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的“十万个为什么”
自女儿升入幼儿园中班以来,我欣喜的发现她有了一个变化,就是对身边的事物越来越有探知欲,总是喜欢对周围的一切寻根问底,为此,我给女儿起了个“外号”——十万个为什么。
起初,我简单地把帮助女儿解疑答惑的责任归给老师,因为我以为女儿通过小班的一年学习,已经适应了集体学习和生活,她喜欢刨根问底的那些问题,幼儿园的老师作为育儿方面的专家,会给予她正面的引导、充分的解答,作为父母最好不要应付的、胡乱的回答她的问题。后来发生了一件事让我意识到不能草率的看待女儿的“十万个为什么”,回答女儿的“十万个为什么”,不仅仅是老师的工作,更是为人父母责无旁贷的责任与义务。
事情是这样的:有天我带着女儿去吃德克士,平日最喜欢吃薯条的女儿一反常态,竟然先选出了她认为最大、最好吃的薯条,然后将每根薯条一分两半,她吃一半将另一半喂给我吃。我有些感动的问道:“宝贝,你怎么把最喜欢吃的薯条喂给爸爸呀?”女儿稚气的回答说:“因为要懂得分享啊!”我又有些吃惊的问道:“宝贝,你怎么知道要分享啊?”女儿答道:“不是爸爸告诉我的吗?”我突然记起来了,之前和朋友一起吃饭,到最后剩了一点菜,为了避免浪费,我和朋友就一人分一点将剩菜解决掉,女儿当时问我说:“爸爸,你为什么要给其他叔叔捡菜呀?他们不会自己动手吗?”在朋友的哄笑声中,我随口说了一句:“因为要和好朋友一起分享自己爱吃的东西呀。”对女儿的“十万个为什么”一次随意的回答,竟然产生了如此的影响,我突然有了一种非常忐忑的感觉——幸亏当初的回答算是正面的,如果我不小心作了负面的回答,对孩子岂不是要造成不好的影响?“十万个为什么”,轻视不得!
有了这次经验,在每次和女儿相处的时候,对她的每个提问,我都不再轻视,而且觉得这是一个增进父女感情、帮助女儿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良机,同时也让我收获了一次又一次感动。
去年的某一天,接到单位电话通知,需要在近日内到各自挂包的贫困户家中进行走访。接电话的时候女儿刚好在我身边,她问我:“爸爸,你是不是又要下乡去了呀?”
我回答是的。
她又问:“爸爸,你为什么总是要下乡啊?”
我反问她:“宝贝,你还记不记得爸爸和你说过,你是哪个国家的人?”
“我是中国人,我们的国旗是五星红旗。”女儿举着手快乐的回答道。
“我们中国是不是有14亿人啊?”我再问。
“我们国家有那么多人,14亿。”女儿跳跃着说。
“是的,我们国家有那么多人,可是,还是有一些人家里很穷”,我顿了顿接着说,“有一些小朋友家里,什么玩具都没有,可不可怜?”
“可怜!”女儿静下来认真的看着我。
“所以啊,爸爸去下乡,就是要去帮助那些没有玩具的小朋友家,要帮助他们盖新房子、要帮助他们赚好多钱,以后就可以给小朋友买玩具了,这样好不好呀?”
“爸爸最棒了!”女儿又跳跃起来。
和女儿结束对话,我又给挂钩户、村支书以及驻村扶贫工作队打了电话,联系走访的具体事宜,女儿则在一旁跑来跑去。等我将事情联系好,只见女儿将她平时喜欢的毛绒玩偶全部装在了一个编织袋里,拖到我跟前和我说:“爸爸,这些都是我最喜欢的玩具,你把这些玩具带去给那些没有玩具的小朋友吧!”
我高兴的把女儿抱了起来,狠狠地在脸上亲了一大口。