等制度,组建凤庆县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全面推行路长、街长、园长、湖长、河长及山长“六长制”,建立问题排查、问题交办、问题督促整改“三项会议制度”和定期情况通报、协调联席会议、问题整改动态消号、长效管理“四项工作制度”,围绕到2020年全县城镇化率达46%以上的目标,高度重视城乡规划的统筹引领作用,按“彰显特色、生态宜居、永续发展”的原则,围绕“一城两带三极”城乡发展空间格局,以县城为核心、乡(镇)为纽带、村庄为基础,建立“县城一级带动、乡(镇)二级辐射、村庄三级多点支撑”的城乡规划网络体系,充分融入“海绵城市”等理念,统筹考虑经济、社会、政治、环境、科教、文化、交通和社会保障等要素,县、乡分别设立规划委员会,187个村(社区 )均聘请土地规划建设专管员,并引进9名专业技术人员,强化城乡规划、土地利用、产业发展、环境保护等规划“多规合一”和空间“一张图”管理,形成了“规委会初步审查——专家讨论——征求意见——会议审议——逐级审批——依法公布”程序,编制完成城市总体规划、乡(镇)总体规划、村庄规划、特色小镇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近期建设规划及专项规划达1000多个,与云南省设计院集团达成城乡规划战略合作关系,聘请多名规划师作为技术顾问,开展课题研究10余次、技术服务30多次,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及规划许可证核发率均达100%。
整合资金打造人居环境示范亮点。以PPP模式融资23.4亿元,整合农村危旧房、棚户区改造、地下综合管廊、海绵城市、乡村道路提级改造、一水两污等项目,扎实推进污水治理、生活垃圾、公厕及供水等设施建设,以县城过境河迎春河及南边箐河河道整治推动治脏、治污、污乱工作,以西环路建设推进治堵工作,统筹推进“海绵城市”和“地下综合管廊”、公园、停车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等项目建设,在西环路及南边箐河建设中启动“城市地下综合管廊”3.5公里,启动小鼓山等9个公园、老县委停车场等3个公园,新增公园面积42.6万平方米、停车位450个,完成园路建设1850米、透水铺砖5800平方米,新建或改造公厕3座,种植苗木约1.8万株、地被6.4万平方米,新增绿地面积约14.2万平方米;凤山红塘及洛党田心“海绵村庄”建设充分融入“渗、滞、蓄、净、用、排”六大要素,有序推进江北生态廊道及迎春河生态廊道治理,全面推进增花增果增水增绿增光增民族元素“六增”工程,按照“一街一景,一河一品”的布局,新建本土花卉苗木市政大道4条,滇红路种植茶花10公里2600株,城乡累计增果9.6万株、增绿144.48万平方米、增灯2453盏、增水体景观5个、增民族风情街及民族文化广场7个,云凤二级路全线增光工程圆满完成,加快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