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话年
今年冬天,感觉比往年要冷一些,临沧周边的樱桃花,在寒冷中也比往年开得更加热烈奔放。每到这个时节,临沧的人们最喜欢拿着手机给冷艳的山樱桃花拍一拍特写,在朋友圈发发,樱桃花于是成为朋友圈一道靓丽风景。
大寒节后,如果这时你恰好站在玉龙湖畔,眺望西边夕阳西下,西边的半个天空霞光满满,为西山铺设出一幅宏大壮观的画面诗情:霞散现鸡尾,铁团认狗头。丁酉,已经像风中摇曳树叶,落入时光的漏更。仿佛晚霞艳红西边的南高山,展现出美丽的鸡尾,好一个丁酉回光艳照。再往后往下看,就是逐渐暗褐的戊戌之头了。
年关话年,这个话题的重要章节就是我们的童年,那种童年对过年的期盼,是多么的天真可爱;回到童年的记忆深处,回到古老的岁月更迭节点,童年,就是数着年关长大成青少年,一步步踩踏进中老年的。年关是我们回忆过往事物的时空链条,让我想起童年对过年的那种盼望,盼望穿上崭新的衣服,去老临沧的凹腰街看耍龙;最难忘大年三十贴门神对子,挂年画;仿佛至今,童年的那些个大年初一早晨的鞭炮声,还在我的记忆中燃放着,不停地响起、余音绕耳回荡。因此我忘不了过年,那种童年的味道!人一旦长大了,过年的味道也就淡化了许多。
过年的味道,主要指的是年俗、年味、年文化。随着祖国的不断繁荣昌盛,经济文化崛起,中国文化地位的不断提升,中国人过年的习俗逐渐影响到整个世界,中国人现在过年过春节,已经不再是古老称呼为过年过春节了,而是要像老外那样称呼我们中国人过年叫做“OK,中国年”。
“OK,中国年”,这回任何一个国家都不敢抢去的中国传统节日。想想几年前,半岛韩国抢先了一步,把我们的“端午节”在联合国注册成他们的传统节日。都在说明中华传统文化已经举世瞩目。
中国的春联书法,更是中国年中浓墨重彩的一道文化风景线,早在秦汉时期,就开始有过年在大门上左右两扇门上面悬挂桃符的习俗,在这两块桃木板上书写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垒”的名字,用以驱鬼压邪。这就是延续一千多年至今仍然保留的贴门神习俗。而史料记载,我国最早最好的一副春联就出自后蜀主之手,相传公元964年关既望,后蜀主孟昶召集有点文采的大臣们在一起,在“桃符板”上题写一对春联,可是所有大臣题写的春联,后蜀主孟昶都觉得不满意,于是亲笔题写了:“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成为我国文字记载的最早的一副春联。从此对联艺术和中国书法艺术,成为了中国文化的标志,传播到世界各地。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以上是古老的过年习俗,现在比以往有了大的改变就是过年我们会守在电视机旁看看春晚,每年央视的春节联欢晚会,成为了春节的一道文艺饕餮盛宴,增加了中国年的浓厚年味。值得一提的是,过年了,临沧街头会有许多本土书法家们挥毫为群众书写一幅幅祝福的春联,让手写春联的古老传统又重放光彩,让临沧人民重新体验写春联贴春联的文化传统。
中国年的年味,是中国文化的最集中体现,我们的年味越足,说明我们对美好明天的向往和未来的自信心越足,我们的国家越来越强大,我们的社会越加繁荣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